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末品味:1比1復原光之教堂,安藤忠雄這個展成了今季東京打卡朝聖點

周末品味:1比1復原光之教堂,安藤忠雄這個展成了今季東京打卡朝聖點

GIF/1002K

十月金秋,日本除了紅葉與溫泉,更重要的是一大波藝術展覽。繼東京國立博物館年度四場特別展覽、草間彌生美術館在新宿開館之後。自稱「都市游擊隊」的安藤忠雄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建築師之一,9月27日,其作品回顧展「挑戰」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周年之際開幕,以在六本木以1:1的等比例重建安藤在大阪設計的「光之教堂」及改造日本老街區的表參道之丘、瀨戶內海地區直島的倍樂生之家博物館、威尼斯多爾索杜羅島的海關大樓博物館改造等逾200件展品,儘可能全面地回顧這位「混凝土詩人」半世紀來分進合擊的都市游擊戰。

東京。9月27日,「安藤忠雄展·挑戰」作品回顧展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幕。現年76歲的安藤忠雄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建築師之一,不久前剛受弗朗索瓦·皮諾(Fran?ois Pinault)邀請,主持後者在巴黎的新博物館翻修項目。今年正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周年,此次安藤忠雄作品回顧展的體量也不同以往,共展出草圖、模型等逾200件展品,更在六本木以1:1的等比例重建安藤在大阪設計的「光之教堂」,以求儘可能全面地回顧這位「混凝土詩人」半世紀來分進合擊的都市游擊戰。

1969年於大阪的事務所,28歲,圖源: 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作為對國立新美術館展覽的呼應,由安藤忠雄設計的21_21 Design Sight美術館也將再一次重新帶來2007年時的開館展「安藤忠雄21_21 現場:惡戰苦鬪」。12月30日,「挑戰」的姐妹展、「安藤忠雄展·引領」則將在安藤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內舉辦。

自治的建築

「在所有居所中,在城堡本身中,尋找最初的殼,這就是現象學家的首要任務」,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里這樣寫道。同樣,安藤忠雄亦認為住宅才是所有建築的原點。「安藤忠雄展·挑戰」序篇之後的第一單元主題就是「原點/住宅」(Origins/Houses),展示100多個住宅設計,包括安藤早期代表作「住吉的長屋」等比例模型。

住吉的長屋,大阪府大阪市,1976年,圖源: 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安藤的住宅作品強調建築的內在,通過純幾何形體的運用來表達建築的自治。然而這種自治性又是不能和基地割裂開來的,在他看來,建築的與眾不同體現在對基地特質的保留。例如設計於80年代早期的小筱邸住宅,位於蘆屋市國家公園內一處綠意盎然的半坡上。開始是由兩個長條的混凝土體量組成,在建築建成後又加入了一個半圓的形體,形成新的秩序。初期的兩個長方形建築通過隱藏在地下的走廊連接,並在中間形成一個院落。庭院的高差通過公共性很強的台階來消解。這是對基地自然環境的回應。寬台階吸收樹叢中照射過來的光線,並在建築之間形成一個戶外的起居空間,使成為日常生活的延伸。面朝庭院的牆壁上被有序地開出豎向的洞口,使光線從外到內產生自然過渡。在建築中,牆、台階等元素隔離了一部分自然,讓環境趨向人工化。之後加建的半圓形體量讓基地的特質更加明確。新建物位於坡道的上方並且半埋在地下,平面上的弧牆限定了場所。它在開窗方式上同之前的建築拉開了強烈的對比,弧牆頂部的縫隙讓光線可以從頂部照射,並在室內的牆面上形成了一條複雜的圓弧。

小筱邸,兵庫縣蘆屋市,圖源: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建築同自然共生

「挑戰」的第2主題板塊是「光」,通過安藤代表性的教堂作品來探討設計中建築和自然的關係。建築師認為自然是建築中必不可缺的元素,當自然和建築產生互動時,「自然」就不再體現為一個籠統的整體,而是光、風、水、天空……。當它們投射到建築上時,「自然」其實是一種抽象的存在。

在八十年代後期先後建造起來的風之教堂(1986)、水之教堂(1988)、光之教堂(1989)分別探討了建築和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風之教堂坐落在神戶六甲山頂,由柱廊、教堂和鐘樓組成。其中,柱廊為一個長40米、寬2.7米的玻璃體,體量的兩端沒有牆體,風得以在空間中自由穿梭;水之教堂是由兩個交錯在一起的10米和15米的正方體構成,它們正對著一個人工湖。建築外圍的空間靠一面L形的牆圍合。築牆是安藤用以定義空間的方式,牆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但最終會限定出一種秩序。對他來說,牆是一種基本的建築姿態。

水之教堂,北海道,1988年,圖源: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運在到達水之教堂之前,人們要沿著L形的混凝土牆行走並爬上一個緩坡才能看到四面由毛玻璃環繞的體量,空間的莊嚴感由此形成。之後人們沿著黑色的弧形樓梯拾級而下,最終看到深藍色的人工湖面和矗立在湖水中的十字架,湖水前的水平平台區分了天空和地面,世俗和神聖。移步換景與一步一景,不斷變化的地景凸顯大自然本有的鬼斧神工。

與位於自然中的兩座教堂不同,光之教堂處於一個安靜的居民區。建築的布局取決於現有建築和太陽光。正面牆上開啟的十字形縫隙讓陽光可以照射進來,與內部的黑暗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設計師希望在光之教堂中盡最大可能地抽象自然,並使建築保持純凈。建築內轉瞬即逝的光線,營造出別樣的空間氛圍。此次戶外展場將其原版復刻至東京六本木,鬧市中的光感冥想會激發出什麼樣的感受呢?

光之教堂,大阪府茨木市,1989年,圖源: 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建築同自然共生

「我長年以來都在思考:建築在都市中該是什麼樣子?建築能為都市做些什麼?表參道之丘讓我強烈且深入地去思考這『建築的責任』。」安藤忠雄自稱「都市游擊隊」,他在都市中的項目讓其有機會去批判商品化,批判只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原理。展覽的第3單元談空間之隙,單元名字「留白空間」(void spaces)就是在城市裡去故意創造出讓人們能聚在一起的場所,展示了從早期的小型商業建築到21世紀之後的各種複合式建築,如表參道之丘、東急東橫線的新澀谷車站及上海保利大劇院等。

表參道之丘的原址是日本比較重要的鋼筋混凝土集合住宅,擁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新的商業建築在歷史遺產上建成,必將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住在表參道上百戶的居民希望建築師保留集體記憶,而開發商希望近300米的空間被最大限度得利用。因此,安藤將沿街立面處理為統一低調的玻璃並點綴住戶的區塊,暗示這裡原有的風貌;商業建築的整體高度也低於沿街的櫸木行道樹。作為對商場犧牲的經濟效益的平衡,整個建築下沉三米,使店鋪搬到地下一層。表參道之丘就是以這種新舊交融的方式保留了都市的歷史痕迹。

表參道之丘,東京澀谷,2006年,圖源:2017 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

建築師能夠讓一座老齡化的島嶼重新年輕起來嗎?位於瀨戶內海地區的直島,是個交通不便、人口流失嚴重的離島。如今,它卻成為和德國柏林、西班牙畢爾巴鄂一樣的藝術旅遊勝地。這一切背後的重要功臣,就是倍樂生(Benesse)集團前任董事長、現為集團榮譽顧問的福武總一郎與建築師安藤忠雄。展覽的第4板塊「讀懂基地」(Reading the Site)是安藤30年間在直島上將建築嵌入自然的成果展示,也記錄了直島重新煥發活力的過程。

倍樂生之家博物館,圖源: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倍樂生之家博物館(Benesse House Museum)位於島嶼南端一處三面環海的岬角地,俯瞰山下的沙灘。沿著碼頭向上步行的途中,會看到一個坡地上的廣場,既作為建築的入口,同時也作為各種藝術展示和活動的場地。和直島上另一處有名的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一樣,倍樂生之家也採用覆土方式,不過只埋了建築物的一半。從這座「留宿型」博物館附屬的酒店、畫廊和露台都可以欣賞到瀨戶內海的美景。該項目完成兩年之後, 40米外的上坡又增設了一處橢圓形的別館,取名「橢圓」(Oval)。為了不破壞周圍的自然環境,這個建築群也被半埋在坡上,中間的橢圓形水池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戶外畫廊。坐落在廣袤大自然中的建築群,自身也成為大地景觀的一部分,同環境共生長。

倍樂生之家別館「橢圓」,圖源: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在舊建築上創造出前所未有

「善於從過去的事物中發現價值,並傳承給後代,是現代人的責任」,在安藤忠雄看來,「建築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修復舊建築,雖然會在經濟和技術層面碰到很大困難,但如果可以使舊建築重獲新生,就應該迎難而上。「安藤忠雄·挑戰」的第5個主題單元,就與振興歷史建築有關,名為「以已有建築為基礎,創造出前所未有」(Building upon what exists, creating that which does not exist)。此刻正在巴黎緊鑼密鼓進行中的新美術館項目也在展覽之列。

巴黎項目當然不是安藤第一次受弗朗索瓦·皮諾邀請,把歷史建築改成藝術空間。之前,安藤已為皮諾完成了威尼斯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與海關大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的改造工程。海關大樓博物館位於威尼斯多爾索杜羅島(dorsoduro),始建於17世紀,卻在最近30年中始終空置,無數酒店或房地產項目提案被威尼斯政府回絕。直到2007年,弗朗索瓦·皮諾在競標中戰勝古根海姆基金會,拿下海關大樓使用權,交由安藤忠雄改造為當代藝術展示空間。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博物館正式開幕。應對島嶼頂端的地勢,博物館呈簡單的三角形,內部被平行的牆面劃分成長方形。多餘的裝修被拆除,以恢復原始形式。在歷史建築的技術保護層面,主要涉及建築的防水保護和結構修整。建築的屋頂原始結構由130品桁架組成,基本完全恢復原狀,木地板和磚石砌築也被保留下來。新建的隔牆、樓梯和走道和舊體系之間做了明確區分,暗示時間的推移所賦予空間的嶄新狀態。

海關大樓博物館,圖源:Palazzo Grassi

如今,安藤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構想都市地景規劃,「不論是蓋建築或造森林,同樣都是對環境付出努力,嘗試賦予當地新的價值」。展覽的最後一個主題單元「培育」(Nurturing)便集中闡述了安藤如何堅守「造建築=造環境」的概念。東京的海上森林計劃,是用更多行道樹填滿都市,並延接到現在被用作垃圾掩埋場的東京灣,在東京灣形成綠色森林。他還曾在大阪中心區域延伸原有的櫻花行道樹。這位「都市游擊隊」成員已經將「挑戰」的視野擴大到了建築框架之外。

安藤忠雄展:挑戰

日本國立新美術館 | 9月27日至12月18日

撰文:Atani Xiong、王曉芬

本篇內容由iWeekly合作夥伴 TANC藝術新聞中文版 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李雲迪:銳與智,成就不套路
iWeekly周末國際:歐洲旅遊勝地為何紛紛反對「送錢」的遊客們?
周末體驗:這些精彩活動開啟「後長假」娛樂季!
一個船長,要領航不一樣的風景
iWeekly星聞博覽:沙特國王首次訪俄,擲30億美元購軍備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