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洗頭么,頭髮留那麼長,還打理得那麼好?
看了那麼多古裝/穿越劇,小夥伴或多或少有些疑問:古代日用品條件與現在沒可比性,為啥頭髮能留那麼長還打理得特別好?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其中有什麼玄機?
文章篇幅稍長
(推薦閱讀時間 3 分鐘)
話說,古人男女皆留長發,他們對頭髮的執著追溯到春秋時期,幾乎是我們眼中病態的存在,毛髮的多少和長度,甚至決定了人群的分類……
只是受限於當時的市場環境和地方政策(剪掉別人的頭髮鬢須屬於犯罪行為),潮流洗剪吹也未能遍地開花,這時談起頭髮的洗護,肯定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何況,那個還是沒有發明洗髮水的年代……
「沐」字,最早也並非我們熟見的「沐足桑拿」,而單純是指洗頭髮!有「沐日」、「休沐」詞解,古人稱洗頭髮為「沐」,而「浴」則是指洗澡。
從字形上看,「沐」字非常像一個人在洗頭的模樣(我是沒看出來)。
莊周《莊子·天下》中提到「櫛風沐雨」,說的是用風梳頭用雨洗頭,形容像我這種單身狗,經常在外辛苦奔波又不顧風雨摧殘。
而「如沐春風」,說的則是受益或被感化,如同以春風洗頭般,暢快淋漓渾身清爽……
儘管古人沒有熱水器,也沒有淋浴噴頭,但洗頭衛生他們可有不少講究;
商周時期,定期沐浴已經成為重要的儀式風俗,比領導去桑拿視察工作都要頻繁……
到了秦漢時期,已有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
這「頻繁」的洗頭其實是有原因的,在不論男女均束髮的年代,日常出汗堆積皮脂污垢,加上當時醫療技術又不夠完善,諸多頭皮健康問題,洗頭清理就顯得異常重要。
當然了,洗頭也有禮節文化一說,《禮記》中提到「三日沐,五日浴」,
晚輩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頭,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澡;
祀神祭祖前,大家沐浴更衣,以表內心潔凈虔誠;
太子誕生,滿朝文武皆要先沐浴,後攜夫人覲見國君;
東主款待賓坐時,來賓可以不用拜謝,卻要沐浴之後才能用膳,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那麼問題來了!
頭髮那麼長,還要盤各種髮髻……洗個頭全程有多繁瑣,要知道,那會兒還沒有吹風機啊,這一頭洗下來,耗費的大量時間可想而知。
於是從漢到唐,朝堂公務員就出了個「沐浴假」,國家規定:每5天專門放個1天假回家洗頭洗澡,記載稱之「休沐」。然而老百姓可就沒這待遇了,沒有雙休、五一、黃金周,屈原大哥也沒有投江沒有「端午安康」,大家只好把僅有的休息時間,用來洗頭洗澡,不誇張地說,當時人們眼裡的沐浴真的好莊重。
最後說說開篇提到的:「洗髮水」,古人用的洗髮水,不是化學物,更勝純天然……先秦時期廣傳「淘米水」,漢代的趙飛燕姐妹,用「沐膏」,紅樓夢的芳官,用的「雞蛋清、花露油」,大戶人家,用「豬苓」,百姓平民,鍾愛「皂角」……江浙湖一帶的女子,七夕節還用桃枝和木槿葉煎水來洗頭。
這其中普及最廣的,當屬「淘米水」。淘米水稱為「潘」,《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據《史記·外戚世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漢文帝的皇后竇氏少年時家中貧困,年幼的弟弟被人販買去,離別時竇氏向鄰家討來洗米水為他洗頭,寄託深情……暫且不說其它,光洗頭水就反應出當時日常這爆款淘米水的地位。
所以,作為現代人的你可不要因為「懶癌」作祟,就不搭理自己的頭髮呀,想來,洗個頭放在以前可是非常莊重,非常具有逼格的行為。
(部分素材源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