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跪坐到椅子,中國幾千年坐相變遷帶來的影響

從跪坐到椅子,中國幾千年坐相變遷帶來的影響

正坐是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

我國古代原本是沒有椅子的,也沒吃飯用的大圓桌,人們普遍都是跪坐著交談、讀書、吃飯、休息等。可以說,中國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狀態就是一種「平面風格」——席地而坐,擇地而卧,身體受力重心不離「地面」。

但是,自從西方的椅子傳入中國後,就改變了中國人的起居方式,將「平面」變為「立體」。

一、椅子改變了中國人的起居方式

與「平面」相對的,是西方人的「立體」起居方式——即身體重心離地,以椅、凳作為支撐工具。

其實,人類很早就學會坐了。第一把椅子出現於石器時代(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椅子應該是從凳子發展而來的,貫穿於「蘇美爾文明」整個時期,椅子都在使用。古埃及文明一開始就有椅子,古埃及的椅子發展已經很豐富,皇室椅子的製作非常精美,扶手和靠背都已完整出現。

古埃及王國第4王朝胡夫法老的母親Hetepheres I的椅子(大約4500年前),是從吉薩金字塔旁邊的一個墓中出土的。

椅子相對於中國古老的文明來說,完全屬於舶來品,自從椅子進入中國並被普及以後,中國人的起居方式,也就漸漸由平面變為立體,由席地而坐變為垂足高坐,其過渡時間大致在五代至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之間。也就是說在1000年前,椅子開始將中國人的起居方式由「跪」變為「坐」。

北宋之前,人們長期以來在地上生活慣了,對於平民老百姓而言實在沒必要在居室里增添這麼一個多餘物件,而且也缺乏來源渠道。因此終唐一代,椅凳並沒有影響、改變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而大規模使用椅子始於宋朝,這基本成為共識。

從席地跪坐到垂足胡坐

唐代以前的人們,在室內仍以席為主,人們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也是有規矩的,必須跪坐,當時稱之為正坐。

跪坐就是臀部放於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有時為了表達說話的鄭重,臀部離開腳跟,叫做「長跪」,也叫「起」。在《後漢書·列女傳》中「樂羊子妻」勸丈夫拾金不昧時,就用這個姿勢說話。

有句成語叫「促膝談心」,就是說兩個人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談話交流,越談越親密,不知不覺地越來越近,膝蓋都碰到一起了。在今天,人們用「促膝談心」來形容親密地交談心裡話。

至於隨意地盤腿而坐,古人稱胡坐。同樣是坐地,「正坐」與「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賤不恭的臀部著地,把「不潔」的足部正面示人,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因此很長時間裡,胡坐被華夏禮儀看作失禮的表現(胡坐,顧名思義即胡人的坐姿)。

二、為什麼說椅子讓中國走向衰落?

跪坐才是華夏古人的標準坐姿。雖然進入隋唐後,中國進入了歷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兼容並蓄的時代,社會已經不那樣強烈地排斥胡坐了,但是跪坐(正坐)仍具有傳統禮法的地位。不過唐朝後期,文人的地位越來越低,武夫佔據了社會的統治階層,社會風氣日漸墮落,大唐迅速走向衰亡,可能與「胡坐」越來越流行有著巨大關係,後文會說到原因。

關鍵的變革發生在宋朝

宋朝社會,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中國進入平民時代,市井的活躍,經濟的繁榮,使椅子終於在全社會普及開來,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國人的起居方式終於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平面」變成了「立體」。

這種改革給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不要小看這個變化,它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不但影響了建築風格、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更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心理和精神氣質,讓中華璀璨的文明進程走向衰落。宋朝以後,中國人的思維從此漸趨僵死、老邁、枯燥、壓抑……

椅子的舶來,使跪坐消亡

由於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著脫鞋了,中國人曾跟日韓人一樣的除履席居的習慣就此革除。而由於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許多,所以桌案也必須升高以求適應,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傢具也隨之升高,相應的,房間窗戶也要升高,進而導致建築結構的變化等等……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變化,從「跪坐」到「椅坐」,「立體」起居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心理和精神氣質。

跪坐是華夏古人的傳統坐姿,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態。與跪坐相得益彰的是中國人寬大飄逸的漢服,跪坐在席上,最能體現中國文明端莊、肅穆、寧靜、謙恭等禮儀風範。然而由於椅子的到來和普及,這種優美的身體符號沒了。

反過來想想,穿著寬大飄逸的漢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著高高的桌子,仔細想想,是不是少了一點純正的味道?而西方人的緊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樣的服裝跪坐於地,不也顯得很彆扭嗎?我們古人寬大飄逸的漢服,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莊、寧靜、謙恭的美韻。

跪坐的消亡,使中國人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跪坐作為一個文化重要的符號標誌,隨著椅子的舶來,慢慢消亡在中華的文明中,隨之消亡的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很多優良傳統。

例如,朋友之間再也不可能「促膝談心」了,夫妻之間也無法「舉案齊眉」了……想想看,古人跪坐在席上,雙膝相依四目相對,身體距離與心理距離都離得很近,很容易坦誠相待相互交心。

若是放到今天,兩個人面對面坐在椅子上再「促膝」在一起,不但兩個人自己覺得彆扭,旁人看來也必覺得不倫不類。人與人原來誠摯地正面相對,變成了坐在椅子上側身相顧,或是隔著桌子拉開了距離,坦誠、信任的品格從此漸失……

正因為在歷史上擯棄了跪坐(正坐)的禮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也變了——端正平穩變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變成了漸沾市儈粗俗與慵懶散漫之氣。

而席居生活,實為一種「大起大落」的生活——坐卧得低,突然站起便顯得高,因為中間落差的距離很大。這種「大起大落」天生就是「四平八穩」的反義詞,容易形成一種果敢、銳利和具爆發力的性格。

而當中國人普遍都在高桌高椅高床上生活了以後,由於坐卧站立的距離落差小了,「大起大落」的感覺便沒有了。奇妙的是,這時候中國人的性格也走向了四平八穩,並且用「中庸」來解釋自己四平八穩的合理性,把古人的哲學概念也拖進庸俗的境地。

跪坐的消亡,固定了中國文化的性格特徵

現在,已經有人在醫學的角度上,發覺正坐對中國古人思維的影響了。不少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冥思苦想的時候,突然站起來走動,這時候,腦中靈光一閃……醫學上的解釋大意是從地上跪坐的狀態突然站起,由於距離落差大,體內「氣血」上沖,刺激腦部神經,使大腦思維功能瞬間加強,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誘發靈感的迸發。

古代文人在思考、寫作的時候,由於思緒翻飛,難免會圍繞著案幾站站坐坐(沒有椅凳羈絆,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許多次站起後的瞬間閃現。

我不敢武斷地說這種「站站坐坐」就等於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會兒貼著地面思考,一會兒又凌空思考,這種大落差的轉換或許會帶來心理上的變化體驗,從而影響到思想的性格特點,以至影響、形成一個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

中國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產生在那個席地跪坐的時代,尤其在正坐習俗最盛的周、秦、漢、魏、晉時代,是中國人最具靈性的時代,全面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性格特徵。

跪坐的消亡,減弱了中國人的優勢思維

純粹的華夏哲學精神就是跪於天地之間思考,這是典型的東方思維修鍊,講究的是頓悟,是靈光的閃現,是一瞬間就使思維達到終點。

與之對應的西方人思維,反倒是一種四平八穩的思維,它不講究頓悟,不需要太靈光,重視的是過程,重視老老實實地推論,所以西方人的邏輯演繹能力強於中國人。客觀地說,這兩種思維各有優長,由於文化背景各異,很難兼而優之,但是,要俱失之卻並不難!

也許是巧合,自中國人普遍地從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後,中國人的思維從此走向僵化,曾經有過先秦的深邃、魏晉的靈睿、盛唐的飛揚,而自宋以後,則漸趨僵死、老邁、枯燥、壓抑。

中國人一貫擅長的東方思維能力亦步亦趨地下降,只有在禪學中還得到了幾許繼承,而邏輯思維更是自古以來的弱項,從此以後,中華文化呈萎縮不前之勢,蓋因中國人的優勢思維正在減弱,而劣勢思維也未能增強之故。

跪坐的消亡,丟失了中華民族的陽剛之氣

其實正坐的優處還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義是吻合中國古人的哲學思維和對待天地的態度。坐於地,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親近,而採取跪坐,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這正是華夏文明的原道精神;與之相對的是西方人「凌空而起」的「立體」起居,象徵著疏遠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熱衷改造自然。

當中國人全部習慣坐椅子的時候,這時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國古人的跪坐了(朝鮮人更習慣盤腿坐,也即胡坐)。因此今天我們不要鄙夷日本人喜歡跪坐,他們是我們的學生,只不過作為老師,我們自己後來弄丟了最珍貴的坐姿。

這一丟失不要緊,整個民族的陽剛之氣也慢慢丟失了!所以自宋以後,中國在外族面前屢受屈辱,不復當年華夏之雄偉。

跪坐對身體的好處

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跪坐是一件痛苦的事。跪坐其實是一種利大於弊的坐姿,是一種鍛煉,對身體有諸般好處,這已有醫學證實。

跪坐能減少駝背及脊椎彎曲病變的發生

跪坐對整個脊椎的生長發育和保養都是最佳的坐姿。《黃帝內經》上說:「粗守形,上守神!」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保持形體端正。人的脊柱就像汽車的大梁,汽車大樑上放著發動機、水箱、變速箱等,大梁下再安上輪子,汽車就可以跑了;人的脊柱上也「掛著」人的五臟六腑,人的手和腳也象汽車輪子一樣,支撐點在脊柱上,這樣人就可以正常運動。

大家知道買二手汽車,不能買出過事故的車,出過事故的車,車的大梁會有變形,大梁變形汽車的油耗就會增加,整體汽車的損耗也會增加。人的脊柱也一樣,如果出現小關節錯位或脊柱側彎,就會導致五臟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會影響相關臟腑的氣血運行,時間長了就會引起患者臟腑的病變。

跪坐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膝骨

今天膝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9億骨性關節炎患者,40歲以下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5%,而60歲-75歲人群的發病率高於50%,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8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作為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關節疾病,將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引起中老年人群致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跪坐恰恰能保護我們的膝骨,減少膝骨關節炎的發生。

甚至有過這樣的極端例子見諸新聞:某青年因為痴迷上網,長時間風敗俗。因為坐椅子把睾丸坐壞死的男子畢竟很少,但這至少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長時間坐椅對男性生殖健康客觀上存在威脅性。

椅子損害了男人的陽剛性

人如果是跪坐,這些隱患就沒有了。因為跪坐只是把腳後跟墊在雙股下,生殖器並未受到何種托力,而是懸於股間,因此跪坐雖然是坐,卻幾乎跟站立時一樣使生殖器不受束害,這就很可貴。

這不禁使我產生一種奇想,當然也僅是一種奇思妙談——難怪中國古代的文人,從外在形象到心靈狀態,直到唐代還有一種健康、剛毅的氣質;入宋以後,則漸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形象,柔弱萎靡,心靈漸趨病態,陽剛之氣大不如前。

跪坐可以產生一股剛毅正大之氣

採取跪坐的姿勢讀書、聽課、冥想,你可以感覺到身上彷彿在醞釀著一股剛毅正大之氣。這種大氣,與那種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懶散漫之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有人可能覺得跪坐的樣子刻板,豈知那正是一種剛性的符號,那端端正正一動不動的姿勢,其實內含著一股爆發力!中國人性格最果敢剛健的時代,也正是那個普遍「跪」著的時代。

在很長的歲月里,中國人就是這樣一絲不苟地,以這種剛直、恭敬、典雅的姿態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這樣面對面跪坐著產生了豐富的哲學理論,漢唐人就是這樣跪坐著傲視天下。

坐得越高,精神越脆弱

當中國人的坐姿從席地跪坐變為騰空高坐的時候,當中國民族終於從地上站起來的時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時的中國文明卻地走向了下坡路。

當中國民族看似驕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時候,內心與精神卻頗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這個站立起來的民族竟走進了一段屢受外侮的歷史,宋朝人坐是坐起來了,外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卻是跪下去了。

後世國人不明白這種華夏原道精神的奧妙——當你跪坐於地的時候,你不是婢膝於他人腳下,恰當地說這是一種親於地、仰乎天的生活符號象徵和精神體現,是自卑於天地。跪坐修養就是與天地合一的修鍊,有利於心之純正,人格之獨傲。

在「平面」席居時代,你拜見自己的上級或長輩,對方會端端正正、腰桿筆直地正坐著等候你上前問候,你會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之氣,而且這種凜然氣質的內涵是豐富的,它同時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練表達,使你鮮明地感受到今天許多達官貴人歪歪扭扭坐著,翹著二郎腿待客是多麼地淺薄,有什麼尊嚴可言。

而近古以來的中國人,坐是坐得越來越高,精神卻是越脆弱。卻不知道當你的身體願意矮一節表達對天地的恭敬時,你的靈魂卻能得以在天空騰飛。

國人更樂於久坐椅子上

有人可能會說:西方人不是一直坐在椅子上嗎?今天最強盛的歐美大國和民族們,也沒見得一直都跪坐著啊?

其實,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樂於久坐於椅凳上,因為總的說來,國人遠不及西方人喜好運動,中國人最普遍的娛樂是坐在那裡打牌、上網、打麻將、唱卡拉OK、喝茶聊天、大吃大喝。去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最新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在過去一段時間沒有任何體育鍛煉,運動不足成超重肥胖和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而西方人長期以來,普遍熱愛運動、戶外活動、探險,用體育的發展史和現狀來看,最能看出中西方在這方面的差異。比如像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橄欖球、網球之類需要大範圍跑動和身體對抗的,西方人都比東方人歷害。越不需要身體素質,沒有直接身體對抗,越要靠技術、動腦子和技巧的運動,東方人都比西方人歷害,比如像國際象棋、射擊、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跪坐」文化不是糟粕

本文雖然論述了正坐習俗深厚的文化內涵及好處,那麼是不是提倡恢復這種古代禮俗呢?其實不然,許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因為跪坐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化符號,它在形式文化體系中具有連鎖性,它會牽涉到現代中國人諸多的生活習慣及外在文化的問題。如果復古,就不得不牽連至居室文化的復古,牽涉到生活用具的問題、中國人起居習慣的問題、社會禮俗的問題等等。

而中國人放棄席居後的歷史文化也並非一無是處。

在批判中國文化的時候,不要誤把精華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糟粕不少,但「跪坐」作為曾長期存在於古人生活中的禮俗,還真不是糟粕,而是精華。它體現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對身心體都有各種益處。對於今天我們的成年人來說,跪坐是一種有益無害的修養身心的方式。

本文旨在闡述跪坐的文化內涵和優點,論述跪坐確實對人的身心有好處,值得推廣,感興趣的朋友自可一試。

當然,關於中華文明的衰落,歷史學家與社會學家等,都從不同方面都給出了不同的解讀,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宋開始,中原文明屢屢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擾,終宋一朝,一直受到遼、西夏、金、蒙古等外族的侵襲和擠壓,最後亡於元。這些外族都是馬背上彪悍的民族。後來大明朝又是亡在游牧民族女真之手。四平八穩、越來越僵化的農耕文明屢屢敗於強健奔放的游牧文明,這其中的根源或許可以從本文的觀點中得到某種啟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你同行339 的精彩文章:

在中國已經消失的9所世界級大學
千萬別低估任何人,10個改寫中國歷史的小人物
中國歷史其實是三個短命鬼打造的!
看《尋龍訣》良心製作,一起扒扒古代盜墓賊的日常,竟然是這樣!

TAG:與你同行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