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意(中)
1935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三、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
即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儀清凈為基楚
以密咒誦持為扶助
楞嚴經中最主要的,即是楞嚴之行門。阿難遭摩登伽之難,蒙佛說咒度脫。本經第七卷上,阿難復請佛說咒。佛說咒時,頂上放光,光中現佛。因咒之持誦功德,古今來不少入以楞嚴經屬於密宗。然以楞嚴經之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歸入千餘年來最盛行的禪宗較為確切。且經中以律儀清凈為基楚,以密咒誦持為扶助,而正行則在反聞三昧;與純粹以咒儀為主者不同,實唯禪宗的修行法門為最相近。
從經的意義觀察,以救摩登伽之難為發起,制服劣欲,發達超三界、二乘之勝欲;從所明理,修所宗行,均合禪宗。而與密宗修大悲方便,活用貪、嗔、痴以行四攝不同,此為對於楞嚴行門總相的觀察。
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明皆妙真如性。由於真性之迷惑顛倒而成六凡流轉;覺悟了達而成四聖解脫。所有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皆依妙真如性之或迷或悟。迷則煩惱生死,悟則涅槃解脫。所以一切諸法,本來是妙真如性。即諸法而通達法性,如一念智慧相應,無明煩惱分別當下凈盡。凡夫眾生不出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法, 一一法即是如來法身。 如是觀察,依一一法,門門入道, 頭頭解脫。
從阿難尊者多聞功能習慣,易起分別。本經第四卷阿難受如來訓,阿難自謂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主賜與華屋,不得其門而入。如來為他示兩種決定義:於四大、五濁眾生世界中欲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令因地心同果地覺,須依不生滅心作因地心。此心聖凡平等不二,乃能與果地覺平等不二。依是發起趣向菩提,堅固不壞。先明諸法實相之理,從以增修禪定,得證定益,對治定病,均於此為本。
從六根以說明六塵、六識之十八界法,闡明六根功德淺深廣狹。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圓滿,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選擇依那一種法去修。聖凡法界依六根為本。從圓滿根修圓通行,與依不圓滿根,一日一劫相抵。欲從六根覓最圓通者去修,乃選出耳根。即從四大、五濁中見不生滅性,依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是為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煩惱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處,選出耳根為修行圓通門。十方如來,依一門深入,證無生忍,得大解脫。
經云:「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真歸元,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然佛及十方菩薩,依十八界諸法,皆可為悟入法門。
本寺大殿上供楞嚴圓通諸聖,兩旁二十四位,連中間觀音,共二十五。自憍陳如從音聲悟入得成阿羅漢,以及大勢至、彌勒,從根大、識大通達法性入無生忍。就修禪定,文殊師利乃選觀音耳根圓通門,為最當機。從耳根通達無生法性,以雖心迷業系之眾生,耳根在睡眠不昏。經云:「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行雖寐,聞性不昏。縱汝行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故圓通常義俱勝。
三摩地、此雲定,又雲三昧,直譯等持。平等任持,攝伏攀緣六塵的定心。從反聞以修禪定,散亂易離。定心成就,不入色,聲、香、味、觸,不緣五塵,不起五識,定心在意識相應,專註不紛。若到真正定心成就,行住坐卧常在禪定。然修禪定入手工夫,在乎靜坐。坐得平穩調和,眼光閉斷前境,鼻、舌停辨香、味,身、心調和,冷、熱、輕、重、飢、飽之觸覺亦不起。其時最難離者即耳聞的聲。
在經論上講,聲為定刺。如刺入肉體,使痛不安;聲亦刺定心,令不安穩,不成長久相續。故止靜時,打板以聲止靜,出靜亦以磬聲或板聲。昔四川吹倒一大樹,內有一僧人入定,似死非死,但未斷暖氣。地方官送入京師,召佛教大德,施出定法,在其耳邊打磬,遂漸出定。可見定心不獲堅住,不易相續,聲聞是最大甚深的關鍵。聞聲使從定心起散亂分別,故修禪定在身心調和後,從耳根返聞,為止散亂最勝方便。
經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如何修持?即於聞中入流亡所,逆聞流使返入聞中,亡脫所聞,能亦不得。反聞以聞如來藏妙真如性,融化聞根,入人空境界;見、聞、覺、知六根,融化成一體圓明妙覺,證生空真如涅槃法。進到覺所覺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滅,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滅對待悉皆超脫,寂滅現前,超越世出世間;法法悉成解脫,塵塵俱證菩提。此謂從耳根反聞入三摩地,故經云:「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複次、經云:「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而先之以淫、殺、盜、妄四根本戒清凈,為修耳根圓通定之基礎。經云:「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倘受戒不能圓滿,持戒不能具足清凈,因有宿習不能滅除,故以密咒誦持為扶助。經云:「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阿難倘無宿習,不墮摩登伽之難,則持戒修定,不須佛咒救護。
以上、闡明悟妙真如性以修圓通行門。
四、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從顛倒亂想示十二類生
依首楞嚴定開五十七位
由增進行漸歷諸位
獲金剛心頓起諸位
倘不明楞嚴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墮落。見性成佛,頓悟法門應無漸次,即事明理,無不皆頓。即理明事,則有漸次:有頓中之漸,頓悟中有漸次之修證;有漸中之頓,漸修中有頓發之覺悟。
眾生顛倒亂想,從無始來迷妄不覺,故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如是十二類生。經云:「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顛倒妙圓真凈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為欲超脫眾生世界,證涅槃,成菩提:開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七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經云:「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第一漸次,斷除五種辛菜。今之煙、酒、帾齤搏,亦屬助因,應當去除。第二漸次,嚴持清凈戒律。第三漸次,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守護根門,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塵上去。因戒生定,所謂返六根之流,順一體之覺。持自性六根戒,身三口四自然清凈。經云:「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金剛心,在成佛以前之無間道。若一位攝一切位,則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於金剛心中再經五十五位,皆是首楞嚴定中安立位次,即漸而頓之法門。經云:「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文章|太虛大師全書
※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探究竟
※楞嚴大意(上)
※如何智慧地處理慈悲心
※這個世界的矛盾到底在哪裡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