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吃虧

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吃虧



作者 | 筱泓



01


西西是個聰明乖巧的孩子,


他愛分享、愛幫助別人,特別討人喜歡。


上繪畫課的時候,他第一個把太陽畫好了,


同桌讓西西幫忙畫太陽,

他熱心地幫助了他。




接著前桌、後桌的小朋友都喊他幫忙,


西西畫了一節課的太陽,


最後,全班小朋友都交了畫面豐富的作業,


而西西的圖畫紙上卻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太陽。




平時,班上的小朋友無論向西西要什麼,


西西都會給他們,


即使到最後,西西自己都沒的吃、沒的玩,

也會照樣給他們。


西西媽媽苦惱地問我:


為什麼西西只知道幫助別人,討好別人,


卻不會拒絕別人呢?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孩子,


他們都不會拒絕他人,


反而處處以自己的退讓、犧牲來討好他人、


滿足他人的需求,


他們屈從自己的意願


來獲得別人想要的愛與讚賞,


說白了,其實是在討好他人。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討好型人格。


 


02


卡倫 .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里說:


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他們總能十分敏銳地覺察到別人的需求,


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地去滿足對方。




●他們對別人的服從是在潛意識裡面直接做出的,


即使意識到不對勁兒,


但照樣會做出了服從的舉動。




●他們躲避別人的不滿,逃避爭吵,迴避競爭。




●他們傾向於自動地承擔罪責,


無論自己是否有過失,都先問責自己,


對於他人的缺點或不足總是有著巨大的包容心。


 

正如前段時間自殺的高智商創業者

蘇享茂一樣,


理智上他已經明白翟欣欣做得不對,


應該拒絕,但還是會下意識地服從。


面對著翟欣欣的勒索,他不拿起法律武器,


而是哀求著:

一千萬我真的付不起啊,欣欣……


他問翟欣欣:

你為啥要置我於死地呢?


你認為我最對不起你的地方是啥……



他把婚姻失敗的過錯,歸於自己身上,


他沒有指責翟欣欣貪得無厭與層層欺騙。


討好型者失去了自我意識,


很多時候道德感凌駕於自我之上。




他們幾乎難以拒絕他人的請求,


即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


他們也難以開口反駁。




「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這種事經常在他們的身上發生。


不會拒絕他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性的標誌。




03


討好型者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太在意他人的評價,


過於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愛,


所以往往用無底線的付出


來追尋自己想要得到的。


 


日本影片《被嫌棄的松子一生》里,


松子的一生是炙熱的,


她一生只為愛奔赴,飛蛾撲火。




小時候的松子一直渴望得到爸爸的關注,


可惜爸爸把所有的愛與溫柔都給了病弱的妹妹,


哪怕是多擠出來的一點兒關注,


也不能給松子了。




成年後的松子渴望愛,


她在愛情里卑躬屈膝,委屈求全,


盲目付出,只為得到愛,


然而收穫的卻一直是

被虐待,被拋棄。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而言:


「我必須做得很好——

別人才會對我好」,


「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


他們才會愛我」,


這種信念已經從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


都根深蒂固。




因此,幾乎所有的討好者,


在成人之後都不會快樂,


因為他們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


他們容易受騙、上當、吃虧,


最後卻覺得

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才造成這樣的結局。


04


我們的孩子,


將來要獨自面對這善良與邪惡並立的世界上,


更需要生存的智慧。


因此,在孩子尚且年幼之時,


我們就應當引導他們,避開這些誤區,


免得他們將來吃虧上當受傷流血。



 


教會孩子懂得拒絕,學會說「不」


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美好的品性,


於是就儘力教導孩子要懂事、會分享、


要幫助他人……,


我們無意中會強調,


不這麼做就得不到他人的喜歡。





但我們還要告訴他們:

幫助他人也是有底線的。


所有的分享與幫助,都不是用自己的委屈,


來成全對方的快樂。


無論是分享還是幫助,


都應該是雙方都感到快樂的事。


那些超過底線的,讓我們感受到委屈的人與事,


都要拒絕,學習說「不」。




說「不」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願意幫助他人,


也不意味著會傷害他人。



 


讓孩子坦然面對他人的拒絕


我的女兒小桂圓有天從鄰居家裡回來,


不高興地問我:


「媽媽,我去玲玲家裡,


她媽媽給她買了輛自行車,為啥不借給我騎呢?


平時她問我要什麼玩具,我都給她的呀。」




我就告訴她:


「自行車是玲玲的,她有權利決定借不借你,


你的玩具是你自己的,


如果沒有你的決定,玲玲也拿不走的呀。」




孩子說:


「那以後我也可以不給她我心愛的玩具了。」


我說:


「對,你的玩具你自己決定呀,借或者不借,


給或者不給,全在你自己。」


拒絕與被拒絕都極為正常,


每個人都應該維護好自己的權益,


每個人也都可以合理地拒絕別人,


也應該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絕。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生活中,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用,


「你應該怎麼做,

要不媽媽(爸爸)會生氣」


諸如此類的話來左右孩子的意識,


最終他們將成為沒有主見的孩子。




沒主見的孩子,


往往怕別人生氣而不敢開口說出拒絕的話。




不敢拒絕的代價是壓抑內心的自我意識,


長期下去,自我漸漸消失,


孩子成為一個唯他人命令是從的人。




所以應當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尊重孩子的選擇,鍛煉他們的自主能力:


想穿哪件衣服自己做主;


上超市允許他自主挑選幾件東西;


上飯店讓他自己點一兩道喜歡的菜....




孩子能拿主意的事,就讓他自己做主好了,


即使穿難看點、買貴了點、點了不好吃的菜,


那又如何?


越俎代庖,並不適合孩子的成長。




一個有主見、有自信的孩子,


才會坦然自若地


在面對他人的無理要求時說「不」。



 


評價來源於自我價值


對一個人的評價,


本質上是取決於這個人自身的價值。


一個"好人"的稱號,


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討好和遷就,


非但不會贏得尊重,反而會更讓人看輕你。




產生"討好"行為的根源,



其實是把對自我的認識和價值,


建立在別人身上。


因此,教孩子擺脫對他人讚賞和認可的依賴,



建立自主確認自我的價值和需求才是關鍵。




告訴孩子大膽地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


尊重自己內心的需求,


才能不陷入「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誤區里。


學會適當的拒絕,


才能保護自己的權益,長大之後才會少吃虧。




作者:筱泓,教育專業畢業,從教多年,教育機構顧問,親子情感專欄作者。人生多坎坷,且以文字療傷。願流年無殤,歲月留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全職媽媽想請假旅遊被狠批:當媽了還收不住心
預告| 29分鐘洗凈至少26件餐具!免安裝洗碗機,每天省下2小時陪伴重要的人
怎樣讓孩子擁有超群記憶力?| 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最強大腦」記憶法
孩子怕醫生?聽聽大王和扁鵲的故事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