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秋水和雙氯都不能止痛的急性痛風,到底是什麼來路?
中醫認為,痛風的基本證候特徵是本虛標實,本虛是脾腎虧虛,標實是濕熱、痰濁、毒瘀。濕濁痰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濕濁之邪停滯日久,生成熱毒,痹阻經絡,流注關節,氣血閉阻不通,引起關節紅腫熱痛。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故關節腫痛主要以下肢尤其是足趾關節為主。
水濕停滯,痰瘀互結,煉久成石,凝結於骨骸或關節肌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潰爛流出白色脂濁,久則耗傷正氣,疾病由實轉為虛實夾雜。濕熱濁毒瘀結日久,失治或誤治,脾腎虧虛較甚,不能氣化水濕,濕濁不能排泄而形成關格之危候。濕熱濁瘀痹阻經絡,導致脈道不利,往往出現多種併發症,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使病情複雜難愈。
患某,男,45 歲。既往有痛風性關節炎病史4 年,每年發作5 ~ 7 次,雙手、雙足多處痛風石形成,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5 年余,生活無規律。患者1 周前中午聚餐時暴飲大量啤酒,至夜間突然出現右足第一足趾關節紅腫,疼痛劇烈,活動明顯受限,先後服用秋水仙鹼和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效果不佳。
患者於2015 年6 月初診,被家人用輪椅推入診室,查體發現右跖趾關節紅腫,壓痛(Ⅲ級),局部灼熱,伴表情痛苦,煩躁不安,睡眠差,大便乾結,舌質紅,有齒痕,苔黃膩,脈弦滑。實驗室檢查血尿酸620 ,血肌酐140。
中醫診斷:痛風性痹病,濕熱痹阻證。病因為平素脾腎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停滯,加上過食肥甘厚味,水濕痰濁郁久化熱,停於關節,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宜清熱祛濕,解毒活瘀。處方:土茯苓60 g、萆薢1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防己10 g、白茅根30 g、川牛膝15 g、黃柏10 g、生薏苡仁30 g、大黃6 g、威靈仙15 g、葛根20 g、山慈菇10 g,等等。7 劑水煎服。
一周後二診:患者關節腫痛明顯緩解,但仍有輕度腫脹,能正常行走,大便通暢,夜間睡眠也有所好轉。中醫認為熱勢已減,濕濁仍重,應守方守法,鞏固治療。繼服7 劑。
一周後三診:患者關節腫痛消失,已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舌質淡紅,舌體有齒痕,舌苔黃膩,脈弦滑。複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較前明顯好轉。在前方基礎上,土茯苓減至30 g,去防己、大黃以防苦寒傷脾;加蒼朮、白朮、山茱萸、懷牛膝、何首烏補益脾腎,服用3 個月。同時勞逸結合,低嘌呤飲食。隨訪2 年,病情未再反覆。
按:痛風急性期多為濕熱毒邪痹阻經絡關節所致,這一階段重在控制癥狀,改善關節腫痛,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治宜清熱利濕,解毒化瘀,處方常以四妙散加減,藥用土茯苓、萆薢、山慈菇、葛根、牡丹皮、赤芍、防己、川牛膝、黃柏、生薏苡仁、白朮、威靈仙、陳皮,水煎服。
諸葯合用,使熱毒得解,濕邪得清,瘀血得除。中醫在痛風處方中常常重用土茯苓,認為土茯苓健脾胃、祛風濕、搜剔濕熱,功效卓著。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土茯苓有明顯的降尿酸、降血脂和保護腎臟功能作用。
痛風緩解期或間歇期常常病情複雜,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痛風石形成,或有腎結石,甚至合併腎功能不全。治療以扶正固本為主,滌痰化瘀為輔,重點補益脾腎,兼治痰瘀,以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減少病情反覆。
此期處方常以四君子湯和雙合湯加減,藥用黃芪、茯苓、蒼朮、白朮、陳皮、薏苡仁、懷牛膝、山茱萸、桃仁、紅花、當歸、白芍、澤蘭、山慈菇、威靈仙、葛根等。 需要注意的是,痛風的分期是相對而言,臨床中應本著辨證論治的原則,靈活運用。
※讓所有醫生都無可奈何的痛風,居然讓一個農民解決了
※運動過度引發痛風?只有調節血尿酸值才管用
※很多人因此「惡習」患上痛風!醫生:它才是尿酸高的「兇手」!
※不要小看痛風的危害性,後果很嚴重
※健康,重視嘌呤仍不夠!痛風三大飲食誤區需注意!
TAG: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