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導師獲諾貝爾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導師獲諾貝爾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寧來說,今年的中秋節假期有點不同尋常。

這從他收到的祝福信息就能看出來。除了「中秋快樂」「國慶假期愉快」,今年又多了一項半開玩笑式的新祝福:「恭喜晉陞為諾獎得主弟子!」

就在幾天前,高寧的導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10月4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喬基姆·弗蘭克和另外兩位科學家憑藉「研發出能確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解析度結構的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祝賀郵件到現在還沒有收到回復,估計他的郵箱已經爆滿了。」高寧說。

清華、北大的學生不少

高寧和弗蘭克其他一些中國學生有一個微信群。這幾天群里也炸了鍋,大家一邊討論冷凍電子顯微技術,一邊回顧自己與導師之間的點點滴滴。

2011年,喬基姆·弗蘭克(前排右二)在中國參加學術會議期間,與高寧(左上角)實驗室成員和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台主管雷建林(前排右一)博士一起爬金山嶺長城。雷建林也是弗蘭克實驗室的博士後。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冷凍電鏡領域的。」高寧說,他與弗蘭克之間的師生緣從2001年開始。

那時高寧從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畢業,到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留學。之前他壓根沒有聽說過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只是弗蘭克的實驗室比較有名氣,而且他是系裡唯一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所以高寧選擇了弗蘭克當導師。

從2002年到2006年,高寧跟隨弗蘭克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到2008年又在弗蘭克實驗室讀完博士後。隨後,高寧回到中國高校工作。

高寧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2008年弗蘭克從紐約州立大學跳到哥倫比亞大學之前,每幾年才招一兩個學生,學生人數不多,但其中清華、北大的學生卻不少。

高寧說,這可能是因為弗蘭克的研究需要很好的數理基礎,美國本土學生覺得太難了,很少選弗蘭克當導師。

典型的德國人性格

「他做事非常嚴謹認真。」這是高寧對弗蘭克的第一印象。

弗蘭克1940年出生在二戰中的德國,上世紀60年代末來到美國,但他依然具有典型的德國人性格。高寧記得,自己拿論文初稿給弗蘭克修改,弗蘭克會在紙上改得密密麻麻,甚至連很小的英文語法錯誤都會標記出來。然後會花很多時間為他講解其中的問題。

2011年喬基姆·弗蘭克在金山嶺長城

弗蘭克也是一位很守規則的人。高寧回國工作後,有一次發表論文時想邀請弗蘭克進行評審。弗蘭克第一反應是,他們曾是師生關係。後來弗蘭克又查看學術雜誌的要求,發現雙方五年內沒有任何合作就可以,於是他又開始認真地計算時間。

「弗蘭克非常重視自己的聲譽,無論是學術還是個人方面。」高寧說。

愛好寫作和攝影

嚴謹的弗蘭克會為學生創造非常寬鬆的科研環境。高寧說,弗蘭克的實驗室有很大的自由度,他從來不會強求學生實驗進度。「如果你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弗蘭克會想辦法為你創造各種機會。」

在高寧眼裡,弗蘭克興趣非常廣泛,他愛好寫作和攝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弗蘭克經常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散文。

喬基姆·弗蘭克個人網站首頁的攝影作品

現在弗蘭克還有一個小小的個人網站。他會在上面發表一些簡短的個人感悟,還有自己拍攝的照片。

10月7日,弗蘭克還專門就獲諾貝爾獎在個人網站發表新博文說,有人認出了他,問道:「你怎麼還坐地鐵啊?」

10月7日,喬基姆·弗蘭克就獲得諾獎在個人網站發表新博文。

曾經這個領域非常小眾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弗蘭克一直在研究電子顯微鏡技術。

幾十年來,電子顯微技術並非一直如此受關注。高寧告訴記者,2000年之前冷凍電鏡技術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研究領域,當時全世界研究和應用這項技術的實驗室只有幾十個個。2000年到2010年對其關注有所增多,但依然不溫不火。

無論冷熱,弗蘭克始終活躍在該技術的研發前沿。如今年逾古稀的他,每年都在發表關於冷凍電鏡方法和應用的科研論文。

高寧認為,弗蘭克之所以如此痴迷,是因為興趣。

弗蘭克的博士論文課題就與電鏡圖片的處理相關。此後他一方面努力建立電鏡圖片三維重構技術的理論框架,一方面致力於在生物樣品層面上使這項技術成為現實。

弗蘭克教授降低了圖片分析的門檻

期間,弗蘭克曾長期在奧爾巴尼的沃茲沃斯中心(Wadsworth Center)工作,研究內容從未偏離他的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一直非常支持弗蘭克的研發工作。「從1982年開始,弗蘭克連續35年獲得了NIH一項研發基金的支持。」高寧說。

黃金時代還未到來

如今,冷凍電鏡技術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普遍關注。高寧介紹,這項技術目前在中國發展非常快,弗蘭克也曾多次來中國參加相關學術會議。

「我2008年回國工作時,全國從事冷凍電鏡研究的課題組不到十個,現在可能有50多個。」高寧介紹,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就是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來探索各種各樣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以及它們的工作機制與人類疾病之間的關係。

弗蘭克在中國參加「2016郭可信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 王強 攝

不過高寧認為,冷凍電子顯微成像技術的黃金時代還未到來,它在生物物理領域掀起的革命才剛剛開始。

「2013年以來的第一代軟硬體突破就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沒有理由不相信它以後會帶來更驚人的結果。」高寧說。

回頭想想,高寧覺得自己挺幸運的。當初「誤打誤撞」進入冷凍電鏡領域,多年後導師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他說當年一起在實驗室工作的同事們正商量一起去看望弗蘭克,好好慶祝一下。

科技日報記者姜靖對此文亦有貢獻

圖片除署名外,由被訪者提供

編輯:王婷婷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之路,惟信念堅定與砥礪前行
因為這個新發現,40年無抗結核新葯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您的長假餘額已不足2天,點此充值,滿血復活!
又搞事情!馬斯克造了一架史上最大飛機,還要在萬米高空發射火箭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寫的科幻小說,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品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