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式椅類傢具的人體工程學研究

明式椅類傢具的人體工程學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思潮的流行,到當下的傳統文化熱,中國傳統傢具一直被人關注。這裡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對明式椅類傢具進行科學分析,以期進行發展繼承。

1 明式椅類傢具與人體工程學概述

所謂明式傢具,王世襄將其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明式傢具指不僅製作於明代的傢具,而且還有近現代製品,只要具有明式風格,均可稱為明式傢具;而狹義的明式傢具則是指明至清前期材質優良、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的傢具[1]。這裡只限於後者,即狹義的明式傢具。

明式椅類家是具有靠背的坐具,是與人體接觸最為緊密的傢具[2]種類之一。王世襄將明式椅子分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人體坐的支撐。設計優良的椅類傢具除了要滿足基本功能外,更應該從功能尺寸、造型、材質及其布置方式等方面,滿足人體的生理、心理及身體各部分的活動需求,以達到安全、實用、方便、舒適、美觀之目的,即人體工程學原理。

2 明式椅類傢具的人體工程學優點

人體工程學是近代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但明代的能工巧匠,早已在傢具設計中具有了樸素的人體工學意識,這在中外傳統傢具領域中是很少見的。重新審視各種明式椅類傢具,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功能尺寸、造型、材質和布置方式等方面。

2.1 明式椅類傢具功能尺寸的人體工程學

1)坐面的人體工程學。椅類傢具的坐面的功能尺寸主要包括坐面、坐深和坐高。坐高是功能合理與否以及坐姿舒適程度的重要因素。坐面過低或過高,時間久了,都會使人的腰部產生疲勞感。坐面過低,受壓部分過於集中,為保持平衡,人體前傾,背部肌肉負荷增大,會造成腰部不適;坐面過高,兩腳不能著地,長時間受壓會導致肢體麻木。明式椅類傢具的坐高一般都在450 mm左右,與人的小腿高度幾乎相等,基本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即使坐高較高的椅類傢具,也配有相應的腳踏,使人感覺舒適。明式椅類傢具坐面的坐寬、坐深也依具體的使用方式來設計。明式無扶手靠背椅坐寬大概400 mm,而現代人體工程學規定的尺寸為380 mm,兩者基本吻合,可以全部支撐坐者的臀部,甚至坐者可以利用稍微的餘量,調整坐姿,以免長時間一個坐姿,引起疲勞。有扶手的椅類傢具坐寬要大一些(以扶手內的380 mm凈尺寸計算),應與人的平均肩寬加適當餘量為準,按人體工程學規定的尺寸應不小於460 mm,但也不應過大。如果太窄,在扶扶手時兩臂必須往裡收緊,不能自然放置;如果太寬,兩臂就必須往外擴張,同樣不能自然放置,時間稍久,都會讓人感到不適。明式扶手椅和四齣頭官帽椅的寬度都符合這一規定。坐深主要是指坐面的前沿至後沿的距離。為了使小腿自由活動,根據我國的人體平均尺度,坐深應不大於420 mm,明式無扶手的靠背椅的坐深為400 mm,符合這一規定。

2)靠背的人體工程學。明式帶靠背的椅類傢具,靠背板為S形或C形曲線,向後傾斜100°左右,且椅子其走勢與人的背部脊椎幾乎吻台。這種曲線的靠背,從人體工學角度分析,主要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肩胛骨,另一個是腰骸部,整個後背得到了有力支撐,因此十分舒適。明式椅類傢具靠背曲線和角度見圖1[3]。

3)扶手的人體工程學。坐椅扶手的作用,主要是使上肢得以支撐,放鬆肌肉,減輕肩、背、臀的壓力。人體工程學上要求扶手的高度為210~220 mm。從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所給的圖例中,玫瑰椅、官帽椅、圈椅等有扶手的明式椅類傢具,可以估算出扶手與坐面的高度基本為250 mm左右,符合人體工程學上規定的尺寸。

4)底座的人體工程學。底座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座椅。明式椅類傢具最常見的底座形式是椅腿,且有4根管腳棖,為了避免榫眼相交或太近而影響腿足的堅實,4根管腳棖高度各有不同,這種做法民間匠師稱之為「趕棖」。看面的最低而且形狀較為扁平且向前凸出,以便於踏足並使腳底舒適,底下還有牙子承托增強它的支撐力,其他三面的這一部位就不一定有牙子。4根管腳棖有的做法是前後高度一樣,兩側的高度一樣但是高於前後高度;有的做法是兩側的管腳棖高於前面的,但是後面的又高於兩側的,民間匠師稱之為「步步高」,以表示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另外,由於古代室內地面多由夯土製成,常有濕氣,中醫認為人體的頸部、腰部和足部最怕受到風寒侵襲,因此尺寸碩大、坐盤較高的官帽椅常設腳踏(又名足承,《魯班經》內叫踏腳仔凳),令腳與地面拉開距離,免受濕氣侵襲。根據中醫理論,人足底有穴道(湧泉穴),適當按摩即可增加血液循環,同時有助腦部思考的功效。因而出現了滾軸腳踏,以便一邊用功,一邊做運動,裨益身心[3]。

圖1 明式椅類傢具靠背曲線和角度

Fig.1 Backrest curve and angles of the Ming chair

2.2 明式椅類傢具造型中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類傢具造型優美,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1)明式圈椅椅圈和聯邦棍的人體工程學。圈椅是明式傢具中常見的椅子類型,其做法打破搭腦和扶手的界限,將兩者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它將人的背部和手臂自然托舉,大臂、小臂同時著陸,形成最大化的接觸面積,這就是圈椅的一個最大優點。夏天炎熱,坐在圈椅上,人的胳膊會被架起,底下可以通風,非常舒服[4]。椅圈中部稍粗,逐漸向兩端變細,最後在端部向外形成一個翻轉、類似球形的端頭(俗稱「鱔魚頭」),坐者雙手握住椅圈會不自覺地由上順勢而下,從兩側來回摩挲,端頭和手掌內裹的尺度恰好相符,一種安定感油然而生。上細下粗的S型曲線或弧形的連幫棍也往往令人來回摩挲。人與傢具自然交流,心生安定祥和。另外,聯邦棍具有阻止寬大衣服外露出圍欄的優點。圈椅見圖2[5]。

圖2 圈椅

Fig.2 Round-backed armchair

2)側腳的人體工程學。明式椅類傢具的整體造型做法借鑒了傳統建築,也就是上窄下寬,即所謂的側腳,民間匠師稱為「梢」或「挓」。側腳不僅有端莊穩重之感,而且保證了傢具的穩定性,甚至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分析,它還涵蓋了獨特的視覺語言,即反透視原理。這種做法具有視覺矯正的作用。椅類傢具在人的視平線以下,需要俯視,如果不是下出稍的做法,根據透視原理勢必會產生不穩定感,即上大下小。而側腳,恰恰彌補了這個視錯覺,增強坐者的安全感。

3)搭腦的人體工程學。明式椅類傢具搭腦的形式隨椅子功能不同而不同。玫瑰椅見圖3[5],是古代文人治學的書房用椅,通常較矮,直搭腦,向後倚靠,極不舒適,只能正襟危坐,以便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不至昏昏欲睡。而布置在廳堂中的官帽椅,見圖4[5],多用於會客休閑,因此搭腦正面尺寸通常加寬,並且弧度緩和,貼合坐者的頭、頸曲線,有些椅子甚至在搭腦頂部凹陷下去,以支撐頭部。

圖3 玫瑰椅

Fig.3 Rose chair

圖4 官帽椅

Fig.4 Official′s cap chair

4)線型構件的人體工程學。明式椅類傢具以線型構件為主。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可以更好地利用木材特性,最大限度地減小干縮濕脹,保持構件原有形狀,而且與中國書法藝術關於線條的要求相切合。木線條「圓、勁、深、含」且富有節奏,氣韻生動,把明式椅類傢具的文人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勢必也會一起深入到明式椅類傢具的造型中,尤其是在形式美等方面。另外,明式椅類傢具也是比例、對比、曲直、虛實等書法藝術辯證法[6]的實物體現。

2.3 明式椅類傢具用材中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類傢具的主要用材為木材。木材的生長輪間、早材與晚材的間隔波動分布,彷彿人的心臟跳動漲落的節律,因此木材被稱為是「活的材料[7]」。人們看到木紋,就會感覺親切和安靜,不僅如此,在明代文人的影響下,明式椅類傢具的材料還映照出山水畫的意境,尤其是黃花梨、大理石等材料,其外在紋理行雲流水,內在氣韻妙趣天成。明式椅類傢具變成了可以落座的立體畫卷,置身其中,心曠神怡。另外,材料的味覺感受也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影響。氣味不同的材料功效各異:很多木材的精油能夠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壓力;有些木材的抽提物還會降低人體的收縮期血壓,使人感覺舒適、自然。同時,由近紅外線分光分析法進行分析也可以發現腦血流量會降低[8]。

隨著歲月的流逝,椅類傢具材料表面經過人為的摩挲或自然氧化以及歲月留下的痕迹,逐漸在形成包漿,即表面一層光澤的氧化物,無論坐者還是觀者都感慨萬千,內心的感受是現代傢具無法給予的。除此之外,椅類傢具空間布局和擺放隨季節而變化。如文震亨所說,位置之法,繁簡不同,寒暑各異。李漁也是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來進行相應的設計,即暖椅冬用,涼杌夏用,以提高椅類傢具的適應性和舒適度。

3 明式椅類傢具的人體工程學缺點

儘管如前所述,明式椅類傢具以使用為本,具有很多優點,但由於現代生活方式與明代相比已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缺點。

3.1 不夠舒適的坐面傾角

明式椅類傢具某些方面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但依然是不舒服的。究其原因,是坐面傾角幾乎為零。當坐者後靠椅背,坐骨結節點上因坐者自重而產生的水平向外的推力,如若坐者不使勁抵消這股力量,勢必會向前滑移,久之,極易疲勞。當人的雙腳擱置在踏腳檔上時,重心後移,臀部與坐面成點狀接觸,由於接觸面積變小,局部區域因受壓強過大而導致不舒服。如若坐面有2~5°的後傾角,雖然這種變化在數值上是細微的,但是已足以確保重心留在椅面內,而不必再擔心會向前滑移。同時,微仰的椅坐面後傾角也有助於大腿後部幫助支撐人體重量,使受力面積增加,壓強減小,從而提高舒適度。當然,加大坐面的摩擦係數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採用墊性適宜的座墊,不僅增大摩擦,減少向外的推移力,而且能使臀部與坐面的接觸(受壓)面積增加,坐者感覺穩定、舒適。

3.2 不夠科學的坐面材料

明式傢具的坐面通常採用木板或木框藤芯結構。木板坐面較堅硬,使得坐骨結點與坐面硬碰硬地呈點狀接觸,久之,深感不適。柔軟的藤芯結構感覺應該舒適,但實際上不能有效地分布體壓,因其是線狀交織而成為整體,隨著坐姿的不同,藤(棕)繃緊最凸出的部位,其他部位也會受其牽連隨之勒緊。儘管總體接觸面積增大了,但是重力不能自然分布,有壓迫感。再者,木框與藤(棕)芯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不能平滑地過渡,大腿由於自重作用,久之大腿會在分界線上的木框部位留下壓痕,影響血液循環,造成疲勞不適。

對於工作時間較短的椅類傢具,如餐椅,藤(棕)材料是相對舒服的。一旦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如辦公椅,就會使人體疲勞,降低工作質量和效率。就現代而言,坐面往往選用軟性材料,如密度適中的聚氨脂發泡材料和海綿等。

3.3 靈活性和適應性不高的功能結構

現代人體工程學以人為本,尊重個體感受。要求設計考慮個體差異,具有彈性,並且注重四維設計[9],即引入時間概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始終保持一個姿勢,設計師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明式椅類傢具儘管有著一定的功能意識,但由於時代局限性,在功能設計上並不是完美的,它更多是社交的與倫理的,人對於明式椅的行為方式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需要,因此明式椅類傢具可以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考慮到不同使用者以及同一位使用者的不同姿勢,賦予椅類傢具全方位的、活的功能。如可升降靠背,適應不同坐者的身高;搭腦也可以升降,因為人的脖子有長有短;坐深、坐面與背面傾角可以調節,以便使人在工作與體閑時均能使用;坐高可以調整,以配合不同身材與不同桌面;扶手間距可以調寬,因為人有胖有瘦。還可以裝上自由移動的萬向輪腳架以及高度可調的升降裝置等。當然,這種設計應該是有目的、有機的整體設計,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拼湊。

明式傢具存在休閑用的躺椅,只是形式較少,在功能細分化方面較粗淺,只能滿足不失禮的坐姿[10],即坐得挺直。把腳放在踏腳棖或是凳上,或是屈膝而坐,或者是盤膝而坐,不能滿足從坐著工作到躺下休息的需求,有待深入探討與開發。且明式躺椅在舒適性的「度」上沒能把握好,缺乏科學性,以今天的人體工程學原理來看不能當作體閑來使用,一把典型的休閑用椅,坐面與靠背的傾斜角度至關重要,明式傢具在體閑用椅的領域中實際上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4 結語

明式椅類家具有著樸素的人體工程學意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但有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現代中國式傢具可以在深入研究人體工學原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要求與物質條件,進行有意義的拓展與完善,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減少人體疲。

作者簡介:劉蕊(1981—),女,吉林人,碩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傢具設計。

版權聲明:由於部分文章來源於網路,另外有些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

取得聯繫。若涉及以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或處理。

承接|刀具廣告|軟文推廣|求職招聘|微信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的精彩文章:

電木銑正裝設計得好,正裝雕刻機的功能比倒裝使用的功能更加強大
拾掇消逝中的木匠工具
木工鏡框動態結構詳細圖,有興趣的可以按圖施工了
十大景觀用木材,行內人知道的比較清楚,外行人也許就一知半解了
鐵釘代替榫卯,坑人不淺

TAG: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