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醫患是戰友,共同敵人是疾病

醫患是戰友,共同敵人是疾病





也許醫鬧


才是中國醫學發展最大的障礙




上個月去拔了兩顆智齒4天之後還是很疼,就各種懷疑,是不是醫生沒拔好,得了干槽症什麼的,一陣胡思亂想之後,便跑去醫院再檢查一遍,求個安心。




不湊巧的是,給我拔牙的那個醫生那天剛好休息,只有牙科的主任在,挂號費比普通醫生貴了10倍……但還是掛了,見到醫生之後,我大概說了我的情況,醫生便沒有再說話,而是……和同事聊天,嗯……是聊天。




我當時心裡一萬頭草泥馬奔過……非常氣憤地想:「不就是個主任嘛,還這麼大的派頭?」




3分鐘之後,醫生終於和同事說完話,讓我躺在椅子上看了一下就下診斷,給我開了葯。







回來之後吃了一天還是疼,我又開始懷疑,花了十倍的挂號費就看了「一下」?是不是沒看清?是不是他沒仔細看……就這樣又開始懷疑。終於在第三天不疼了,我才得以放心。




這可能是很多人看病時的小心思吧,自打進入醫院的那一刻就開始懷疑醫生。醫生態度好,你會懷疑是不是實習生;醫生態度冷漠,你會覺得他派頭大。




總之,就是各種猜疑,而這一直困頓於心的懷疑和不信任,就是造成醫患關係矛盾的罪魁禍首。這種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

信任度的急劇下降,患方對醫方的各種不信任

其實就是造成醫患關係不和諧的最大原因。







我生病我有理,你治不好就不配當醫生




「都不能保證手術成功你開什麼醫院?」


「你說好好的人怎麼送到醫院就死了呢?」



這不是在講段子,這就是現實中患者家屬質問醫生的話。




在知乎上有醫生是這麼懟回去的:「你都不能保證一定不生病,那你活著幹嗎?」如今的醫生,已經不能只顧看病了,他們還需要同情心、善良心,當病人的聆聽者。




突然有一天哪個醫生態度不好了,或者在醫院沒有告訴你XX科室怎麼走時,你大罵:「連XX科室在哪裡都不知道,你就不配穿白大褂」。



而作為醫生卻只能賠不是,因為一旦和患者吵起來,估計就要被「下班別走,門口等著」。







這些惡劣的執業環境導致醫生無法以自己期望中的方式以及病人應該得到的方式照顧病人.更可怕的是醫院經常遭遇的醫鬧事件,已經讓中國的醫患關係到達了一個白熱化的程度。




2002年初,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326所醫院的問卷調查表明,中國醫療糾紛發生率高達98. 4%,而糾紛發生後,73. 5%的病人及其家屬曾採取擾亂醫院工作秩序的過激行為,其中43. 86%發展成打砸醫院。




患者死亡後停屍在醫院大廳、病房的約佔10%,圍攻院領導的佔18. 21%,攻擊、威脅醫務人員的佔37.2%,數十人衝擊醫院的佔12.3%,黑社會介入的佔40.6%。這些過激行為對醫院設施直接造成破壞的佔35. 58%,導致醫務人員受傷的佔34. 46% 。





圖片來自新京報




2007年初,對全國115所醫院的調查表明,2004-2006年「醫鬧」現象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的一份《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全國每家醫院年平均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打砸醫院事件12起,單起醫療糾紛最高賠付額達300萬元,平均每起賠付額為10. 81萬元。




2009年中央領導關於「黑色六月」的批示,在當年形成一輪打擊醫鬧的熱潮。據統計,2011年以來,醫療糾紛發生率每年上升20%,有的地方高達40%,全國平均每家醫療機構每年發生的醫療糾紛的數量在40起左右。







我有個朋友,她的媽媽是醫生,小時候她媽媽在ICU工作,這個死亡率最高的科室也是醫鬧事件的棲息地。所以她就經常目睹患者家屬各種圍堵病房的事情,有時候家屬知道她是醫生的家人就不會放她出去。




本來這個性命攸關,為生存爭分奪秒的地方,卻因為各種醫鬧事件而不得不停滯,為了一個病人的糾紛而耽擱其他病人的治療,這其實早已上升到不止一人的生死問題 。








共同的敵人不是救或被救的人,


而是疾病本身




我們總是在醫生稍微有點「怠慢」的時候就非常不耐煩:「我這麼難受,你居然還不麻溜地給我看病,當醫生了不起是吧?」說完病情之後醫生讓去拍片:「我這裡疼和拍片有什麼關係,你這都不知道是什麼病,要你何用?」




去年因為腳崴了去醫院拍片,我沒看出來是骨折的跡象,可是醫生說骨折了,我問了一句:「怎麼沒看到骨頭裂開啊?

結果醫生就沖我說:「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




等等太多因為不信任和溝通不暢產生的矛盾,你倔強,醫生比你還倔強,使得患者對醫生有了非理性的偏頗。







在醫療糾紛中,絕大多數人不願走正常渠道,反映了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存在嚴重缺陷。




幾年前的醫療事故鑒定體制很難取信於民,而且通過行政、司法途徑解決,糾紛成本高,時間長。正是醫療糾紛中「裁判」的缺位,才使醫鬧尋找到了「商機」,也才使醫鬧得以盛行。







以前看過一個電視劇,裡面講了一個母親在醫院的門口被撞死,搶救無效後,家屬卻要醫院來賠償幾百萬,理由是在醫院門口被撞卻沒有救活,醫院就應該賠償,醫院覺得不是自己的錯,於是家屬就在醫院門口擺靈堂,一大家子哭天搶地。




然而,那些家屬其實早在這之前就已經把母親拋棄了,直到她死了,家屬才來討債,不是為了去世的人,而是為了錢。




這幾乎就是真實世界的寫照,有些甚至比這還要殘暴,停屍醫生辦公門口、把醫生打到殘疾,用已經去世的人的身體再來討一筆不錯的「收入」。







在以前不管是肺結核、心臟病、癌症、死亡率都很高,但是那時卻並沒有人來醫鬧,也許真正變壞的不是醫生而是人性。




醫生是為了救助人類的生命產生的職業,而我們卻在有什麼疾病時一邊尋找醫生的幫助,一邊卻對醫生大打出手。





看到這張照片時,心頭一顫,


這世界到底怎麼了?






醫患之間應該成為戰友,


才能共同對抗疾病啊




有報道稱,醫生子女願意做醫生的比例只有17%,醫鬧事件折射出的醫方話語權缺失己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這己經造成醫生人人自危,從而影響其職業滿足感和工作積極,造成醫學領域的人才流失。




醫務人員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影響其在技術方面的探索或創新,阻礙醫學事業發展。這也是醫鬧導致的醫學癱瘓。




見過大學生因為跑步而猝死,家屬在學校大門口擺靈堂,而在醫院這種事情幾乎就是家常便飯。







原因在上面都已經說過了,有些也許真的是因為醫生開錯了葯或者手術沒做好的失職,但是,那些連續幾十個小時做手術的醫生也真的是為了生命盡了所有的力。




我想既然能成為醫生,他們身上肩負的責任是無數人的生命,看過了太多的生死之後,他們或許已經對死亡習以為常。但是對待生命,我想大部分的醫生都配得上救死扶傷的稱號。







其實,真的不是難制止醫鬧,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和理解。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當信任不再,其所引發的焦慮和憤怒會促使人們訴諸暴力。




醫生在患者有疑問時希望能夠拋去「我是醫生我有理」高高在上的姿態,對患者的疑問給予正確的解答,我想脾氣再差的人也不會無事生非;不需要說太多,哪怕一句:「你放心吧」都會讓患者心裡的石頭落地。








希望患者有任何疑問都問清楚,在溝通流暢的情況下,誤解醫生的意思也許會大大減少,失誤或許也會越來越少;患者能夠對醫生信任,這樣也可以讓醫生有信心。




希望國家對醫鬧事件立法,明確相關條例,讓無事生非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也讓真的醫療事故得到公正的對待;醫生和患者的互相信任加上社會的外在保護,我相信,惡性醫鬧會被扼殺在搖籃里,友好的醫患關係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看到一篇貼子上,醫學畢業生收到老師的簡訊:

「希望你們能永遠銘記,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的激動,希望你們永遠不會忘記,治好第一位病人時的喜悅,希望你們永遠能夠體會到,手術刀劃開病人皮膚時的戰慄,希望你們永遠能夠體會到,失去第一位病人的沮喪,最終當你們成為一個功成名就的醫生時,不要忘記,感受疼痛的能力,祝你們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不被世界和遊戲規則所改變,希望你們勇敢長大,不忘初心。」




說太多都不如相互的理解,既然生而為人就無法十全十美,但是為了我們共同的敵人——疾病,我想我們應該知道如何選擇或者怎樣去做了吧。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那段屋檐
女人最先衰老的部位竟是它,想要少女感先做好這一步!
歐洲人氣王,堪稱染髮劑中的愛馬仕,染髮、護髮、安全,從頭煥然一新!主要還安全
讀史明鑒,必讀《史記》《資治通鑒》!
究竟誰才是豬隊友?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