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馬三立的成功學:家傳基因學養厚、勤學苦練經驗多
(年輕時的馬三立)
馬三立是相聲界的泰山北斗,他的表演風格獨特,不是上來就想逗人樂,不是「硬山擱檁」,而是注重情理,先說幾句閑白兒,鋪平墊穩入正活。在用包袱把觀眾逗樂時,他自己反而好象不明白大家為嘛樂?這麼一來,台下觀眾更樂了。
馬三立為什麼能在相聲界異軍突起?其成功原因大致可包括以下幾點:家學淵源、文化水平高、勤學苦練、演出經驗豐富。相聲同行們都說馬三立的相聲「磁實」,這個「磁實」背後有太多故事。
1
馬三立的相聲源自家學,基因決定一切。馬家祖居甘肅永昌,馬三立的祖父馬誠方說評書《水滸》,在北京小有名氣。父親馬德祿說相聲,是恩緒的徒弟,相聲八德之一,外號相聲公司,擅長文哏,以「會得多、使得活」著稱。母親恩萃卿是恩緒的女兒,木板大鼓演員。
(左二為馬三立,右一為馬桂元)
馬三立1914年出生在北京。1917年,馬三立3歲,父親馬德祿與自己的師兄萬人迷李德鍚,從北京來到天津,在雜耍園子說相聲。一家人也來到天津,自此定居,住在南市福安街同善里的大雜院。也是在這一年馬三立的母親去世,父親娶後母丁氏。
馬三立8歲時跟父親路過相聲場子,頭一次進去聽,玉德隆、李瑞豐說相聲,他樂得趴下直不起腰來。後來又纏著父親去,但父親不肯答應,因為想讓兒子讀書改換門庭。
馬德祿作為相聲八德之一,地位不低,但要不是因為傍上了萬人迷,還是得撂地,收入僅夠勉強維持一家人吃飯。現在馬德祿與萬人迷搭檔,掙的錢不少,所以想讓兩個兒子念書。馬桂元是天津東馬路甲種商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平民百姓中可以說是高學歷了,偏偏被萬人迷看中,勸馬德祿:「桂元是個說相聲的料,說嘛是嘛,學嘛象嘛,看來命里註定吃這碗飯!」馬桂元自己也太愛相聲,馬德祿又不能駁萬人迷的面子,只能同意桂元拜萬人迷為師,正式說相聲。這麼一來,改換門庭的重任就落在了馬三立身上。
(民國時的天津)
怎奈萬人迷突然去世,馬德祿孤掌難鳴被燕樂解僱,只能去撂地的相聲場子搭夥,收入與以前天壤之別。馬三立只好退學,拜周德山(周蛤蟆)為師,正式入了說相聲的門戶。不過馬三立的相聲主要還是父兄教的。
馬德祿脾氣還算好,馬桂元心氣高,脾氣大,對自己對別人要求都嚴。無論什麼段子,甚至包括小笑話,他都要求馬三立必須練到詞准、尺寸准、包袱抖摟准。哥哥還總問他,這句詞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這裡為什麼要有這個動作?讓他反覆琢磨、理解。馬三立要是背不下詞,哥哥抬手就是一拳,抬腿就是一腳,左右開弓打嘴巴,抄起藤條、戒尺狠打。多年以後想起來,馬三立心裡還犯哆嗦。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痛打,讓馬三立真正長了能耐。
(年輕時的馬三立)
2
說相聲的世家出身的很多,馬三立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關鍵還是他上過學。過去說相聲的,幾乎沒有上過學的,大多數連字都不認識。馬三立7歲在天津上小學,由初小到高小,又考入天津匯文中學,是匯文中學第二十一期的學生。匯文中學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主辦,成立於1890年,是天津市最早的學校之一,能進這所學校,對學生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匯文中學每逢星期四有體操班(體育課),馬三立喜歡打籃球,但身體太弱,同學不帶他玩兒,主要是擔心給他撞傷了。陰天下雨,體操班改在教室里上。老師知道馬三立出自相聲世家,讓他上來表演一段。馬三立說了一段《怯跟班》,同學們笑得前仰後合。
從那之後,每逢上體操班天氣不好,馬三立就給同學們說相聲。時間長了,肚子里沒貨了,回家就背著父親,求哥哥教他段子。這麼一來,馬三立成了匯文中學的風雲人物。學校聯歡會上,有一個叫鄭鈞的同學給他捧哏,兩人表演《打燈謎》《算人口》《繞口令》。
(天津匯文中學)
馬三立下海後,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學哥哥馬桂元念古詩古文,《醉翁亭記》《滕王閣序》《銅雀台賦》等名篇倒背如流,越是文詞兒繞嘴的段子越下功夫,這也體現了他確實比其他演員文化基礎更好。
當時的相聲表演,很多都是以三俗和低級趣味取勝。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馬三立,在相聲界相比而言可稱學養深厚。他獨闢蹊徑選擇了一批以說為主的「文哏」「貫口」,確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貫口活《開粥廠》《誇住宅》《白事會》,文哏的《文章會》《窩頭論》《暗八扇》《西江月》,就連《賣掛票》《繞口令》,他都有自己的路數特色,跟別人使的不一樣。
(民國時的天津)
3
馬三立的成功學,更離不開勤學苦練。他年輕時,天津衛匯聚了北京的、東北的、唐山的相聲藝人,說相聲想在天津站住腳不容易。馬三立覺得,既然把相聲當作終身職業,就要非學不可,非會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
他常以一句話鼓勵自己:「人能學會,我何不會?」他下狠心學相聲,腦子裡全是活,越是技巧高難的段子,他越下苦功夫,要求自己必須練到「得心應口」。
相聲表演講究「一遍拆洗一遍新」,馬三立每次演完以後都找人幫著提意見,找出優缺點,再使的時候就知道優點在哪兒,應該發揚;缺點在哪兒,應該糾正。他會二百多段相聲,但是對自己不擅長的相聲,有些後來就不使了,因為覺得不能瞎蒙,也不能糟踐活。
(馬三立與侯寶林)
4
豐富的演出經驗,是馬三立成功學的另一條重要途徑。馬三立第一次在茶社表演是上中學時。他溜進南市連興茶社,遇見父親的徒弟高桂清,高桂清讓他上去試一段,並主動提出為他捧哏。馬三立鼓起勇氣說了段《八扇屏》。他很緊張,下台時背心都濕透了。高桂清還給了他十個銅板的份兒錢。
馬三立15歲拜師下海不久,就去南市或者河東地道外撂地。白天撂地,晚上去花街柳巷「串巷子」。當時馬三立的搭檔是朱闊泉,後來朱闊泉收了一個徒弟,就是侯寶林,再後來侯寶林代拉師弟,收了馬志明。
他也曾出去跑碼頭:搭小船去鹹水沽、葛沽、塘沽一帶;去楊柳青、滄州、德州等地撂地、趕廟會;又從唐山、古冶、開平、昌黎,一直到了秦皇島。
(馬三立)
馬桂元、馬德祿相繼去世後,馬三立夫妻帶著四歲的侄兒和一歲的女兒,搬到南市三不管,租了一間房子。他在南市、鳥市、謙德庄、地道外一切可以說相聲的地方,早、中、晚連軸轉地說相聲,以撂地為主,掙錢糊口。
抗戰爆發後天津淪陷,人們沒心思說相聲了。奉天(瀋陽)小西門翔雲閣茶社來天津約角,為了生活,馬三立去了奉天,在當地首次與張慶森合作,一段《報菜名》一炮打響。
當時曲藝園子的慣例,大軸是京韻大鼓,「倒二」是相聲。40年代,「京韻女鼓王」林紅玉由北平來天津寶和軒茶社演出,唱單弦的王劍雲推薦馬三立,馬三立第一次進園子演「倒二」。馬三立和焦少海的徒弟耿寶林搭檔,開演前三天都是日夜兩場,頭天《開粥廠》《文章會》;二天《繞口令》《西江月》,三天《戲迷藥方》《白事會》。場內氣氛一場比一場熱烈。這一年馬三立26歲,說了整整10年相聲之後,他終於火了。
戲園、劇場、廣播電台都來約他。他有了自己的「粉絲團」,幾乎每天必來捧場。這些人從六七個發展到二三十個,風風雨雨追隨馬三立幾十年。(文:何玉新)
(搖滾馬三立)
※郭德綱評書《槍斃劉漢臣》源自天津奇案,竟然是民國第一言情小說
※史上第一次「相聲大會」怎麼演?有嘛規矩,演員和老闆怎麼分錢?
※針對影視作品拿天津人「遭改」現象,他想通過作品為天津「正名」
※92歲活久見相聲老藝人,與侯寶林平輩,多次參加德雲社紀念活動
※相聲演員譖球迷,外號李大白話蛋,《聊天》憶天津足球輝煌歲月
TAG:天津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