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阿富汗戰爭中幾款經典武器

盤點阿富汗戰爭中幾款經典武器

高炮卡車

西方軍界曾經預測蘇軍要想徹底消滅阿富汗游擊隊需要投入50萬兵力,這是根據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經驗得出的結論。雖然蘇軍高層中也不乏有決心一舉蕩平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鷹派人物,但是蘇軍在侵阿戰爭期間平均保持10萬左右的兵力,因為後勤保障能力始終是制約蘇軍投入更多兵力的「瓶頸」。七八十年代的蘇軍,一個參加作戰行動的摩步師每天需要補給700~800噸的物資,一個戰鬥直升機團每天需要補給近400噸。而阿富汗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的面積是山地,即沒有鐵路,也沒有海港。空運只能解決每天200~300噸的補給量,對10萬之眾的侵阿蘇軍無異杯水車薪。蘇軍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任務都依靠卡車運輸。

從蘇阿邊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條戰略公路。例如,從捷爾梅茲出發的蘇軍補給車隊要開400千米才能到達喀布爾,途中還必須經過許多險要得山地。一般來說,一輛滿載的軍用卡車開到80千米/小時是沒問題的,但是編隊行駛時速度能到50千米/小時就很不錯了。一個大型的補給車隊只能以20~25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軍,車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這樣的高原地區,車輛通常只能裝載平原地區1/2的物資。即使在沒有民用車輛阻塞和游擊隊襲擊的理想狀態下,每天最大運輸量只能達到3000噸,而實際上蘇軍補給每天能有1500噸就很不錯了。這些物資只夠蘇軍維持2~3個師規模的持續作戰行動。

對阿富汗游擊隊來說,這些滿載彈藥和燃料的卡車隊是最好的打擊目標。蘇軍除採取武裝直升機、空降突擊部隊和步兵戰車掩護之外,還直接在ЗЦЛ-135卡車上安裝了雙聯裝23毫米ЗУ-23型高射炮。這是一種退役的老式武器,平時儲備在倉庫里,爆發大戰時用來裝備蘇軍後備軍。此炮仰角大,對山地目標斜射時最大射程為2500米,正好可以用來壓制高山上游擊隊的大口徑機槍。當時的蘇軍使用ЗСУ-23-4型四聯裝23毫米自行高炮(俗稱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約綽號「炮盤」)作為標準野戰防空武器。不過這種雷達和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武器對付游擊隊顯然成本太高(一輛「石勒喀河」的成本相當於兩輛T-62主戰坦克)。

由於高炮卡車和其它運輸卡車底盤相同,所以在機動性、燃料、維修保養等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必要時也可以用來裝載物資。而其它為車隊護航的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高炮、坦克等動需要在車隊里安排幾名專門的技師(通常是准尉)以備戰鬥中進行搶修。蘇軍一般規定10分鐘內修不好就放棄,由於這些戰車脫離了作戰部隊,臨時配屬給運輸隊,因此野戰維護十分困難。

對於侵阿蘇軍而言,卡車是最重要的,假如沒有坦克、戰車、火炮、直升機、戰鬥機等等任何一樣武器,他們都可以繼續戰鬥在阿富汗。但是離開卡車,一天都過不下去

武裝直升機

著名的米-24直升機是蘇軍手裡最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米—24D是專門為蘇聯的空降突擊隊而研製的,所以除了其它武裝直升機所共有的裝甲防護、串列座艙、旋轉炮塔等特徵之外,米-24D還有一個能搭載8~12名士兵的乘員艙,這個設計給米-24D帶來很大的作戰靈活性,不但可以運輸空降兵和重要物資,還可以用來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後期的米-24D在乘員艙里安排了一名機槍手,在機身後面安裝了7.62毫米機槍,專門用來在拉起時壓制游擊隊的高射火力。為對抗游擊隊的單兵防空導彈(以美製「毒刺」單兵防空導彈為主,採用紅外線熱感制導),米-24的發動機排氣口還安裝了發動機排氣冷卻系統,在戰鬥中可以短時間使用(最長不超過3分鐘)。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作戰時,滿載的米-24做劇烈機動時,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現象。米-24的滑油箱、旋翼和座艙防護能力比較差,容易被擊傷,特別是飛行員不使用座艙防彈鋼板時最危險。

米-24直升機的武器種類很多,除一般武裝直升機常用的反坦克導彈、57毫米、80毫米、122毫米火箭,23、30毫米雙聯裝固定航炮和吊艙,12.7毫米4管加特林機槍以及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外,還經常使用250千克炸彈、集束炸彈和空中撒布器,因為其它固定翼飛機在阿富汗險峻的山地使用這些武器時效果不佳。57毫米火箭彈最初是空對空武器,從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要求看,採用爆破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彈對付無防護目標效果較好(64枚齊射時對無防護目標殺傷面積為2900平方米),對付有土木工事掩護的目標效果則較差。阿富汗游擊隊在伏擊蘇軍車隊時,通常都在公路兩側的高山上預先構築陣地,以有效地保存自己。

於是蘇軍使用了裝有化學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實戰證明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被擊中的游擊隊陣地上不但無人生還,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凍僵了一樣保持著戰鬥姿勢,說明是中毒後立即死亡,極有可能是蘇軍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劑,這種毒劑致死速度要遠優於傳統的中等揮發性有機磷神經毒劑(例如甲基氟磷酸異丙酯,俗稱「沙林」,加壓貯存時為淡黃色油狀液體,常溫下有中等揮發性,無氣味,白鼠LD50靜脈注射致死量為1.5毫克/千克,從接觸到致死大約為10~15分鐘,除此之外還有「塔崩」、「梭曼」兩種同類毒劑)。

57毫米化學火箭和大口徑火炮及轟炸機的化學彈相比,使用突然性強,精度好,對己方部隊影響小,是一種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但是這種武器和其它化學武器一樣,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特別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間,風速和風向變化很大,不是總能找到合適的時機。80和122毫米火箭可攜帶燃燒空氣戰鬥部,特別適合殺傷洞穴和掩體里的游擊隊。122毫米火箭彈還配有可穿透3米土層和1米混凝土的串聯戰鬥部。空中佈雷用於封鎖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邊境,阻斷游擊隊的補給;在圍剿行動中,也用空中佈雷來切斷游擊隊的退路。

蘇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200架左右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但是機組人員定期輪換。使用範圍擴大到營級,作戰時空軍前進引導軍官(通常是直升機飛行員)攜帶通信工具隨摩步營或運輸車隊行動。米-24D最標準的戰術是「車輪戰」,即由多架米-24D從高空輪流向目標俯衝攻擊,然後從低空轉彎脫離,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環作戰,不給游擊隊以反擊或逃走的機會。另一個常用戰術是一架在高空吸引游擊隊開火。其它數架在周圍山峰後面隱蔽,一旦游擊隊陣地暴露,就予以打擊。戰爭後期的蘇軍經常採用米—2直升機從高空引導米-24D攻擊,這種打法分工明確、合理,隱蔽性更強,非常有效。

還有一種米-24和迫擊炮協同戰術,即先用直升機把120毫米迫擊炮運到游擊隊營地附近的山頂,在夜間用迫擊炮轟擊游擊隊營地,黎明時再用米-24來打掃戰場,結束戰鬥。米—24D為補給車隊護航時經常使用「蛙跳戰術」,即一半米-24在車隊上空掩護,另一半米-24事先搭載少量空降兵佔領車隊前方的制高點,待車隊通過後再收攏空降兵向下一個制高點跳躍前進。

步兵戰車

蘇軍歷來是把坦克作為攻擊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經驗證明,步兵戰車比坦克更有效。侵阿初期,蘇軍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由於中亞不是蘇聯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所以蘇軍臨時動員了幾個三類摩步師參戰,這些部隊平時只有軍官和骨幹,裝備也很陳舊,這樣的部隊本來是為打大規模常規戰爭準備的)。實戰中,蘇軍大量的坦克對游擊隊作戰效果並不好,在山地,由於蘇軍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擊。而且由於坦克在山地磨損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蘇軍的負擔。所以後來蘇軍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隊撤回國內,留下的坦克主要用於火力支援。輪式裝甲輸送車(主要是BTR系列,以BTR—80為主)只有14.5毫米大口徑機槍,裝甲只能抵擋槍彈,火力和防護都很薄弱,其發動機在山地還有過熱問題。傘兵戰車(BMD系列)火力較強,但車體較輕,防護薄弱,而且穿越山間激流時非常危險。這兩種戰車戰鬥艙在車體前部,利於乘車突擊,但乘員在敵火力威脅下下車非常危險。所以用于山地反游擊戰都不理想。

蘇軍的БМП(北約代號BMP)系列步兵戰車火力強,特別是БМП-2型採用的30毫米自動炮仰角大,有效射程遠達4000米,改善了БМП-1步兵戰車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不足的缺點。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正面裝甲防護可抗23毫米穿甲彈,足以抗擊游擊隊常用的大口徑機槍,後期還特別加強了炮塔前部和車體側面的裝甲。而且乘員艙在車後,步兵下車安全。由於上述優點,步兵戰車逐漸成為山地反游擊戰的主要突擊力量。侵阿戰爭後期БМП-2步兵戰車還取代了部分БМД傘兵戰車,用來裝備空降部隊。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缺點是車內空間狹小,在阿富汗的蘇軍士兵大部分時間寧可坐在車頂上行軍,БМП系列步兵戰車對於士兵來說,更像一個流動的補給站和火力支援點。

在山地清剿作戰中,蘇軍改變了所謂「勇猛衝擊」慣用戰術,改為「交替躍進、相互掩護」,不再強調乘車突擊,而是越來越多的採取步兵下車作戰,戰車火力支援的戰法。在很多山間彎道上,步兵反倒要前出為戰車探路,因為每一個轉彎都可能隱藏著極大的危險。對於山間的溪流,蘇軍戰車也不敢輕易的涉入,因為游擊隊往往使用義大利製造的塑料殼水雷和老式的英國鐵殼反坦克地雷封鎖水道。

自動迫擊炮

「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裝備到蘇軍摩部營的迫擊炮連(6門),用來替換120毫米迫擊炮。面對飄忽不定的游擊隊,蘇軍不得不改變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習慣,而更多採用小分隊甚至單炮作戰。二戰以來的作戰經驗證明,對暴露人員射擊時,由於目標來不及隱蔽,前15秒的火力效能最高。「矢車菊」可以在1.5秒內發射4發彈夾中的炮彈,每分鐘120發的射速是非常可怕的,一個彈藥基數300發。「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本來是一種牽引炮,但是前線的蘇軍把它裝到多種裝甲車輛底盤(如БМД傘兵戰車和幾種裝甲輸送車)上作戰,這種臨時改裝的辦法不符合蘇軍的常規,但確實有效。

燃燒炸彈

蘇軍在阿富汗使用了幾種特種燃燒彈,用來對付游擊隊出沒的村莊。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滅游擊隊的後勤補給基地,也說明蘇軍在阿富汗反游擊戰的升級,實際上是焦土政策。

美軍在越南經常採用鋁熱燃燒彈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蘇軍的手段更先進。蘇軍使用了幾種新型燃燒彈,當時雖然有部分隨游擊隊行動的戰地記者報道了一些片段,但直到蘇聯解體後,這些炸彈的廬山真面目才被揭開。其中一種是子母彈,彈體內裝有爆炸、燃燒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彈,從空中散布開後可以產生高溫,不但燒毀整個村莊,而且足以熔化石頭。還有一種被游擊隊稱為「火爆」的炸彈,採用2米長的棒狀固體彈芯,爆炸後可以消耗掉周圍的氧氣。

另一種是液體燃燒彈,但與凝固汽油彈完全不同,其淺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並不馬上燃燒,一旦有車輛和行人壓上後才開始發火,產生高溫和毒煙,並且難以撲滅。很顯然這是一種為封鎖歐洲某些特定地區(如機場、高速公路等)而研製的武器,但是用於阿富汗也同樣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訊周刊 的精彩文章:

它是空中堡壘,它是潛艇剋星
原來古代皇帝才是吃貨!

TAG:時訊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