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此劇有毒,好看到停不下來」。要說近期最火的電視劇,文創資訊可以打包票地說,非《那年花開月正圓》莫屬。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要知道,今年以來,國產劇一直充斥著「抄襲」、「摳圖」、「瑪麗蘇」和「三觀不正」等詬病,熒屏甚至沒有出現一部口碑收視雙贏的電視劇作品。直到近代傳奇女性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開播,才終於讓衛視黃金檔在8月的尾巴重新煥發了生機。

該劇自播出以來收視持續走高,單台頻頻破3,雙台平均收視也破2,這個總成績無疑是今年以來國產劇中最好的。如無意外,它也基本鎖定了國產劇劇王的稱號。

眼下,熱播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也在10月8日迎來大結局。毫無疑問,該劇將是今年國慶電視劇隊伍中的主力軍和領頭羊。

其實,從品相上來看,《那年花開月正圓》和近幾年崛起的大女主戲沒什麼大的區別。但是,她為何能從一眾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現象級劇王?文創資訊認為,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

去IP化,真實故事改編的獨特魅力

要說《那年花開月正圓》和以往的大女主戲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於,並不是一部IP改編作品,而是由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整部劇是絕對的劇本原創。

歷史上的周瑩自幼無親靠,據傳其天資聰穎,對數字過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她曾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勇氣和獨創精神,將一個行將倒閉的商業大廈建成商業帝國;因捐資助餉被慈禧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因廣濟百姓在關中地區傳為佳話,她的義舉和遠見卓識至今還被當地人們廣為流傳。

在一般人看來,周瑩傳奇性的人生即便在當下也是難以想像的,「一個清朝的寡婦,只有十七八歲的女子,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女高中生。她怎麼能夠在丈夫、公公都去世之後,20年間把家業做得那麼大,成為百年秦商的代表人物?她一定是個不平凡的女子。這其中的故事註定吸引人。」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由孫儷所飾演的江湖少女周瑩從一個小丫鬟成長為一代秦商首富的故事。清末年間,時局動蕩,秦地有大商吳家東院,以其誠信經營受地方愛戴。周瑩被養父「賣給」沈家做丫頭,逃跑之際得吳家大少爺吳聘相助,又因其獨到的商業頭腦受吳家大當家吳蔚文賞識,而後其便在經商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甚至擔起振興吳家基業,攪動時代浪潮的大任,終成商界的一代傳奇。

最終的劇本保留了周瑩堅強、機敏的品質和賑災、修文廟、建學堂等真實事迹之外,感情線與吳聘的婚姻屬實,但為了劇情需要,沈星移、趙白石等都是虛構人物。當然,歷史上,周瑩本是大戶人家,沈家也不存在,劇本對故事原型進行了改編,使其更具代入感和可看性。

製片人透露,「人物主要的成長軌跡、大事件的節點、主要事迹不能改,要突出秦商的精神、她情感上的堅持,就是一輩子守寡,在男女關係上不能逾矩」是《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基本改編原則。

《那年花開月正圓》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義年代劇,沒有矯枉過正,也沒有刻意迴避矛盾,而是在試圖用一種最自然最本質的方式,來向你講述一個比較真實的女首富怎樣一步一步變大變強的故事。「不靠IP、沒有套路、不瑪麗蘇」或許正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魅力所在。

非典型瑪麗蘇,演繹不一樣的大女主戲

自2011年《甄嬛傳》伊始,「大女主戲」就逐漸呈現霸屏之勢,而今年更是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比如已經播出的《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大唐榮耀》、《楚喬傳》,正在播出的《醉玲瓏》、《秦時麗人明月心》,以及即將播出的《如懿傳》和《贏天下》等。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那年花開月正圓》是繼《甄嬛傳》《羋月傳》之後孫儷第三次出演大女主戲。看過了太多標榜女性奮鬥成長的電視劇,孫儷老是重複同樣的套路,難免讓人覺得,她已經困在「娘娘」這個框里,跳不出來了。加上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批評,現在的大女主,只是變種版的瑪麗蘇。像《錦繡未央》《羋月傳》《楚喬傳》《我的前半生》里全是「男的都愛我,女的都嫉妒我」的戲碼。而之前標榜的「女性獨立與奮鬥」,最終還不是要靠男人一次又一次地拯救。

而就是在這樣的質疑聲中,孫儷還是拒絕了《我的前半生》,選擇了《那年花開月正圓》,儘管她出演羅子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宗地道的上海人,演技也紮實過硬。後來《我的前半生》成為現象級話題,馬伊琍、袁泉大火,很多人都為孫儷感到惋惜。

孫儷為何選擇了「周瑩」,放棄了「羅子君」?從後來羅子君受到的批判來看,孫儷顯然不太看好羅子君那種依賴賀涵的偽獨立。雖然周瑩這個角色太過傳奇,但她的傳奇是靠自身的性格和才能打拚出來的,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女性自強的典範。

可以說,《那年花開月正圓》它還是一個女人的個人成長史。從江湖兒女到吳家學徒、到吳家太太、到吳家掌門、再到陝西女首富,周瑩這個角色,和一般的大女主戲相比,可謂「非典型瑪麗蘇」:

一方面,她的成長、變化與突破的確有賴於男性角色對她的幫助——周瑩蛻變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吳聘(何潤東飾)帶來的,他是她的丈夫,更是她的師傅,挖掘她行商的天賦、給予她行商的舞台、指點她行商的技巧,沒有吳聘,周瑩或許可以是聰明伶俐的江湖兒女,卻萬難走上陝西首富的歷史格局;第二階段是沈星移帶來的,他是她的知己、她的對手、她的摯愛,兩人相愛相殺的半世糾纏,卻讓周瑩有了更敏銳的眼光、更犀利的手段與更開闊的視野;

另一方面,她的蛻變卻並不是依附男性而置換的,而是一次次的選擇與承擔將命運的軌道逐漸書寫——當吳聘生死攸關,胡家悔婚之時,她甘願報恩為其沖喜,於是成為了吳家太太;當吳家家道中落,老少莊家接連逝世,她主動扛起壓力,於是成為了吳家當家。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要衝破氏族的束縛、封建的禮教,是需要比如今女性精明百倍的心智、強悍千倍的勇氣以及難得萬倍的機遇,時至今日也是值得當下女性學習的一部傳奇。

《那年花開》原原本本的講述了一個女性如何在亂世中贏得尊重,成就獨立自我的故事。故事裡有著愛情的纏綿悱惻,也有著商場的詭譎波瀾,但無論是處在愛情中還是商場中,周瑩始終都能保持清醒,留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內心,這一點值得當下的女性主義者關注和反思。

「以女演員為中心的戲,有人拍,就說明有這個市場。我們應該享受這個盛世。」《那年花開月正圓》真正地將精神內核聚焦到了「女性獨立自強」中來,這也讓其成為了近年來國產大女主戲中,難得實現了收視與口碑雙贏的一部「現象級」作品。

演員演技在線,角色設定追求反差性

當《那年花開月正圓》再次走紅時,關於「孫儷會選戲」的呼聲越來越高。不過,在文創資訊看來,與其說「娘娘會選戲」不如說「娘娘會演戲」。事實上,無論是《甄嬛傳》里的「甄嬛」,還是《羋月傳》里的「羋月」,角色的討喜之外更是孫儷演技的在線。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作為一部大女主戲,這部劇最大的看點在於孫儷如何去演繹女首富周瑩的傳奇人生。算起來,距離孫儷上部戲《羋月傳》已經兩年有餘,再度來到電視熒幕前的孫儷已不是稱霸後宮的「娘娘」,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

有人說,演員分兩種,一種是演什麼角色都是自己,觀眾始終無法撕去定性的標籤;另一種則是演什麼都是角色,彷彿角色天生為其定做,顯然,孫儷屬於後者。

《那年花開月正圓》一開始,孫儷所扮演的周瑩不負眾望,一掃「娘娘」的既定框架,成為了江湖遊走遊刃有餘的「孫大爺」。從第一集開始就耍盡花招掙錢,與陳曉會面時拳腳相向,完全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俏皮少女模樣,完全跳脫出了「娘娘」的刻板印象。

該劇後期劇情正開啟高能模式,周瑩的商海勵志與情感跌宕讓人更加熱血沸騰與糾結虐心,各方勢力涌動,私利、陰謀向周瑩及機器織布局股份襲卷而來,周瑩含冤入獄,也引來新一波高潮。在一段趙白石在牢外苦勸周瑩的片段,孫儷再次展現刻畫人物內心的強大塑造力。

可以看到,從一開周瑩溫和有力表達立場的情緒開始,到大不了一死的剛強,直到趙白石以吳家東院及婆婆都需要她的動之以情,周瑩連日的委屈不甘、忿恨屈辱的壓抑情緒傾泄而出,飽含情感的雙眼將不同情緒精準呈現,「這段鏡頭拉得極近,每一滴眼淚都清清楚楚,演技炸」「眼神委屈滿滿又不失倔強」,「孫儷哭戲完全不在意妝容或美醜,只有人物情緒」,「孫儷真的太會勾人情緒了」,孫儷的「素顏殺」演技再次引起網友熱議。

其實,此前劇情中出現過多次流淚的鏡頭,無論是吳聘逝世哭棺時的萬念俱灰,亦或流產時好強的背身默默流淚,或是面對沈星移祖母嘲諷後反唇相譏的回房痛哭,一樣的哭戲卻傳遞出分層的情緒「每一個表情都是周瑩,不是任何人,這才是完全將自己代入角色中」網友紛紛評論孫儷發自內心的傷心和無奈特別具有感染力!

而繼大S、舒淇等「明星」進入追劇入坑模式後,小s也在微博公開表白:「孫儷也太會演了吧!我想跟她做朋友~崇拜啊崇拜。」,足見孫儷狠下苦工的紮實演技。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當然,除了孫儷之外,劇中陳曉、何潤東、任重、胡杏兒等演員的演技也都一直在線。尤其是陳曉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給人驚喜。值得一提的是,憑藉精湛的演技和精彩的人物塑造,陳曉曾多次花式登上熱搜榜。據統計,陳曉一度強勢蟬聯四天藝人新媒體指數第一名,兩天破9,成為上榜唯一破9的演員。

其實,《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走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製片人趙毅所說的,「我們找演員都追求反差性,比如孫儷以前是端莊的娘娘,現在要演蹦躂的江湖少女,陳曉過去是翩翩公子,現在要演一個不羈的富家少爺,俞灝明是陽光男孩,現在要演陰森的角色,何潤東以前是帥氣、強壯,現在是溫潤、柔弱,任重以前是貧嘴,現在是嚴肅。他們的表演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大家才會感到驚艷」。

製作「嚴謹到變態,用心到偏執」

事實上,觀眾不僅被主演們的集體演技在線驚到了,也被該劇服裝造型、場景、道具、民俗風情等諸多方面的精細活兒給感動了。一部全民關注的年代劇,居然讓挑剔的網友們愣是沒找出多大的BUG。用編劇蘇曉苑的話說,那就是:嚴謹到變態,用心到偏執。

《那年花開月正圓》大火背後:沒有大IP,更沒有瑪麗蘇

首先,服裝的設計十分嚴謹,全手工質感十足,讓演員看到服飾幾乎就能找到人物感覺。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服裝造型不僅精緻養眼,也經得起各種推敲。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那年花開》中每件服飾的色彩、紋飾、材質都與角色的身份相對應。比如周瑩從江湖賣藝丫頭到豪門少奶奶,從粗布麻衫到布滿精緻刺繡的圓襟綉袍,尤其是婚後常穿的那件絲綢衣面上刺繡的花蝶栩栩如生,層疊袖口的精美鑲邊、裡層窄袖的珍珠縫綴,做工精緻華美;吳聘、沈星移和沈月生,都是富豪之家的少爺,服飾均是質料精良的絲綢,精美細緻的刺繡,漂亮的包邊、滾邊、盤扣,每一件衣服都很考究。但又因性格氣質愛好大不同,所以服飾上的區別也非常明顯。

吳聘的著裝,以玉色係為主,色調乾淨清新、雅緻含蓄,契合了吳聘溫文爾雅、溫潤如玉的氣質;沈月生的衣服色調以藍色係為主,體現出這位大少爺冷靜細緻、沉穩多思的特點;沈星移前19集的服裝色調則以綠色係為主,表現出這位不務正業的紈絝少爺青澀稚嫩、莽撞膽大而又熱情有活力的性格,所以陳曉進組看到服裝就找到了人物的感覺。而同是少爺,服裝各有特色,佩戴的玉佩、香袋和扳指這些飾物,也是各有講究。沈星移戴的扳指五花八門,有各色質地和顏色,體現他不靠譜少爺的身份;吳聘戴的扳指則翠綠通透、大氣穩重。

其次,道具十分講究,為追求拍攝效果,食物都是現拍現做。

一般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劇,拍吃的東西,基本都是道具食物,要麼只是擺設一下,要麼只有需要真吃的那幾個菜是真的。但是《那年花開》的食物不僅都能吃,而且演員們搶著吃,劇中那些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的場景都是演員真真切切的大快朵頤。

原來,劇組請來了陝西一級廚師,只要涉及到吃的戲份,那都是現做、現拍、現吃。真材實料真手藝——《那年花開》的美食不僅能吃還經得起特寫。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薄薄的羊肉片、碎碎的香菜一個也不少。怪不得網友都說,《那年花開》簡直就是一部「舌尖上的陝西。」

再者,宏大場面採取真人實景拍攝,摳細節到極致。

作為涇陽城第一大戶吳家東院的少東家,吳聘死後出殯的陣仗規模堪稱宏大。迎著紛飛的飄雪,吳家東院眾人為吳聘送葬,輓聯飄揚,萬分悲涼。這場出殯,被網友評價為與《紅樓夢》秦可卿出殯、《大宅門》二奶奶出殯並列的電視劇史上幾大出殯陣仗之一。原來吳聘葬禮的宏大場面採取了真人實景拍攝,因為這種方式拍出的大場面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感。

此外,《那年花開月正圓》摳細節到變態,這樣的幕後也是沒誰了!

因為是年代戲,很多場景都不復存在。吳家大院更是按照原建築的1:1還原。不僅搭建了實景,還用上了CG特效技術,以防止場景上的BUG。為了讓觀眾直觀領略吳家大院的壯觀,電視劇最開始出現的吳家東院的俯瞰鏡頭,是後期團隊花了半年3D建模製作的場景;從場景里房屋的位置、細節的布置,都和劇中真實出現的相同,而且能一一對應。

因為是清裝劇,劇中男演員都是真剃光頭,但辮子不可能是真留,只能戴發套。之前看到的古裝劇,常有演員戴發套,卻能赫然看到膠水和發套的痕迹。為了避免戴頭套的穿幫問題,後期專門修飾演員頭套橡膠的團隊就有一百多人。

更加令人髮指的是,劇中連周瑩換不換衣服,什麼時候換都有講究,而鏡頭不一定帶到的屋頂都得一棵一棵地種上野草,鏡頭一閃而過的魚缸里甚至養了大半年金魚。另外,由於丁黑導演的嚴格要求,音樂部門從劇本審定階段就開始介入音樂定位設計,歷時一年多,累計製作可用音樂條數算上可用分軌將近400條,數小時的影視音樂,無數的點對點特製,遠遠超出絕大多數國內電視劇對音樂部分的行業要求。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的大女主戲唯獨《那年花開月正圓》最火了吧?說到底,好的作品,離不開好劇本、好演員,更離不開「誠意」二字!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黃梅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