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的大政治家劉伯溫為什麼不願意當宰相?
劉伯溫是明朝初年的大政治家,有人認為劉伯溫的本事比諸葛亮還要大,因為諸葛亮耗盡一生心血,也只是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是幫助朱元璋當上了全中國的皇帝。還有人把他比作鬼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甚至有未卜先知的本領。這些誇讚之語是不是有言過其實之處尚且不談,但是他的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卻是幾百年來備受人們的稱讚,他的一生經歷在一般人眼中已經成為一則亦官亦民亦仙亦鬼的動人傳說。
劉伯溫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就始終跟隨在他的身邊,替他出謀劃策 ,排兵布陣,一直是算無遺策,所以備受朱元璋的倚重,任為軍師,凡事都要與他商量。就連朱元璋稱帝登基的好日子也是劉伯溫定的,因為他熟知天文,是確定上天意旨的最佳人選。在朱元璋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皇帝之後,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心想離開這危險之地,朱元璋卻不答應,劉伯溫只好留在朝中做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時間不長他就以妻子亡故的理由請辭回鄉,但是不久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朱元璋親自頒布詔書,表彰劉伯溫的功績,還要給他和他的家人加官進爵。劉伯溫這時好像真的預見到了未來,知道接受冊封必定會在將來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堅辭不受。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讓李善長當了開國的第一任宰相。劉伯溫剛正不阿的個性使李善長大為不滿,處處找劉伯溫的麻煩,總想找機會殺了他才甘心。但是劉伯溫頗有藺相如一般的容人雅量,並沒有放在心上。甚至是在朱元璋想撤換宰相時,他還為李善長說話,認為他雖然有一些過錯,但威望很高,能夠調和眾將,這個宰相還是應該讓他做。朱元璋聽了覺得很奇怪,問劉伯溫說:「李善長几次三番想害你,多次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心想置你於死地,你怎麼還要替他說好話呢?」劉伯溫回答說:「現在國家剛剛建立,內外的事情還很多,實在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更換宰相。宰相就像是一棟房屋的頂樑柱,怎麼能夠說換就換呢?如果拿一個細木更換,房屋就會因此而倒塌的。」朱元璋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沒有立時更換宰相。
後來,李善長因為年紀大了,自己要求辭官回鄉養老,朱元璋又把劉伯溫找來商量,問他新宰相應當任命何人。劉伯溫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不偏不倚的評判當時朝中幾個有可能當上宰相高位的官員。其中的一個叫楊憲,對劉伯溫一向很不錯,兩人交往甚密。朱元璋本來想立楊憲為相,不料劉伯溫卻反對,認為楊憲很有才能,足可以做宰相,但是卻缺少做宰相的寬廣心胸,不能公正持平的處理政事。朱元璋又提出一個人選王廣洋,劉伯溫認為他比楊憲更糟糕。皇帝又提出的三個人選胡惟庸,這一下劉伯溫更是堅決反對,因為如果任命胡惟庸做宰相,沒有發生事情就是國家的最大福氣,批評胡惟庸桀驁不馴,成事不足,卻敗事有餘。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來,劉伯溫對這三個人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因為朱元璋這一次固執的堅持己見,先後任命了這三個人作宰相,結果證明他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時間不長都被撤換掉了。朱元璋聽到劉伯溫對這些候補人選都不滿意,就說到:「我也知道滿朝的大臣才學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你的,既然他們都不合適,那這個宰相還是由先生你來做好了。」劉伯溫一聽,心裡就是一顫,他知道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建國前是朱元璋所倚重的,但是在建國之後,這種材智反而是朱元璋最為忌憚的,所以他不敢顯露絲毫的治國才能,生怕招來朱元璋更多的不滿而招來殺身之禍。這時,他聽出朱元璋話語中的試探意味,連忙回答說:「陛下,有所不知,當宰相的人最好要平和如水,處事冷靜,我的個性卻是嫉惡如仇,見到不平之事很容易怒火難平,這樣做事恐怕會有失公允,不利於國家。而且我的身體不好,也怕不能承擔這麼繁重的工作,有負陛下的囑託。」他婉轉拒絕了朱元璋讓他當宰相的要求,並且勸皇帝不要急於一時,應該去細心尋訪人才,天下之大,總會找到合適的人選。
後來,劉伯溫終於如願回到家鄉隱居,不見世人,過了幾年太平逍遙的日子。朱元璋還是時常寫信給他,問一些問題,他也仔細的逐條解答回報。因為劉伯溫始終不肯接受皇帝的賞賜,朱元璋就命令減免劉伯溫家鄉青田的稅收,說是讓當地的百姓都記住這是因劉伯溫而得到的恩惠。在朱元璋的眾多功臣中能得善終而不連累親族的人,劉伯溫是極少數中的一個,這不能不說是他神機妙算之功了。
※明朝文臣極力擁護朱允炆為帝的真正目的,在朱允炆登基後出結果了
※明朝朱棣到了晚年殺了3000多宮女:只為給權妃做超度,這事值嗎?
※他是明朝的馬雲,傳說聚寶盆令他富可敵國,實際他發家全靠…
※中國造船技術被國外專家質疑,南京挖開了一太監墓,他們閉嘴了
※歷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出自哪朝?我認為出自明朝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