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程莘農:國醫大師對針刺「得氣」的認識

程莘農:國醫大師對針刺「得氣」的認識



   


1

何謂得氣




「得氣」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此篇云:「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此段文字不僅提出了「得氣」的概念,並且指出「得氣」是針刺的目的:「以得氣為故」。








此篇還將「得氣」稱為「氣至」,云:「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宋·針灸名醫竇漢卿《針經指南·標幽賦》,對得氣時醫生手下的感覺作了形象的描述:「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鉺之浮沉;氣未至也,似閉處幽堂之深邃。」




針刺若得氣,則針下感覺滯澀而沉緊,就像在釣魚時魚吞鉤餌的感覺;而如未得氣,則針下的感覺,似在一個安靜、空蕩的房子里一樣,什麼異樣的感覺都沒有。


  


《黃帝內經》中不僅指出針刺得氣時醫生手下會有感覺,還指出得氣時患者亦有感覺。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云:「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這句話,指出了針刺時,要達到「神變而止」的目的。



這裡的「神變」,即指患者對針刺有了感覺,神情都為之一變。就像現在,當針刺得氣的時候,患者往往會有驚呼「哎呀,麻了,還順著××走呢」。


  


程莘農認為,針刺得氣時,醫生針下會有滯澀、沉緊的感覺,就好像穴位下面有東西在拖扯,同時,患者也會有酸、麻、脹、重的感覺。




在對針刺比較敏感的人身上,不僅會在接受針刺的穴位局部出現酸、麻、脹、重的感覺,這種感覺還會順著經脈的走向傳導。




所以也有人稱得氣為「循經感傳」。如未得氣,則醫生感覺針下空空如也,什麼信息也感覺不到,患者除了可能出現的疼痛感覺以外,也同樣沒有什麼感覺。


   


2

留針與得氣




而今針灸者,於留針、行針與得氣之關係,多曰行針之目的乃為得氣,而留針,則是得氣後將針留於穴位之內,以加強治療效果。




程莘農詳細分析《黃帝內經》原文,發現《黃帝內經》中留針與得氣之關係是:留針是為得氣,而得氣之後,就要按補瀉治療目的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式處置。


  


如針刺手法是補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云:「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這段論述指出,針刺補法,若針刺之後未得氣,也即氣未至,就要耐心地留針,以待氣至。




在等待時,要耐心,小心地體察針下的感覺,要像等待自己尊敬的貴人到來一樣那樣耐心、小心,不能著急,要留針至氣至之時,哪怕是等到白晝變為黑夜。而在得氣之後,配合呼吸,在吸氣時起針就可以了。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也就是說,如果未得氣,則我們可採取多次針刺、手法行針,以達到加強刺激、使經氣得至之目的。在針刺達到得氣的目的之後,就可以起針,不要再繼續進行針刺。


  


如針刺手法為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云:「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針刺入內,吸氣時轉動行針,以使得氣。待得氣,配合呼吸,在呼氣時搖針,擴大針孔,使邪氣從針孔瀉出,然後在呼氣末的時候將針起出。如此,邪氣從針而去,邪去則正安,針刺瀉邪氣的目的就達到了。


  


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對於留針與得氣,有更明晰的論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重則為補,輕則為瀉。雖有分寸,得氣即止。」




明確指出應用針刺療法進行重刺激、輕刺激補瀉操作時,雖各有針刺分寸的把握,但是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得氣即止」,也就是說一旦得氣,就可以停止繼續針刺了。這和而今多數針灸醫師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3

得氣與病情預後



針刺時候從下針到得氣的時間的長短、得氣感覺的強烈與否,不僅決定著治療效果如何,還能夠作為判斷病人病情和治療預後的依據。


  


《針經指南·標幽賦》云:「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這句話就是說,在針刺的時候,如果能夠迅速得氣,就說明了患者體內正氣充足,在針刺時,人體正氣能迅速給予反應,從而能夠比較迅速地調節身體的狀態,動員正氣起而抗爭,使疾病能夠較快地趨於康復。




相反,如針刺時,身體對針刺的刺激毫無反應,遲遲不能得氣,說明患者正氣已嚴重虧虛,以至於不能對針刺刺激及時做出反應,或者勉強能夠做出反應,就不能夠有效調動元氣,使身體恢復平衡狀態。


  


《黃帝內經》對於這種針刺之後身體無反應,針刺不能取得療效,病情嚴重的情況也有論述。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云:「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這句話,指出如患者病情發展已到「形弊血盡」的地步,也就是到了骨瘦如柴、氣血衰竭的地步時,針刺的時候,就會「神不使」。




也就是說針刺的時候,身體就會毫無反應,當然也就不會有療效。病情到此地步,已經很難治癒。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忍冬(

微信號

:cn13714009507)



國慶推薦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學習艾灸、刮痧、拔罐等中醫保健方式,把健康傳遞到千萬家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腸胃調理百科


國慶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快用中醫的方法,讓腸安胃和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黃帝內經一聊就懂


本號致力於傳揚內經養生之術,《靈樞》《素問》,一聊就懂!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學習中醫,傳承經典,請點擊『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穴點陣圖解 的精彩文章:

腹、背、腿、手、頸的拉筋方法(值得一看!)
熊繼柏:哪來那麼多秘方驗方!我要糾正中醫人與患者幾個錯誤觀念
南懷瑾:什麼是現代人的養生之本?
生理期護膚,讓你擺脫痘痘、色斑!愛美的你千萬不要錯過!
女人容易面部浮腫、氣色虧損、畏寒怕冷,多半是因為這個......

TAG:經絡穴點陣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