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古籍出國展覽 英國竟動用巡洋艦運送
赴英參展的宋版《文選》
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倫敦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品均為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以及北平圖書館收藏的古籍。這些展品如此珍貴,以至於英方動用薩福克號重巡洋艦運送。不可否認,當時中國正籠罩在戰爭陰雲之下,以文物為紐帶展開文化外交,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尊重與支持,是可行的一個方略。令人遺憾的是,戰爭勝利後,這批參展的文物與古籍,多數被運到台灣,留在大陸的並不多。
這次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史上被稱為倫敦藝展,展覽時間為1935年底至1936年初,總共14周,展覽地點為倫敦伯靈頓宮。中英雙方按照高規格政府活動的方式組織了此次展覽會。有意思的是,展覽會以中國藝術為名,但其他國家也有參展意願,於是中國成為主賓國,而參展國家達15個之多。因此,此次中國藝展也成為一次國際性展會。
早在1934年10月23日,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就正式成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並決定展品將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1935年初,倫敦藝展籌委會以故宮珍藏的古代銅器、書畫、瓷器等藝術品為主體,基本選定了赴英參展的中國古物千餘件,規模堪稱空前。然而,籌委會仍感送展古物不夠豐富,品類還不夠齊備,於是又徵調北平圖書館的古籍珍藏。
當時的北平圖書館收藏了許多古版書籍,其中有不少堪稱孤本的宋元明時代的絕世書籍。為了參加倫敦藝展,北平圖書館選送了五十餘種宋元明絕世書籍,分兩批運往南京。第一批運送的是宋刻本《樂書》、元刻本《通志》等二十餘種,第二批運送的有三十餘種,其中包括北宋眉山刻本《冊府元龜》,北宋天聖監本《文選》,南宋慶元刻本《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元至大刻本《宣和博古圖》,明正德錫山華氏銅活字本《藝文類聚》,明嘉靖錫山安氏銅活字本《顏魯公集》,明隆慶福建游氏銅活字本《太平御覽》,明崇禎五色套印本《十竹齋畫譜》等等。此外,還有敦煌石室六朝寫本《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及寧夏出土之西夏文《金光明最勝五經》,元刻本西夏文《經律異相》等經文古籍也送往參展。
1935年7月25日,滿載著眾多「國寶」級中國珍貴文物與古籍的英國薩福克號軍艦,緩緩駛進了朴次茅斯港。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英國皇家藝術院伯靈頓展廳中,隆重展出了這批中國古代瑰寶。故宮珍藏的頂級古代藝術品與中國古籍一道,首次大規模以官方名義正式跨出國門,接受西方世界的觀瞻與注視。
曾親臨會場的中方人員莊嚴(又名庄尚嚴),在《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記》中憶述稱,「展覽期限,共十四周,觀者統計達四十二萬零四十八人……最後數日,觀者擁擠,日有二萬餘人,開藝術院前所未有之記錄」。毫無疑問,此次展覽會為那個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悠久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之國際展覽,盛況空前,轟動一時。經歷了盛況的莊嚴一生都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遷到台灣後,他擔任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曾回憶道:「自從宣統出宮,我便入宮,當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維護民族文物國家重器的老宮人。」
1936年4月9日,滿載著在倫敦藝展上流光溢彩的中國古物與古籍的「蘭浦拉號」巨輪,在英國軍艦的護送之下,駛向歸途。5月17日凌晨,「蘭浦拉號」抵達上海,所有「國寶」完整無損地歸來。之後不久,這批「國寶」由上海運至南京展覽,與已經陸續分批運抵南京的故宮文物一併保存。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北平亦淪陷於日軍之手。此刻,曾赴英參展的中國古物更無北返可能,旋即向地處偏僻但相對安全的西南地區遷徙,最終轉運至台灣,至今仍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等處。而曾赴英參展的那批中國古籍,則更為命運多舛,有著更為顛沛流離的遷徙歷程。
據考證,赴英參展的古籍與戰前先後運到南京的其他古籍,曾分流為三處。一為部分版本獨特、堪稱孤本的古籍,被北平圖書館駐上海辦事處選入戰時赴美寄存古籍名錄,曾被專機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存,後來與中央圖書館大批善本古籍一道運往台灣;二為部分有文獻研究價值的古籍被中央研究院調用,隨之遷徙至雲南昆明、蒙自及四川宜賓、重慶等地,最終多數運至台灣;三為部分有地方特色的古籍曾配送至地方圖書館,抗戰勝利後未再徵調者,得以留存於大陸,保存至今。
這批曾參加倫敦藝展的古籍,如今分存於海峽兩岸,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知這段歷史的參觀者,也無不為古籍本身的珍罕與難得,而衷心地發出嘖嘖讚歎。殊不知,這些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的珍貴載體,曾經歷經劫火、渡盡劫波;殊不知,這些「紙壽千年」的靜好,卻凝聚著多少國家運命、民族興亡的心史。
※錢鍾書看徐志摩、郭沫若、陳寅恪
※最美圖書館籬苑書屋因藏盜版書被責令暫停營業
※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近現代文物徵集參考範圍》和《近現代一級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試行)》的通知
※通過標點符號,確認近現代文獻的贗品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