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最近俄羅斯又在不停地買黃金了,德國好像又要從美國往回拉黃金了。那麼問題來了?國家買黃金幹嘛?德國為什麼把黃金存在美國?中國有黃金存在美國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觀棋想先跟大家聊聊黃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有句話可能大家都聽過:「貨幣天然不是黃金,但黃金天然就是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相較紙幣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為所有紙幣都是信用貨幣,本身是毫無價值的,信用沒了,紙幣就是一張紙啊,而黃金的價值是人都明白。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既然黃金作為貨幣有著那麼明顯的優勢,為什麼今天黃金已經不是主流的貨幣了呢?原因其實跟它作為貨幣的原因一樣——太少了。有限的黃金無法為全球那麼多的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

還有一點,那就是黃金本身也是商品,它的數量又有限,金價很容易被控制,所以在信用貨幣日趨增多的情況下,黃金不可避免的退居二線了。

但是想要黃金完全退出貨幣體現,那也是不可能的,誰叫人家天然是貨幣呢。現如今在國際結算中,黃金仍是第三大貨幣,僅次於美元和歐元。(順便掃個盲:國際結算7大紙幣:美元佔比40%多一點兒;歐元佔比30%多一點兒;英鎊佔比約7%;日元佔比約3%;人民幣佔比2%多一點;加元佔比不到2%;澳元佔比不到2%。)

看到這兒,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黃金的重要性了,那麼中國有多少黃金儲備呢?又有多少存在美國呢?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政府擁有黃金儲備約1842噸,其中存在美國的有600噸。為什麼用「公開資料」這個詞,而不是「官方數據」這個詞呢?因為中國從2009年開始就不公布黃金儲備數據了,所以也就沒有官方數據了。

因為沒有真正的官方數據,所以各種猜測也是滿天飛。一度有美國著名的金屬諮詢公司聲稱中國官方擁有3萬噸黃金。觀棋也很希望這個數字是真的,但是想想也不怎麼靠譜。

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國外的分析機構根據中國國內黃金產量及進口數據估算出來的——中國目前真實的黃金儲備約為2萬噸,其中央行持有4000噸,民間黃金儲備存量約為1.6萬噸。

黃金儲備總量是雲山霧罩的,但是存在美國的數據是公開的也是準確的,那就是600噸,存在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金庫里!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不光是中國,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把黃金存在美國。不但是自家的黃金放在美國,每年還需要向美國支付一筆不菲的管理費呢。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咱們先拋開歷史問題不談,就談談現如今的問題。

首先,國際上用到黃金的結算都是大額貿易,所要動用的黃金也是數量巨大,價值不菲。咱們打個比方來說,比如日本向巴西購買了價值1噸黃金的雪茄。雪茄從巴西運到日本,自然是不存在問題,那麼黃金怎麼交割呢?從日本運1噸黃金到巴西去?這一路上光安保支出得額外花掉多少?但是如果日本和巴西都在美國存有黃金,那麼問題是不是就方便多了?直接從日本的房間裡面搬1噸的黃金到巴西的房間里是不是就解決了?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其次,大量黃金保存需要建造高度安全的金庫!像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金庫就是位於地下25米深的花崗岩層中,牆壁厚達數米。金庫門框為一個重達140噸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大門則是一個90噸重的鋼質圓柱,圓柱中間為通往金庫的狹窄通道。

「掃盲帖」聊聊黃金儲備是怎麼一回事

造這樣一座金庫,是不是得花不少錢?這還不包括為之配套的其他安保措施呢。

這是有利的方面,中國不把黃金運回來,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中國放在美國的黃金僅有600噸,其價值僅佔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1%多一點兒,對中國國際貿易結算影響度極低,放哪兒其實都無所謂。拉回來其實也行,放在那兒也沒啥影響。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要問了。黃金不運回來,萬一爆發戰爭,美國把這些黃金給扣下了怎麼辦?

首先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確實有先例,當年伊朗放在美國的黃金就被凍結過。但是觀棋覺得,這種擔心也是有點兒多餘。因為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其次,上面說了,這600噸黃金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佔比極低,真沒了,影響也不大。這跟德國不同,德國為什麼那麼急迫地想把存在美國的黃金運回去?因為黃金在他們的外匯儲備中佔比高達70%以上,也就是說德國人在國際上做生意,主要是靠黃金的。之前為了圖方便,便把大量的黃金都存在了美國。現在想要往回運黃金也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但是德國這幾年一直在要把黃金運回去,今天說要運幾百噸,明天說要運幾百噸,但是貌似運了好幾年也只運回去5噸而已,箇中原因不言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觀棋 的精彩文章:

科普貼:美聯儲加息那點兒事
掃盲貼:聊聊外匯儲備和美債是怎麼一回事

TAG:李觀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