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日習論語第146天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日習論語第146天

雍也篇第二十七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 釋

中庸:合理言行的美德。

至:極善。

義 釋

《四書集注》: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

《論語新解》: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為至者,言其至廣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寶貴,而非至高難能。而今之民則鮮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嘆風俗之敗壞。

《小戴禮》〈中庸篇〉有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與《論語》本章異。《論語》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若固有之,不曰能。《小戴禮》〈中庸篇〉乃以中庸為有聖人所不知不能者,故曰「民鮮能」。若《論語》則必言仁與聖,始是民所鮮能。

《論語譯註》:「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於道德行為的評價,也是一種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鬥爭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確指出的。」

今 譯

孔子說:「中庸這種美德,真是好極了!人們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

主 旨

孔子感嘆很少有人能夠實踐中庸之道。

引 述

「中」是合理,「庸」為平凡。朱子早就說過:「無一事不合理叫中庸。」把握恰到好處的度,原本是十分平凡的道理。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是不是太平凡了,反而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呢?求得平衡點,聽起來並不難。實施起來,由於變數實在太多,所以十分困難。

生 活 智 慧

(一)大自然無過與不及,便稱為正常。若是太多或太少,太盛或太衰,太熱或太冷,那就不正常,不合適了。

(二)人事也一樣,凡事恰到好處,大家都歡喜。如果過分或不及,便會有人歡樂有人愁,得不到普遍的歡迎。

(三)言行合理,避免兩極化的思維。兼顧並重,多方面考慮,有原則地變通,站在不同的立場評鑒,即是中庸的道理。

建 議

培養言行合理的良好習慣,多多反省,力求改進。

別 裁

在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的時候,第三章中,就引用這一句話。孔子是講了這一句話,孔子說中庸太難了,中庸是什麼呢?講孔子的中庸也是很難解說的,如仁字一樣,有體有用,我現在不講中庸的體,將來有機會研究《中庸》時再講,現在講中庸的作用。

有些學者寫文章罵中國文化,他們也是中國人,現在中國人「罵」中國文化的太多了!真使人感慨萬千,我們這個國家在五代那八九十年中,也是最亂的,是當時認為的外族侵略進來的時代,有許多中國人變成什麼樣子呢?很難看,也很壞,他們幫助外族侵略自己中國人,所以唐末司空圖有一首感慨的詩:「一自蕭關起戰塵,河隍隔斷異鄉音。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將來百把年以後,寫我們現代的歷史,可能有人也會這樣寫。現在罵中國文化的,不是外國人,而是我們自己中國人。自己對自己沒有搞清楚。

現在也有很知名的學人寫了文章,說中庸就是馬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說,張三說對,李四說不對,而王五說對與不對沒有關係,就中庸吧!這位學者竟如此解釋中庸,他們這些人對於中庸是什麼,自己都沒有好好的研究。

我們現在說中庸,就是能夠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們中國文化中《易經》的道理,是說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隨時隨地在變,每秒鐘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如何能適應這個變,如何能領導這個變,這是學問的中心。同時《易經》告訴我們,變是對立的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壞,你說對的,同時也就產生了不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在這個相對的中間,有一個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最高的領導德業的人,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各捨棄其不對的一面,那就對了。那才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嘆說:「民鮮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於運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鋒。

把這節放在孔子見南子後面,正說明了我們剛才所說的道理。一般人對人事的批評,要多方面注意人情世故。將來各位出去外面做事情,你的部下,你的朋友,甚至你的敵人,對你也是一樣。當罵你壞的時候,什麼都是壞的,沒有好的;當捧你的時候,什麼都是好的,沒有壞的。但是不管捧與罵,都是有問題的。我們不要忘記了自己的本分,自己要很清楚自己,不要為這些毀譽所動搖,要問自己真正的作為。所以孔子在這裡所講的道理,說明了孔子見南子的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習經典 的精彩文章:

子游有識人之明——日習論語第131天

TAG:日習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