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社會——太舞跨學科研討會》會議簡報(二)
2017年7月3-5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瑞意高等研究所在張家口市崇禮區太舞小鎮舉行《人·地·社會—太舞跨學科研討會》。
曾毅教授介紹北大國發院「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調查從1998年開啟至今,已經開展了7次全國性的追蹤調查,累計入戶訪問9.68萬人次,同時訪問了2.67萬位65歲以上已死亡被訪老人的死亡者的直接家庭成員,搜集了老人死亡前健康狀況、醫療和照料成本與生活質量等詳細數據。
目前,CLHLS已成為國際學界公認、世界上健康老齡調查中高齡老人(最需照料)樣本最大、數據信息十分豐富和研究潛力巨大的項目;被訪百歲老人樣本量等於美國的2.7倍,稍多於歐洲各國百歲老人樣本總和。
通過比較1998、2008年CLHLS數據發現,儘管與1998年相比較,我國2008年80-89歲、90-99歲和100+歲三個年齡組高齡老人死亡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殘障比例都顯著下降。但高齡老人軀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功能的殘障比例比,以及自評健康良好和自評生活滿意比例較1998年卻出現了顯著下降。國外學者研究發現,隨著醫療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高齡老人日常生活輔助設施條件改善,導致死亡率下降和日常生活能力殘障比例下降,即「勝利的勝利(success of success)」。同時,健康較差高齡老人存活率提高,即不少按以前條件早已死亡的高齡老人被「救」下來了,導致高齡群體平均軀體和認知功能殘障率增高;給家庭和社會長期照料帶來嚴峻挑戰,即「勝利的失敗(failure of success)」。調查團隊今年3月在《柳葉刀》上發表的論文認為「勝利的失敗」理論解釋過於悲觀,我們建議將它修正為「勝利的成本」理論,並將「勝利的勝利」相應修正為「勝利的效益」;即用經濟學的「成本效益」理論解釋經濟社會發展導致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得」(即壽命延長和生活自理能力殘障率下降)和「失」(即高齡老人認知功能和生理功能平均水平下降)。因此,必須加強社會養老服務和家庭照料支持,但這只是治標,而治本之道是更加有效的個體化主動健康干預,積極改善億萬老人的健康狀況。
世界各國研究均表明,不同個體的健康和壽命差異是由社會、行為、環境、遺傳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很多相關基因在遇到特定環境時,其表達方式得到改變,其作用被啟動或被加強或被削弱,進而影響健康。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環境-遺傳交互作用研究。
關於遺傳-環境交互作用對老齡健康影響的問題,近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1)通過GWAS,在中國高齡老人中發現了11個和長壽相關的位點,其中新發現2個位點達到GWAS顯著性水平(P
家庭戶小型化和結構的變化與人口老化密切相關。根據預測,1990-2050年期間,家庭戶總數增長百分比遠遠高於人口總數增長百分比,尤其是2030年以後雖然人口逐年減少,但家庭戶數仍然顯著增長。在能源、住房等許多消費對環境的影響研究中,家庭戶相比個人而言是更合適的分析單位(Bradbury et al., 2014),因為能源(水、電、做飯取暖燃料)、住房、家用車、理財、老年照料和其他社會服務,通常以家庭戶為單位進行購買和消費,而非個人。例如,家庭小型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過去按人口數變化預測忽略了家庭小型化導致家庭戶數及能源消費大增,將產生家用能源消費在2030年以後隨人口減少而減少的誤導。基於河北省數據,曾教授發現1-2人戶的取暖降溫、照明做飯能源消費量可能與3-5人戶差不了很多,家庭戶小型化使得家用能源利用率大幅降低,導致2050年人均能源消費比2010年大幅上升24.1%-57.9%。又如,家庭小型化對人口老化的影響,研究發現:1)家庭結構與代際居住安排對老年健康和女性就業會產生重要影響,如,與空巢老人相比,與子女同住(或近鄰)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自評健康、生活滿意都有顯著的改善。相對於與父母分開居住(不近鄰)的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或近鄰)的成年女性不僅就業可能性和工作時長都有增加,而且自評健康良好的概率也更高。2)養育女兒在老年所得回報優於兒子在農村比城鎮更明顯,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明顯,高齡老人比低齡老人更明顯。此外,我們還對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變動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殘障老人增速明顯高於老年人口總體增長水平、高齡殘障老人增速大大快於中低齡殘障老人、獨居殘障老人年增長率明顯高於與子女一起住的殘障老人、照料殘障老人現金成本總額佔GDP百分比增長速度大大快於殘障老人總數的增長、如果老人健康(以生活自理能力測量)每年比上一年相對改善1%,那麼我國2030和2050年家庭照料(不包括醫療費用)總成本與老人健康保持不變情況相比,將分別節省3,667億元和22,194億元。
曾教授提出五個方面政策建議:1)儘快將家庭戶能源消費等微觀數據在刪除個人信息後向社會發布,供大家深入開發研究。2)建議借鑒新加坡對三代同堂或近鄰居住家庭給予經濟補助的成功經驗,在大力發展社會養老同時,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家庭養老優良傳統,儘快出台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成年子女與老人同住或近鄰居住模式,既顯著降低人均能源消耗,促成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和兒孫晚輩受益的「雙贏」。3)建議出台優惠政策積極鼓勵西北部成功遷移到東南部的中青年返回西北部故鄉,或農村留守老人孩子來城鎮團聚,使已分為兩個小單元的家庭合併為一個三代同堂或近鄰居住家庭。既減少人均能源消費,實現老人與兒孫「雙贏」,又推動西北部經濟發展,減少能源消費的區域分布不均衡。4)科學宣傳養育女兒在老年所得回報優於兒子(尤其在農村);鼓勵即使兒女雙全的老人也可以自願選擇與女兒女婿一起或近鄰居住,逐步改變「外嫁女兒」和歧視「倒插門女婿」的傳統陋習,消除重男輕女,扭轉出生性別比升高危險趨勢。5)建議儘快將老齡工作系統併入衛計委系統,組建「國家健康與家庭福祉委員會」,在生育率很低和人口老化壓力加劇的新常態下,努力實現億萬家庭的和諧發展和福祉改善。
張車偉教授認為應對中國的老齡化,必須建好兩個體系:養老保障體系(老年人收入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養老產業的發展)。目前,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制度框架基本完成,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看,這一體系的建設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對於如何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尚沒有明晰的思路。
聶超主任介紹了華大基因的發展歷程並發表了關於人類長壽問題的研究成果。
對於人類到底能活多少歲,目前在生命科學界關於壽限著名的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著名的生命科學家巴風提出的壽命法則:他認為哺乳動物的壽命應當是其生長期的5~7倍。第二種說法,是美國細胞學家海爾弗利克提出的生物自然壽命法則。研究發現,各種動物培養的細胞分裂次數是有規律的,分裂到一定的次數就要死亡。提出細胞分裂傳代次數與細胞分裂周期的乘積即為生物的自然壽命。第三種推測壽命的方法,是按照哺乳類動物的性成熟期來推算的。哺乳類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在1950年以前,提高壽命的辦法主要通過降低嬰兒死亡率。當時,約有一半兒童會在10歲生日之前夭折。如果一個小孩能挺過青春期發作的天花、麻疹、風疹和其它兒童疾病,他們很有可能活到35歲。科學家意識到所有主要的兒童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外來壞基因),因此他們把焦點對準在微生物這個單一目標而不是具體某個疾病。從那時起,60歲以上的老人死亡率被大大降低,到現在8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也比以前進步了許多。
研究表明,熱量攝入減少30%-40%,壽命延長40%;再比如白藜蘆醇(resveratrol)是紅酒和葡萄中一種備受關注的天然成分,在新研究中證實白藜蘆醇可強有力地激活人類細胞中一種進化上古老的應激反應(Nature,2014.12);GDF11蛋白可逆轉小鼠衰老跡象,改善心臟、大腦、骨骼肌功能,有可能應用於阿爾茲海默藥物的開發(Science,2014.5);Elysium Health公司與MIT生物學教授Leonard Guarente共同開發抗衰老藥物Basis、腺嘌呤煙醯胺(NAD)等。過度干預也是有害的,應該通過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精準干預。
TAG:北大國發院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