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的由來,最後一句亮了
衣冠禽獸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一個的成語,它的意思是,穿戴衣帽的禽獸,常常用來比喻那些道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一樣的人。如果有人被罵成衣冠禽獸,他一定會大動干戈,非與人拚命不可。可見,衣冠禽獸這個詞的殺傷力不一般啊,那麼,它是如何得來的,又與哪些歷史事實有關呢?
我們都知道,禽獸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本無褒貶之意。《韓非子·五蠹》中說:「人民少而禽獸眾。」東漢經常典籍《白虎通》也提到:「禽者何?鳥獸之總名。」由此可見,禽獸的原意就是指飛禽走獸,但如果用它來比喻人,那就帶有明顯的貶意,所謂「無父無君無恥無德,是禽獸也」。比如,元曲《地藏王證東窗事犯》:「把那禽獸剮割肌肉,號令簽頭。」真是恨不得飲其血,食其肉,但凡被定義為禽獸的人,那都是毫無人性的人。
既然用禽獸比作人,古已有之,那麼,禽獸又是如何與衣冠聯繫在一起的呢?這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服飾。古代的服飾通常都比較講究,尤其是官服,從它的顏色、圖案就可以分辨出這個人居於何品何位。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開始廢除元朝的服飾制度,重新制訂具有漢族傳統的服飾制度,其中就包括衣服上的繡花,即:補子圖案。洪武二十四,朱元璋下達命令,公、侯、駙馬,以及伯爵,其服飾綉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品為鷺鷥,七品為鴛鴦,八品為黃鸝,九品為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為獅子,三品、四品為虎豹,五品為熊羆,六品、七品為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雜職為練鵲;風憲官為獬豸。此外,還有以蟒、鬥牛等為題材的,不過,這些都屬於「賜服」,範圍並不廣。在明朝,無論是穿上帶有禽圖的服飾,還是穿上帶有獸圖的服飾,都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黑暗,宦官專權,魚肉百姓、欺壓百姓的官員不計其數,百姓十分厭惡,於是便將穿著這種補子圖案的貪官、酷吏稱為衣冠禽獸。久而久之,這個成語就成了一個貶意詞。如,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載:「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清代《大義覺迷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認為,衣冠禽獸一詞出自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載:「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古書上說,梟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因此,古人常用梟獍比喻那些忘恩負義之徒或狠毒之人。不難看出,衣冠梟獍與衣冠禽獸的意義十分接近。
今天看來,無論這個成語出自宋朝,還是明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為官不能做衣冠禽獸,否則小心下輩子輪迴禽獸哦。
※希特勒的父親是一個西門慶式的渣男
※百年前的國土海參崴,看了讓人心堵
※三國魏延死得冤?其實他是死於自殺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國慶節,歷年國慶歡慶照片
※努爾哈赤為何要殺掉大兒子,來到東北這個小村一切都懂了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