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士唐順之《行草七律詩扇面》

大學士唐順之《行草七律詩扇面》

中國明代有兩位「唐順之」。一位是散文家「唐順之」;另一位是大學士「唐順之」。兩人都在朝廷當過大官,而且他們生活的地方也不太遠,時間差異不大,在文藝上的造詣很深,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寫散文的唐順之,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於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大家稱他為「荊川先生」。以書法出名的唐順之,一生取王羲之的姿媚風神、趙孟頫的朗逸古雅、宋人書法的率意自然,形成秀雅峭麗的書法風格。這在中國的文藝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皅,就在世界上也不多見。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大學士書法家「唐順之」吧。

唐順之是蘇州吳縣人,鄉試、會試皆第一,殿試一甲第三名。學而優則仕,一路青雲直上,正德間官至少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晚年落葉歸根,回故里蘇州,致力於地方文獻著述,纂有《姑蘇志》、《震澤編》等。王鏊有書評贊其書法清勁爽健,結字縱長嚴謹,得峭拔風神。不足處似清健有餘,沉穩不足,筆畫略見乾澀,這或許與硬毫書有關。

自明開端,由於皇室對「台閣體」書法的重視,以及以書取人的引導,使「台閣體」書法基本成為「獨尊」,直接影響全國的書風。而這種講究結字規正、秀雅的書風,正與蘇浙一帶民尚精巧、性情淡適相吻合。這種地方文化精神與整個藝術時尚的統一,正給了「吳門書派」彰顯的大門。雖然「吳門書派」的初衷是要變革「台閣體」,但仍不能不受到吳地文化之根和大環境的影響。唐順之是蘇州人,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在書法理論上,吳門書派強調書法貴有古意,認為書法必須熟後能生,即以生拙之態來掩飾技法的嫻熟,藉以表現書法的「士氣」。唐順之的書法是與吳門書派書學思想相吻合的,他重視書法家的文化藝術修養,主張多閱、多臨古人真跡,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提高藝術的悟性。唐順之的一生都在踐行他的書學思想。

唐順之《行草七律詩扇面》,1959年徵集,故宮博物院藏,縱19厘米,橫54厘米,灑金紙本。扇面所書為作者在安徽廣德所作的七律詩《廣德道中》,其詩為:「蒼山百轉見炊煙,茅屋高樓古樹巔。細雨薛蘿侵石徑,深秋粳稻滿山田。雲中望影迷遙岫,草里聞聲覺暗泉。倘遇秦人應不識,只疑行到武陵川。」字體勁健飄逸,字裡行間洋溢出濃郁的書卷氣和大家氣,體現出明代書風的特點,是一件完美的詩書合璧之作。此帖第一行四字,第二行六字,從少字入手,而且每行三、四、五、六字不等,沒有規律性,在扇面書法作品裡比較少見。扇面書法一般都是第一行字數多,第二行字數少,以此類推。此帖「中、行、聲、川」四字把豎拉得較長,也算是特點了。第六行「石」邊撇畫顯得誇張,但粗獷有力,似一枚鋼釘直插入木板。此帖吸取了傳統書法的長處,並將自己的情性融於書法,率真恣肆,體現了明代書風的特點。既繼承了二王以來帖學的通暢、明快的筆法,又能抒發情性,暢抒胸臆,恣意揮灑,他的書法既有傳統精髓,不狂怪姿肆,又有自己的風神氣質,講求風韻。有的字結體稍誇張,突顯趣味性,如第四行的「雨」字,向右欹側,第十行的「只」字,上口小,下面八字兩點距離拉遠,形成對比。風格中蘊涵了蘇、黃、米、趙,尤其以趙子昂的影響為最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此帖應該是唐順之嘗試著將宋、元意趣融入晉、唐法度時期的試驗性作品。此帖僅在右下角鈐一印。

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唐順之也一樣,書法談不上創新,在平庸中度過一生,這不是他造成的,也不是他能改變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

支榮慧: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並擔任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支榮慧 的精彩文章:

中書協會員支榮慧書法隨筆三則:品味、本質、精品

TAG:支榮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