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絕對後悔的注水技巧,難怪泡出來的茶更香!
注水的方式是在泡茶過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環節,其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線的走勢、高低、粗細都是人為控制,卻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
注水的方式
水線的走勢主要關係到茶底和水流的動靜比例以及茶底接觸水的均勻程度。泡多了茶的人,或對泡茶知之甚多的人,可能就會知道水線的走勢有以下幾種:
1、螺旋形注水
這樣的水線令蓋碗的邊緣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觸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增加。
這樣的注水方式比較適合紅茶和綠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後期,滋味比較淡了,也可使用這種方式。
2、環圈注水
注水時水線沿壺蓋或者杯麵旋滿一周,收水時正好回歸出水點。這種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注水時要注意根據注水速度調整旋轉的速度,如果水柱需細就慢旋,如果水柱粗就快旋。
這樣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邊緣部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水,而面上中間部份的茶則主要靠水位上漲後才能接觸到水,如此一來,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就沒那麼高。
這樣的注水方式適合嫩度比較高的綠茶。
3、單邊定點注水
注水點固定在一個地方,可讓茶僅有一邊能夠接觸到水,那麼茶水在注水開始時溶合度就較差。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點在蓋碗壁上,那將注水點放在蓋碗和茶底之間,會融合得更好些。
這種注水方式適合需要出湯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點注水
正中定點的注水方式是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通常和較細的水線和長時間的緩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間的一小部份能夠和水線直接接觸,其它則統統在一種極其緩慢的節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時間的溶合度達到最差,茶湯的層次感也最明顯。
很多有發酵現象的茶會因此出現滋味過於凝聚,和茶湯分離的情況。
注水的五個變數
注水方式主要關乎以下五個變數: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線的走勢、水線的高低、水線的粗細。
注水的快慢:主要影響到浸泡過程中水溫的高低,且順便影響到水流的急緩,除了跟茶湯滋味的濃淡相關以外,也影響到湯感和香氣的協調性。
水流的急緩:主要影響到滋味和香氣和湯感之間的協調關係,急的水流令茶葉旋動,茶和水在接觸第一時間的相對高溫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氣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氣高揚,茶湯的厚度和軟度則會相應下降。而緩慢的水流則令茶保持相對的靜止,接觸水的茶底緩慢的溶出,在出湯的時候再一次在較低溫度下融合,令茶湯的厚度和軟度上升,層次感加強,同時令茶湯的香氣下降。
水線的高低:水線的高低主要關係到兩個問題,一是水在沖泡過程中的降溫作用,二是在沖泡過程中水線的高低起伏令注水過程中茶和水的動靜得到起伏,水線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來做沖泡時的微調。
水線的粗細:水線的粗細主要關係到注水過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動靜有關外,也跟注水的時間和速度相關,同樣,水線的粗細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調手段。
出湯方式:緩慢的出湯主要對前期浸泡相對靜態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湯有融合調節作用,越緩慢均勻的出湯令茶湯在出湯時候的溶合越有層次,且相對融合溫度越低,其湯感也越軟。而越快速的出湯則令茶湯的融合度越好,香氣越高。相對於注水方式來說,出湯方式的影響要小得多,在沖泡過程中也屬於微調作用。
出湯後殘留的茶湯:出湯後殘留的茶湯令下一次浸泡的時候整體溫度降低,導致香氣的程度下降,苦澀味較相同濃度的茶湯有所減低,湯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則會有所提升,並且令相鄰兩泡之間的感覺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穩定。出湯後殘留茶湯的做法被稱為「留根法」常常被用來泡製那些有異雜味的茶。
各泡之間的間隔時間:各泡之間的間隔時間在以人為主的品茶過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實其意義很重大,尤其關係到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1、每一泡茶注水時茶底的溫度,茶底的溫度除了跟注水後整個容器中的茶水綜合溫度相關,過冷的茶底令茶湯的溶出溫度下降,導致香氣變低。
2、注水時茶底和水之間的溫差,茶底過冷而水溫過高導致溫差過大,令茶葉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溫度間距加大,各類物質的溶出速度不能夠平均化,溶出物質的比例協調性下降,從而導致茶湯中滋味和香氣的比例發生變化,而這部份變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關。
3、存留的茶湯在茶底降溫後將會被擠出,上一泡出湯後,由於葉底依舊處於濕潤狀態,所以溶出依舊在繼續,且隨著溫度的下降,茶葉收縮又會令溶出後的茶湯再次擠出,過分間隔會令這部分高濃度茶湯冷卻後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從而增加了茶的苦澀味,對下一泡的品質有著較大的影響。
-END-
圖文由本網綜合編輯整理
編輯:韓秋白
圖文僅限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圖片 可立即購買
※這些越喝越錯的喝茶習慣你有嗎?
※技巧:這樣做可以快速提升普洱茶的品鑒水平!
※普洱新生茶的沖泡方法
※鄒炳良:一款普洱茶值得品鑒的5個基本前提,它們最容易被茶友忽略!
※切記,這些普洱熟茶不能存放在同一個存茶罐里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