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者跨國移動能顯著提高論文影響力?知難行易:寫給跨界的朋友,如何做出令人瞧得起的成績?

學者跨國移動能顯著提高論文影響力?知難行易:寫給跨界的朋友,如何做出令人瞧得起的成績?

特別聲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傳播學術研究信息、凈化大學教育與科研生態環境。但聲明該文僅代表原作者的個人觀點並不意味著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異議或侵權,本平台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期望讀者關注點贊《蝌蚪士》公益事業: 為苦逼科民發聲、並貢獻正義的智力;且為平民大眾免費科普,使之走進科學、傳承科學、壯大科學——人人都能成為真才實學的蝌蚪士 (主編 賽德夫).

1

知難行易:寫給跨考的朋友

作者 王興民

晚上讀了《比較》微信公眾號推出的一篇文章《羅伯特·巴羅:「叛徒」與「聖徒」 》,上面對巴羅做了這樣的總結:「縱觀巴羅數十年的學術道路,其實是對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辭彙——選擇做出了很好的詮釋。早年痴心物理,後來醉心凱恩斯主義,隨後選擇了新古典宏觀理論,到最後又致力於經濟增長領域的研究,巴羅一直在變、在選擇,但不變的是他對於學術的熱情。」

由於我們教育的實際情況,高中就存在文理分科,很多人在大學並沒有學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或者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因此在考取研究生和博士的時候存在大量的跨專業的情況,尤其理工科改文科的大有人在,這是對於高中文理分科一次大調試,也是對高中文科歧視的一次合理彌補。儘管如此,由於文科的研究生英語分數線比理工科的高出許多,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

對於跨考的人來說,在選擇上就要難很多,首先你就要面臨一個跨不跨考問題;當你決定了跨考,你就要再面對一個更高的英語分數線的問題。我知道英語就曾經擋了我很多次路,以致我曾經不得不將就學自己不甚感興趣的專業。當然《比較》中的這篇文章也說,「最初的選擇未必是我們最適合的選擇。在這個時候,我們何不拿出經濟學的智慧,來個徹底的斷、舍、離,選擇新的研究領域呢?畢竟經濟學的理論已經告訴我們,沉沒成本其實並不是我們的成本!」但我知道,很多人是不會這麼認為的,這也是導致很多人在跨專業問題面前猶豫不決的原因之一。

然後,在當面,我們絕大多數人換專業並不是在本科階段實現的,而是通過升學來改變自己原有的專業。這就需要參加升學考試,而且其中必須通過的一關一定有英語。但如果你就是對學英語沒怎麼有興趣怎麼辦呢?!我想只能是確保英語不妨礙你的選擇了,這是最低線,即確保自己不掉隊就好了。

同時,到現在我也不明白的是,我們為什麼對母語存在歧視呢?SCI文章就一定比中文文章高一等嗎?何況很多所謂SCI文章,不過是SCI-E,即擴展版而已,或者有的不過是一則短評論、觀點、報道而已!

雖然我現在跨入了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領域,但回味這其中的過程可謂異常艱難。我不知道英語還擋了多少人的選擇,或者沒學成自己最喜歡的專業,或者沒有跟隨最賞識自己的導師,或者沒有研究自己最喜歡的領域,就一直在學術界那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存在著……

記得大學時代,我在看「閑書」的時候,我周圍的同學在背單詞,在備考英語四級、六級,研究生英語;我研究生的時候,我周圍同學做的最多的還是在背單詞,考托福、考雅思、考學位英語。我一直遊離在「主流」之外,過著自己的日子。所以直到現在,我英語還是不好。當然,其實我挺羨慕英語好的人,只是我知道我精力有限。我只要能藉助英語工具書,看懂自己專業領域的外文文獻,就已經知足了,不敢再有其他奢求。

當然,如果自己真心喜歡,在選擇上,路曲折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有多種途徑可以實現自己願望。你可以通過研究生考試和博士生考試,一點一點地接近自己的興趣,最終還是可以走得通的,而前提就是你要不怕艱辛。

最後,現在正值研究生報名之際,就以此獻給想要跨考的朋友吧,願你們不忘初衷,旗開得勝!2017年10月4日寫於中關村

2學者跨國移動能顯著提高論文影響力作者 孫學軍

最近國際政治進入動蕩和孤立主義時代,預示著科學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科學合作產生寒蟬效應。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上個月發表了他的第三個旅行禁令,暫停幾個國家的人進入美國,並限制簽證續簽。這會導致國外學者進入美國從事國際合作研究受到干擾。今年3月,英國首相Theresa May啟動了正式切斷與歐盟的關係,英國機構面臨大批歐盟研究人員難以進入英國參與歐洲合作項目。

這些孤立主義政治必然會對科學帶來影響,但如何評估這種影響,並提出更好的應對策略。雖然科學工作的規模和人員組成能通過國家機構的註冊來調查,但對研究人員跨國移動頻率的信息了解比較少,科學家移動到哪裡,這些移動科學家的相互關係,科學家跨國移動對科學研究影響力會不會產生影響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通過對近1600萬個個體學者2008-2015年間發表的1400萬篇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大約96%作者註冊單位只有一個國家,大約4%超過59.5萬科學家跨國移動,這些科學家發表論文作者註冊單位屬於一個以上國家。

研究期間,歐洲和亞洲戲劇性的凈損失,北美是人才收益巨大。這和許多評論稱為「人才流失」或「人才流入」情況類似。但是數據顯示出更複雜的人才環流現象。因為大多數科學家並沒有與人才原產國斷絕聯繫,而是建立了一個連鎖關係,許多研究人員最後回到自己的祖國。人才環流可能是當代學者移動的一個更恰當的表達方式。

不同國家有不同角色,那些發表高引用學術論文的精英學者循環。但是不論這些精英學者在哪裡工作,無論是否停止移動,無論來自何方,只要是跨過移動,這些學者發表論文的引用率都會高出40%的引用。這是非同小可的研究結論,說明學術影響力和學者移動有顯著的相關性。

http://www.nature.com/news/scientists-have-most-impact-when-they-re-free-to-move-1.22730

3

如何做出令人瞧得起的成績?

作者王啟雲

近段時間,經歷了一些事情。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反思,欲將其言說。然而每每半途而廢,遲遲未付諸行動。曾閃過好些題目,如「探索者言」「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還曾出現過「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天是中秋節,昨天下午同特意同母親通了個電話。我是遊子,離家兩千里之外。小外甥挺乖巧,前天從縣城回鄉下與外公外婆一起過中秋節,還幫父親的手機裝上了QQ。父親關心我剛出的一本隨筆集,我立即將電子稿發過去,讓父親「先睹為快」。隨後還與父親、母親進行了較為短暫地視頻聊天,雖然信號不是很穩定,但圖像是清晰的。我看到了父親、母親的白髮蒼蒼,父親的牙套、母親稀疏的白髮,令我心寒,心生愧疚。我同父親的通話頻率很高,同母親的通話很少,通常通話時他們在一起,母親偶爾插幾句。父親與我聊的多屬於「高大上」的話題,母親與我聊的多屬於「土得掉渣的」「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家長里短」的話題。我還是樂意「聽媽媽的話」,有些話雖然不那麼中聽,但能促進思考。從母親的話中,我能感受到故鄉人的「務實」,欲讓人瞧得起大概為:官要做得儘可能大,且儘可能能給故鄉人帶來實惠;錢要賺得儘可能多,且儘可能在故鄉建有標誌性建築。我這個類型的,屬於比較邊緣的。雖然我和妻子都算是大學老師,但是啥也沒有或者沒看出來有啥。曾經有親戚家的孩子,希望可以上我們學校上學,但遠未達到分數線,怨我「沒出力」。實際上,還是做了一些努力,但確實是鞭長莫及。父母住的房子,大約是2013年才改造出一個衛生間,用上了洗衣機,可以說這是我「堅持」與「努力」的結果。此前,一是怕花錢,二是怕麻煩人(畢竟父母年齡大了,有些體力活兒幹不了)。

關於如何做出令人瞧得起的成績,我為之努力了將近20年。如今依舊乏善可陳。學術史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個學科或一個研究領域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只有對一個學科或領域的歷史有深刻而全面的掌握,才能把握學科或領域的現狀或未來。我對圖書館學學術史略有關注。做出了令人瞧得起的成績之人,似乎並不多見。或許是我的眼光有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全是個人眼光問題。圖書館學領域,乃至圖書情報領域,時不時盤點原創性學術貢獻,似乎也是不盡人意的。

作為個體研究者或學習者,我的觀感是,欲做出點令人瞧得起的成績,何其艱難。我聯想起一個段子:「倫敦的同一條街上,住著三個裁縫。一天,一個裁縫掛出了一塊招牌,上面寫著:倫敦最好的裁縫。另一個看到了,同一天也掛出了一塊招牌,上面寫:英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個裁縫看到後,也掛出一塊招牌:本街最好的裁縫。」那是裁縫視角,假如是換作顧客視角,三種評價可能均真實地存在。

作為世界摔角娛樂(WWE)的一名觀眾,我的感悟是,沒有常勝將軍,也並非常勝將軍就是令人瞧得起的。戰也好敗也罷,那是職業摔角,那是體育娛樂。

令人瞧得起與否,似乎並不用過於在意。理想境界是: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士 的精彩文章:

什麼,誰被辜負了或委屈了?諾獎也開始了 「爺玩的就是嘩眾取寵!」 時代
2017年諾貝爾重獎900萬:垂青「時感」生物鐘,謝視「磁感」指南針,想起了韓式剪刀……
學術江湖倖存者:不是掌勺大廚子,就是一個執拗精神病人!
袁隆平與陳日勝真牛!兩篇世界級「大地論文」新突破將多養活15億中國人,重打「似是而非」學術明星臉,狠砸挺轉基因牛人飯碗!
哲學:功利的求果性認知與辯證的邏輯實證思維

TAG:蝌蚪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