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hildren MV+《海角七號》+《歡樂好聲音》=《縫紉機》,成功一定有方法!
文|Bronn
作為大鵬導演的第二部電影,《縫紉機樂隊》搞笑的基礎上添加「搖滾夢」情懷,爆笑之餘引發觀眾的回味。雖然在開始排片較低的狀況下沒能展開突破10億的逆襲,但目前依舊依靠著好口碑開始了對每日第三順位的衝擊。
大鵬早期走的是音樂和主持道路,後來憑藉著《煎餅俠》加入國產電影10億俱樂部,加上《縫紉機樂隊》首映的高評分,這些足以說明他對於喜劇創作有自己的理解,對市場定位也有清晰的認識。
雖然《縫紉機樂隊》與《煎餅俠》的票房差距很大,但它在人物和笑點上是精心設計和布置過的。縫紉機樂隊的內容依舊有我們值得思考啟示的地方。
Mr.childrenMV+《海角七號》+《歡樂好聲音》:《縫紉機樂隊》的秘訣,是在被市場認證過的基礎上進行升華
看完《縫紉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來看:類型/立意/故事核心/大綱結構框架/人設/人物關係/情節節奏/細節笑點。
因為有《海角七號》、《歡樂好聲音》、《閃光少女》等音樂題材電影在前,《縫紉機樂隊》免不了被拿來做一番比較,其中對比最多的是十年前的《海角七號》《海角七號》《歡樂好聲音》。但可以說,大鵬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求變。
《縫紉機樂隊》中,岳雲鵬飾演了一個「妻管嚴」的音樂老師。因為怕老婆,所以他不敢參加胡亮的樂隊。但他並沒有置之事外,而是讓同樣熱愛音樂的女兒希希參加了樂隊。Mr.children MV《Kurumi》里,同樣有一位「妻管嚴」——身為樂隊貝斯手的奶爸。而整個故事的框架也都都相同,這也是經過驗證足夠點燃觀眾的框架內容。
(Mr.children MV《Kurumi》)
在《縫紉機樂隊》中,它將奶爸的形象一分為二——奶爸本人和他身後的孩子,也就是《縫紉機樂隊》中的喬大山和希希。
而它的人設則有著《海角七號》的影子,影片中的鍵盤手都是小女孩。鼓手也都是草根出身,並且尋愛未果。主唱都是沒有出人頭地的搖滾歌手。吉他手的年紀都很大,夢想一直被打壓。細看於大爺的角色,神似那位推銷酒的馬拉桑,就連表演服裝也都是由贊助商統一提供的。
相較於《海角七號》中濃厚的悲情色彩,《縫紉機樂隊》雖然有情懷,但大鵬給每個角色增加了更接地氣的喜劇元素,讓樂隊的五個成員在個性鮮明時兼具喜感。《縫紉機樂隊》的人設靈感可能來源於此,也有可能是音樂題材電影的人設就該是這樣,已經形成了一個套路,之所以這樣設置人物,是因為《縫紉機樂隊》想要抓住各個年齡段的觀眾。
《縫紉機樂隊》中,從主唱、貝斯手、吉他手、鼓手和鍵盤手五個人的人設來看,覆蓋了老年、青年和少年三個年齡階段。不同的年齡段意味著人物之間的差異性更大,故事本身的戲劇衝突也會有所提升和增加。
單從喜劇效果方面出發,岳雲鵬肯定比希希更具「笑果」,但是從人物設置的層次感來看,希希卻更勝一籌。在電影中,擔任丑角的喬杉表現得足夠出彩,如果再加一個岳雲鵬或者類似的丑角形象,則會相互影響。重複疊加的人設會造成1+1
MV中表現的是一種痛苦和感人。電影的改動,可以讓故事更有深度。為了延續自己的夢想,或者是一種音樂上的傳承,喬大山將女兒送上了音樂的道路。這樣的改動既體現了理想,又表現了父愛,一舉兩得。
跨越三個年齡段的人物設置,也有著更具商業價值的所在——抓住各個年齡的觀影人群。
韓童生老師飾演的吉他手楊雙樹,針對的是那些曾經有過或者還在堅持搖滾夢的上了年紀的人。他代表的是那些搖滾老炮兒們。
鼓手炸藥操著一口台灣普通話,外表俊朗,內心還藏著一個愛情故事。很明顯,炸藥符合年輕女性觀眾的口味。
貝斯手丁建國的人設,與《煎餅俠》中的柳岩一樣,為的得俘獲「屌絲」的心。據說程宮和丁建國的那場吻戲拍了八次,再加上影片最後,丁建國與程宮一同前往北京,簡直就是「屌絲男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身為一名小學生,鍵盤手希希顧及到了年齡更小的觀眾。重點是,影片中與父母的互動,關於學鋼琴還是跆拳道的爭執,不正是當下興趣班浪潮的生動體現么。
胡亮,影片中的笑點擔當,看完影片之後,觀眾會分不清他和程宮到底誰是主角,因為他的戲份感覺比程宮還要多。雖然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好在笑點夠多,觀眾無暇思考。
作為《縫紉機樂隊》的靈魂,程宮這個人設抓住了熱門喜劇的核心要素:小人物、成長以及如何實現理想。程宮的形象沒有特定的針對人群,凡是進到電影院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路歷程。這種適用範圍廣的人設,對市場的契合度更高。可以看得出來,這部《縫紉機》的主角與周星馳的電影一樣,甚至髮型都很像。
與MV相比,《縫紉機樂隊》在格局上有所改變。MV中的四位中年大叔在演出結束後,仍舊回到各自的現實生活中,這次演出就像曇花一樣,短暫而美麗。電影里,縫紉機樂隊在大吉他廣場迎來了集安市搖滾青年的支持和鼓勵。從表現平凡人物轉到表現一個群體,有人覺得是升華,有人覺得是雞肋。這裡就見仁見智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國產喜劇的「好習慣」
縱覽近幾年的國產喜劇,許多作品都可以找到其他優秀作品的影子。
2010年的《人在囧途》和1987年的《飛機、火車和汽車》
2012年的《泰囧》和2010年的《預產期》
《夏洛特煩惱》與《時光倒轉未嫁時》,《煎餅俠》與《包芬格計劃》,包括《情聖》則是直接買了《紅衣女郎》的版權。
上述影片的成功,除了將影片焊上性格鮮明的人物標籤外,還在於將以往被觀眾認可的影片進行了重組和解構,然後結合市場需要,進行成功的本土化。比如《泰囧》中微博、星座、手機中病毒以及「北京更堵」等橋段的設計,使得影片貼近目標觀影人群,找准了他們的笑點所在。
《縫紉機樂隊》中的笑點,與當下社會的契合度很高。本土化的笑點設置,能夠讓觀眾在笑過之後有所思考,因為它離我們的生活更近。如果是一個架空的故事,觀眾在看的時候就不能很好的融合進去。可能笑得挺Happy,但笑過就笑過了,並不會有感同身受的回味。也有可能在笑過之後有所思考——我為什麼會尷尬地笑?
與《泰囧》之類的喜劇一樣,《縫紉機樂隊》的末尾,樂隊演出結束後,希希、炸藥和楊雙樹三人站在站台上,程宮和丁建國一同走上去往北京的列車。這裡沒有點明二人的關係,電影將想像的空間留給了觀眾。雖然很套路,但是這樣相對大團圓的結局,符合國慶檔合家歡的氛圍,也是影片本土化的一個體現。
作為國產電影中的票房收割機,喜劇電影的競爭一直激烈。誰能在類型化下成功地「反套路」,誰就能夠在喜劇電影中殺出重圍,收穫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羞羞的鐵拳》最終綜合票房衝擊23億,有望超《變4》排名內地第六!
※國慶檔其實只能容納三部票房超過4億的影片!
※《追龍》:一部幸運的「老港片兒」
※《戰狼2》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大家還是不看好
※9月份7部炮灰劇出爐,我們總結了4點投資啟示
TAG:一起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