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書十益:養雅棄俗,養靜去躁(下)

讀書十益:養雅棄俗,養靜去躁(下)

六、養大氣,去小氣

宋真宗趙恆為提倡讀書的風氣,廣開讀書人登仕之途,御筆親作了一首《勸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首短短的篇章,倡導男兒要為自己的榮華富貴而發憤讀書,迷醉天下士子幾近千年。可讓宋真宗無法預料的是,毛澤東卻說,「讀書是決定中國命運的要緊一著,要為改變中國之命運勤奮讀書」,周恩來卻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兩相比較,不難辨別何為大氣,何為小氣。縱觀歷代讀書人,為一己之利而讀書,雖也能讀個功名,但因只顧封妻蔭子,富不過三代;然為國為民而讀書,雖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則是何等的大氣磅礴,萬世流芳,讓人景仰和效仿。

七、養正氣,去邪氣

正氣不揚,邪氣必漲;邪氣囂張,百姓遭殃。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禮義廉恥,要求讀書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國平天下」,匡扶正義,弘揚正氣,首先自己必須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晚清中興重臣曾國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連偶爾在夢中與小妾私密也記錄下來,作為內心尚存邪念的驗證。顧炎武撰寫《日知錄》,「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因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人的缺點和過失就是一點一滴改正並變得完美的,社會的正氣就是在這日復一日中逐漸樹立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八、養膽氣,去怯氣

所謂「無知無畏」,那是一種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負。有識才有膽。藝高才膽大。建立在掌握科學知識、把握客觀規律、擁有豐富經驗、集中群眾智慧基礎上的膽識,才是科學的可敬的。毛澤東善讀書,讀出了一條「以農村包括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締造了一個新中國,並以「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英雄氣概,使中國人民挺起了腰桿。只有刻苦學習知識,深入調查研究,善於團結群眾,才能不怕困難,不畏艱險,不懼風險,才能信心十足,底氣十足,膽氣十足,妥善駕馭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有效推進實際工作。

九、養和氣,去霸氣

人們讀書學習,說到底,就是為了擺脫愚昧、野蠻與落後,追求文明、進步與自由,更好地與人類和平共處,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事業旺,家和萬事興,國和享太平。和是中國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標。中國古代的一部《孫子兵法》,說的是「戰」事,求的卻是「和」事。難怪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有見識的軍事戰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嘆息說:要是早一點通曉中國《孫子兵法》「和」的精髓,歐洲各國也不至於為些蠅頭小利而付出那麼慘重的代價。康德曾說,書讀得越多,我越崇敬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覺得必須與人和睦相處。著名學者季羨林始終和顏悅色,從不以大學者自居,對任何人都非常客氣,也從不與人動氣,與人爭個高下。

十、養運氣,去晦氣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相,惡人會遭天譴。「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僅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願望和社會需求,更是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和秩序約束。運氣好與壞,不在天與地,全在人自己。一個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間,危難時刻必有好人相助,好運相伴;而壞事做多了,其結果必然是臭名遠揚,過街老鼠人人打。只要刻苦讀書學習,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能幹事,會幹事,干成事,不出事,必然能夠贏得群眾的口碑,得到信任、擁護和支持,一路好運。相反,那些沒有真才實學而又虛情假意,不肯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人,雖然也可能在官場上混上幾天,但有朝一日會被群眾無情地淘汰出局。這正如老百姓所說的:誰對群眾真心,群眾就對他真心。

濟源市陽台宮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宮觀廟宇的屬性
呂祖故事 誘寧道士
道教詩詞 喜遷鶯 煉心
呂祖故事 訪薛鍊師
道教詩詞 秋思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