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松:連接中的國家

韓松:連接中的國家

十一長假期間,「財新文化」每日特選一篇好文與您共享。

連接中的國家

文 | 韓松

(科幻作家)

中國正在由兩張網編織起來:高鐵網和互聯網。

高鐵是日本人1964年投入使用的,而中國的第一條高鐵線誕生於2008年。互聯網是美國人1969年發明的,中國則在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但這兩者來到中國後,很快全國化和大眾化,十幾億人進入超時空連接。過去中國歷史上,主要是通過戰爭來實現這一點,現在則改為一種技術革命式的物理連接方式,這是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不可比的。

奇怪的是中國科幻文學並沒預見到高鐵網與互聯網。葉永烈曾感嘆《小靈通漫遊未來》沒有寫到互聯網(當然也沒有高鐵)。但考慮到中國的前現代性,在一個仍有上億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構建起這兩項設施,並演化到如此程度,本身已非常科幻。

這兩個龐然大物仍在迅速成長中。高鐵隨著投資拉動戰略得到加強,並鋪向國外。互聯網方面,今年3月「互聯網+」戰略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5月馬化騰署名的「互聯網+」官方解讀本登上暢銷榜。民營企業巨頭與政府愈發形成默契配合。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騰訊、百度、小米的老闆們,都提出要用互聯網手段改造國家和社會。是的,看上去不再只講自己公司的利潤,技術與政治在「連接一切」的語境下迅速連接。之前據說IBM的大數據分析已對北京「APEC藍」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則是一個接一個地方政府與互聯網企業簽署協議共建「互聯網+」,恰與地方政府興建高鐵的衝動形成同步。

高鐵思維和互聯網思維風靡一時,頗似上世紀80年代尼采和薩特哲學的流行。一些縣級政府喊出「樹立高鐵思維,加快本縣發展」的口號。互聯網思維進入學校宿舍管理和街道辦事流程。吃火鍋時,看到餐廳包房也以「百度」「騰訊」「新浪」命名。這場工業經濟和消費經濟的盛宴,聚焦於物質主義的狂歡。「思維」本身卻在不少場合蛻變為一種俗世成功學,即孫子兵法的簡化版,甚至是厚黑學的漫畫版。怎麼實用快捷就怎麼來。

方興東感嘆「互聯網+」到來後,為什麼是壞人在一路領跑?利用互聯網進行詐騙的,走到了正經創業人的前面。他分析說是激勵機制有問題、BAT為壞人提供平台、治理能力滯後,以及民眾的素質和意識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但其實,我們幾千年習慣的是飯桌上的連接,一米直徑範圍內,酒與肉相連接。而對於跨國土、超時空的連接,大多數人尚難適應,骨子裡還得套用飯桌思維、酒肉思維,否則寸步難行。

盛宴開始後,技術的非人化一面則如科幻預言般漸漸顯現。你死我活,攻城略地,產品質量不穩定,售後服務跟不上,缺乏核心技術,山寨抄襲更烈。連接本身並不必然產生創造及創造力,也不必然提升文明和倫理水準。經濟落後的某省,其首府的「互聯網+」指數在從前年的全國88名躍升至去年的20名,但官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還是會去搶記者相機。經濟發達的東部某市,互聯網和高鐵網都極先進,但高校的形象宣傳片還是會涉嫌抄襲,似乎連接為抄襲提供了更大便利。

一個世紀前,赫胥黎和扎米亞金就預言了大數據和機器控制下人們幸福卻麻木的生活。當公司越來越成為開放平台時,事實上它卻有可能強化更集中的控制。何況,在局域時空中,「連接一切」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新的斷裂將在信息、物質和能量的層面上發生。高技術社會製造的不僅是連接,還有階層分化。為節省旅店費,大批農民工整夜睡在車站廣場上,等待坐慢車而不是高鐵回家。此鏡頭頗有象徵性。最近聽一位創業者宣稱,只為有錢、不懂技術的傻人提供產品。在陳楸帆的科幻小說《荒潮》中,未來將劃分出互聯網低速區,以懲罰不守規矩者。而在劉慈欣的《贍養人類》中,未來將出現一位佔有星球所有財富的「終產者」和數十億窮人。因此,或更應關注哪些是不能連接的,這才具有決定性意義吧。

試想一下,如果把互聯網與高鐵直接連起來,會產生什麼呢?大概是一個新宇宙吧。新宇宙一旦被創造出來,又將不可阻止地膨脹,最終失去控制。這時就彰顯了李彥宏「大腦計劃」的必要性。如果說互聯網和高鐵網是分散式、去中心的神經系統,那麼這或許還是要讓人恐懼的,因此最後還得建立一個大腦來控制它。最好是人工智慧,因為機器更精確也更有效率,或至少把最聰明的人腦與最先進的機器連起來,這大概才是「奇點」到來時的真實奇觀。如果屆時整個歐美已被機器替換,那麼這兒還會保留一個烏托邦狀態,一個「物聯」後的成功典範。

刊於《財新周刊》2015年第22期。

特別聲明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除了石黑一雄,還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移民文學?
來,讀讀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最經典作品
《被掩埋的巨人》:奇幻外衣下對記憶的追索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會繼續製造意外嗎
錢穀融:我一生就是玩,從來沒有做學問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