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棗之鄉」銷售不再愁 村民靠一招將價格增4倍

「紅棗之鄉」銷售不再愁 村民靠一招將價格增4倍

熱氣騰騰的大鐵鍋,揮舞著笊籬的棗農,填滿紅棗的長方形「烤爐」……近兩年,在山西呂梁臨縣,國慶長假一過,隨處可見點火熏棗的農戶。市場上每斤3元多的新鮮紅棗經過深加工,搖身變成熏棗能賣近15元多錢。熏棗保質期長且供不應求,不少棗農紛紛效仿,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10月7日,臨縣棗農李永勝說,這個季節,村子裡就是一幅幅「男女老幼齊上陣,田間地頭熏棗忙」的勞動圖景。

臨縣有「紅棗之鄉」的美譽,全縣80多萬畝紅棗,年產量接近4億斤,棗農有37萬人,是全國聞名的優質紅棗產區。這裡出產的紅棗個大、核小、肉厚、皮薄、糖分高、口感好。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農民祖祖輩輩看天吃飯,遇上自然災害,紅棗欠收,收入微薄;年景好的時候,紅棗產量高,又容易賣不上好價。加上紅棗水分大、保質期短,運輸也是一大問題。當地的農民曾經過著「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生活。

滯銷、餵羊、砍樹……量大優產的臨縣紅棗滯銷新聞不絕於耳。雖然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益組織齊聲「吆喝」,可產量過大還是無法避免滯銷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隨著山西精準扶貧不斷發力,政府派人深入農村一邊拓寬銷售渠道,一邊手把手指導農戶進行紅棗加工技術,憑藉得天獨厚的紅棗資源,力爭將紅棗深加工形成規模。

經過幾年的摸索總結,如今臨縣紅棗的銷路不再愁。每年收穫時,分兩部分進行銷售。一部分村民以鮮棗為主,從樹上打下紅棗直接銷售。由於鮮棗不易保存,一部分村民會做一些深加工,熏棗、烤棗比比皆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李永勝這樣形容熏棗的銷路。有時候,棗農還沒開始熏棗,商戶已經找上了門。

50歲的李劉平是村裡規模較大的熏棗戶,老李說,一到這個季節,家家戶戶都是早出晚歸批星戴月,會熏棗的師傅級人物,更是通宵達旦以爐為家。熏棗的體積比鮮棗縮水一半,但色澤鮮艷,清脆的果肉嚼起來很有口感,微甜中果真又透著一股煙熏味。熏棗一般售往南方,那邊的人特別喜愛。

熏棗的製作工藝複雜,李劉平家的熏烤爐是地下挖的長方形土坑,長5米、寬2米,深度1.6米。熏棗前,鮮棗先經過篩選,留下個大的。再倒進燃氣式煮鍋內進行煮沸。煮沸過的鮮棗傾倒在熏烤爐的熏坑上,點燃熏坑裡的木材,經過數次的反覆熏蒸、陰涼後,食品熏棗產品就基本成型。整個過程經水煮、窯熏、陰涼工藝精製而成。

熏棗是個慢功細活,通常要經過24到36個小時才能熏好一「坑」。熏棗更是「疲勞戰」,打棗、揀棗、買柴、買碳,生火、看爐、洗棗、煮棗,選棗、分類、裝箱、運輸,環環相扣。加上1斤鮮棗僅能熏出3到4兩熏棗,熏棗的價格能增4倍也在情理之中。

圖為地下挖的長方形土坑,長5米、寬2米,深度1.6米的熏烤爐。#關注身邊人 關注平凡事#這裡是一名攝影記者的記錄之路,借用手中相機,記錄世間的美好與悲苦。請關注企鵝號「馬小馬」,如果你身邊有打動人的故事或需要幫助的人,請添加馬小馬的個人微信號「民聲最前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小馬 的精彩文章:

兒子自述「強行」接留守父母進城 看哭網友
紅棗大豐收浪費嚴重愁懷棗農 村民喊大家免費來吃棗
長城磚牆刻畫留名升級加地域 網友喊話:「丟人別帶上家鄉」
老父親幾度拒絕 子女「強行」將留守父母接進城
外甥回來了 為6子女備好辣醬的老人笑了

TAG:馬小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