年少不輕狂,老來不貧苦,怎可語人生?
GIF/1807K
韋應物:既要當好官,還要做好人
蕭樹
當中唐詩歌初初起步,劉長卿獨力扛大鼎,扛了許久,眼看氣力不支,這時突然冒出一個猛人,又把鼎扛了起來。
這個人是韋應物。說他猛,那是真猛,他十五歲起就做唐明皇李隆基近侍,帶刀侍衛,李隆基游幸處,他都是貼身扈從,夠猛吧?
但當時他還是鄉里一霸,橫行不法,「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簡直無法無天,地方官都不敢惹他,老百姓畏之如虎。比一般的紈絝子弟壞多了。
但突然就來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遠避巴蜀,韋應物沒有跟上隊伍,流落失職,這才想學點東西,做出點人樣來。
但剛進太學不久,唐玄宗就去世了,這下「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連太學也呆不下去了。
這樣的遭遇反倒激發了韋應物的小宇宙,他開始發憤用功,這一用功,竟然讓他成為一個大詩人。同時捎帶著也混進了中唐的官場,當上了官。
進入官場的韋應物很另類,他的第一個職務是洛陽丞,洛陽是東都,剛剛被回紇兵洗劫一空,但前來平叛的官軍緊接著洗劫了第二波,老百姓苦不堪言。
韋應物雖是七品下的小官,卻眼裡揉不進沙子,果斷懲處了幾個禍害百姓的兵士,卻因此惹上一場官司,他被迫棄官,但還是把官軍的惡行記到了詩中——
生長太平日,不知太平歡。
今還洛陽中,感此方苦酸。
飲葯本攻病,毒腸翻自殘。
王師涉河洛,玉石俱不完。
時節屢遷斥,山河長郁盤。
蕭條孤煙絕,日入空城寒。
蹇劣乏高步,緝遺守微官。
西懷咸陽道,躑躅心不安。
——《廣德中洛陽作》
在洛陽閑居幾年後,韋應物又出來當官,他見不得百姓受苦,一直想當個好官,但好官卻不是那麼好做的,官場上的種種無奈,讓他常生愧疚——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寄李詹元錫》
好一個「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樣的矛盾和苦悶,全來源於韋應物為人太好。所以范仲淹見了,便毫不猶豫地點了個大讚,宋代大儒朱熹見了,也是頻頻點頭,在後面跟了個「賢」字!
對韋應物這樣的好人來說,官場上的酸苦是一言難盡的,故友重逢時,能夠剖白心跡的只有詩了——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這首笑中含悲的詩,除了尾巴綿長的感嘆,還在最後點出了要害所在:「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讓人不禁想起「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的詞句。
是啊,縱有千種歸去的理由,總抵不上「淮上有秋山」這樣的原因,官場縱有萬般不如意,但能留下便是理由。
人是留下了,心卻往往可以很野很野地跑到很遠的地方去——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
注意第一句的「冷」,韋應物是「冷」了才有後面的一系列冥想和思念的。
沒有人會認為冷的只是天氣,更冷的一定是心!
冷得他把「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苦日子,都當成好日子來嚮往,想著持一瓢酒去,在風雨交加的傍晚與道人共飲,以此相互慰藉。
但連這樣的嚮往也是虛妄的,因為「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自己只是空想想而已。
蘇東坡是個很頑皮的詩人,他喜歡《寄全椒山中道士》,硬是想憑自己天縱之才,與韋應物一較高下,但寫來寫去,怎麼都不如原詩,他的「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遠遜於「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許彥周詩話》說,「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之不當和也」。此說其實很空泛,說到底,蘇東坡學得了韋應物的詞句,但韋應物寫詩時的心境和神思,即使再借蘇東坡十分聰明,那也無論如何是學不來的。
這個時候,韋應物又寫了《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作為唐朝有數的幾位山水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並稱王孟韋柳,這首《滁州西澗》,是韋應物作為山水大詩人的代表作。
在韋應物筆下,這一片景色真是靜中有動,動中有畫,畫中有情,栩栩如生。
有的人認為這首詩滿含禪意,雖然韋應物的確喜歡儒釋道三教,也學過參禪打坐,但這首詩與禪意沒有任何關係。
關於詩的寄託,爭論歷來不少,有的人直接認為詩是以幽草比君子,以黃鸝喻小人,痛快固然有,但這樣一來,詩意蕩然無存。
其實,詩開句的「獨憐」,便是詩人情緒的明確表達,幽草生在澗邊,生不逢時,也生不逢地,有點投胎找錯了對象的憋屈感。
生來本就不易,再「春潮帶雨晚來急」,這些澗邊伴水而生的幽草,還真有點吃不消。
但即使這樣,幽草們也與動靜相宜的黃鸝、渡舟一起,安然自若地活著,寂靜又美好著。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高古沖淡的風格對韋應物影響很大。雖然很多人說他像陶淵明,也像謝靈運和謝眺。
但韋應物對他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認同和嚮往,陶淵明那種與田園、與自然天地融為一體的超脫精神,韋應物是學不來的。
他在官場常常被欺負、受排擠,卻一直放不下為五斗米折腰的官宦生涯。但韋應物當官,不像別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他一心想的是既當好官,又做好人。
有一段野史緋聞,從宋代開始,就見於文人筆記,流傳至今,雖一直未能在正史中得到印證,但這事發生在韋應物身上,與他的性格和命運十分切合。
這段野史說,蜀中四大才女、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的薜濤,是韋應物的私生女。
韋應物雖少年無行,但浪子回頭後立身周正,不過唐代風氣里,男人在外面花花草草,基本不算毛病,甚至在詩人圈是能獲好評的美事。
但如果要把外面的女人帶回家,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家裡人,那就要看家裡的門檻高不高,門外的女人有沒有身份和本事跨得過!
偏偏,韋應物所在的韋氏家族,「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
這樣的高門大戶,一個在外面縱樂怡情結識的女子,那是斷斷不可跨過韋家高門檻的。而韋應物官職低微俸祿很少,從不貪污受賄,而且從小公子哥大手大腳慣了,哪有能力在外面再養一個家!
他在地方為官三十餘年,任所輾轉,說不定就在調換某個任所時,他無力將薜濤母女接到新任所,薜濤就從此流落江湖,淪為營妓。
韋應物眼看自己冰雪聰明、才華驚天的女兒悲慘如此,他是該罵蒼天,怨宿命?還是該痛恨自己無能?
這段野史折射了韋應物既做好官,又做好人的悲慘命運,但更為悲慘的命運仍不肯放過他。
五十四歲那年,他蘇州刺史任期屆滿,沒有得到新的任命,按慣例應該回到長安,等候朝廷另派他職。
但在富甲天下的蘇州做了近四年刺史(市長)的韋應物,此時竟然一貧如洗,連回到長安的盤纏都沒有,不得不流落蘇州,寄住於蘇州永定寺,不久病死。
韋應物長期陷身於官場傾軋和生活貧困等種種無奈之中,但他嚮往陶淵明詩酒田園的生活,這種嚮往既執著又狂熱,伴隨他長長的一生,留下的是一串串美麗的詩行。
雖然他未能成為陶淵明那樣的洒脫智者,但即使面臨悲慘命運,他也能既做好官,又做好人,千年之後,仍值我們一個大大的贊!
- END -
編輯:江心語
圖片:網路
※IPhone被盜巡迴指南
※生活中你遇過哪些極品戲精?
※黎明張曼玉的一次回眸,成就了華語史上最偉大的愛情電影
TAG:法科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