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長痤瘡,根源竟是它!百分之八十的患者都中招了
本文理論依據:《銀海精微》
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深深困擾當代人,尤其是青壯年的痤瘡。
對於這種疾病,我們祖國傳統醫學有深刻的認識。其中,以肺經血熱論治,長期以來是主流。也正因如此,痤瘡在中醫裡面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肺風粉刺。可見,此病於肺之間的關係,實在很緊密了。
不過,先賢的論斷,與今天疾病譜的發展變化,難免有些出入。當代中醫臨床家們發現,有幾乎百分之八十的痤瘡患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人所述不多,這就是胃腸濕熱,熱蘊中焦。而且,在中焦有積熱的同時,患者往往還有一點血淤的問題在裡頭。所以,這類患者描述起來,特點就十分鮮明了。這就是:舌苔發黃、厚膩,容易腹脹,便秘,舌質發紫而有斑點,女性則月經多有淤塊。在平時的飲食方面,這類患者常常喜歡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慾多旺盛。
這個時候怎麼辦?今天在這裡,要向列位看官介紹一張臨床驗方。此方曾被收入馬有度先生所著《方葯妙用》一書中,作為寶貴的臨床經驗,在業界備受關注。閑言少敘,先把組方奉上——
黃連9克,大黃、龍膽草各5克,茵陳、黃芩、丹參各15克,生地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分3次服完。此為基本方。臨床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化裁。
這裡面有什麼學問在呢?重點,是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葯。、
列位看官,這三味葯,乃是中醫世界裡大名鼎鼎的「三黃湯」。這三黃湯,出自《銀海精微》,主要作用在於泄熱。方才說過,脾胃積熱,是誘發痤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點毫不意外。胃經循行於頭面部。胃經有熱,就很可能循經上炎,令臉上生長痤瘡。這三黃湯,恰恰可以清熱,尤其是善於清腹中之濕熱。其中的黃芩清上焦之熱,黃連清中焦之熱,大黃清下焦之熱,尤善於通腹,滌盪腸胃積熱。黃芩黃連,寒能瀉熱,苦能燥濕。所以,這三黃湯乃是清濕熱的利器,奠定治療之基礎。
以此為基礎,我們再用生地黃來涼血滋陰,用丹參來活血化瘀,用茵陳和龍膽草來清熱利濕,用白花蛇舌草來清熱解毒。這些清涼泄降之品合在一起,可謂勢大力沉,直中病機。
值得一提的是,此方中的不少中藥材,被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的確有抑制痤瘡之功。比如說黃連,能抗菌消炎。比如說丹參,能抑制痤瘡棒狀桿菌,比如說白花蛇舌草,能抑制皮脂腺分泌。所以說,此方的組方是有著深刻科學依據的。
總而言之,此方體現出來的胃腸濕熱誘發痤瘡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患者如果能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此方,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如果能為您解除病痛而盡綿薄之力,實在是「精誠名醫匯」最大的欣慰。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腎陽空了,命就空了!宋代補腎有妙招,三味葯把腎「填滿」
※緊張生氣就頭痛,病根兒到底是啥?看完此文你徹底明白
※肺癌出現前,肺是如何垂死掙扎的?中醫古方,給肺一個救生圈
※肝火旺,按此穴,肝經氣血到這就「堵車」!
TAG:健康跟我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