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僅僅是懷舊——再讀《峰華畢敘》

不僅僅是懷舊——再讀《峰華畢敘》

嚴鋒老師曾說起來過這樣一件往事。二十多年前,他一位路子很野的同學,拉了他一道去上海電視台譯制部探班,正巧趕上錄音間歇。兩人怯生生說明來意,就見在場的一位看來像主事人的老太太,看了看守表,冷冰冰地說:"五分鐘。"兩頭青年才俊受了這兜頭一盆涼水,登時意興闌珊,匆匆說了幾句話,就此惶惶而退了。

過了有二十多年,我有幸認識了那位兇巴巴的老太太,當時,她已經八十歲了。

蘇秀老師,著名的配音演員、譯制導演。她是中國第一代配音演員,也是中國配音事業從無到有,又盛極而衰的全程見證者。毫不誇張的說,這位老太太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老太太,因為她的豁達、開朗,還有相當與時俱進的思想——到了八十歲頭上,還能打字、發郵件、上網衝浪的,能有幾人?

蘇秀

即便如此,長期以來,我很難把這個平素接觸頗多,喜歡聊天,滿腹配音往事的老人跟嚴鋒老師軼事里不怒自威的譯制導演掛上鉤,直到我參與到一本叫作《峰華畢敘》的小書的編撰工作中去。

2007年,是上海電影譯制廠建廠五十周年(當時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的日子。早在上一年,蘇秀老師就曾經設想過要製作一冊紀念文集,來紀念她的四位前同事——陳敘一、邱岳峰、畢克、尚華。這是一種取材獨特的紀念方式,作為主線的四個人各具特點:陳敘一是上譯廠的奠基人,邱岳峰是最偉大的配音演員(沒有之一),畢克高貴而華麗的音色並世無二,尚華是最出色的反派角色演員。通過眾多作者對這四個特定人物的回憶與感發,我們是可以隱約窺見中國配音事業的前行之路與輝煌歷程的。藉由一篇篇平實、真切,卻又滿含情意的紀念文字,那些當年隱身在銀幕背後,殫精竭慮,用極富魅力的聲音為中國人打開世界窗口的人們,不再是影片末尾銀幕上匆匆跳過的字幕,不再是電台電影錄音剪輯播放完畢後播音員嘴裡含糊報出的聲音,不再是石頭墓碑上冰冷的名字,你會發現,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跟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一樣的憂鬱與煩惱,他們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似乎觸手可及。只不過,他們以為數甚夥的傑作而可以不朽,還有,他們都已逝去,我們即便仰慕,也不可能再一覽真顏。

在小小地總結我的讀後感之前,我很願意說說我的"做後感"。正如前文所述,我是一向不能將當初那個指揮若定的譯制導演與我接觸到的和藹老太太聯繫起來的,這個多少有點小遺憾,所以當很有幸地被蘇秀老師拉了壯丁,要幫忙一起做書時,不禁心中竊喜,不過,很快我發現,這個喜不是那麼好喜的。

一經確定目標,蘇秀老師就以極大的努力來投入到製作過程中來。她會召集相關人員開會,分派任務。她會四處找人約稿,有些稿子,原來都是想不到的,但是一旦聽說這個人肚子里"有料",就拚命挖來。她是總調度,總策劃,催稿、校對、刪改,一樣不落統統來過,起早睡晚地干開去。她會一次次打電話給你,詢問進度,害你提心弔膽,好像該了夏洛克的一磅肉,又欠了葛朗台老爹200法郎,要不趕緊還上,就難免要惶惶不可終日。我猜,當初那些經典的譯製作品,大約也是這麼操作出來的吧,當初那些可憐的配音演員,也一定受著這樣的"煎熬"。陳敘一當初總結的"上天入地,拐彎抹角"的精神,當初曾由他親自培養出來的弟子們發揚光大,今天,大約已經難覓蹤跡了,如果不是親歷這部書的製作過程,我大概是無緣體會的了。有時我想,這本《峰華畢敘》,實在是一部以老上譯的精神製作出來的紀念老上譯的作品集——請原諒,我特地加了這個老字,我不是故意貶低現在,只是懷念某些已經或即將逝去的偉大的東西,那輝煌而動人的一團,我們絕不可能失而復得。

這是一部真切的書,之所以說真切,是因為在本書各色各樣的文字里,你是看不到冰冷冷的表面功夫,官樣文章的,無論是親友的回憶、弟子的追思、同事的懷念,一言以蔽之,都掙不脫一個真字。蘇秀老師在文章的選擇上,可謂是寬入嚴出,剔選極峻,無論你是怎樣的大牌,稿件來了一視同仁,不好的,退回再寫,再不好,再退。於是我們會看到,那些聲譽極隆的大人物們像小學生似地改文章,一遍,兩遍,三遍——其實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無論本書的那些作者們有多麼有名,他們寫這些紀念文字的初衷,卻只是因為一份對配音難以割捨的感情,這也是那些錦心繡口的文字最可寶貴的地方,他們是真喜歡配音,才會寫下這些文章——不管他們是籍籍無名的網友,還是叫崔永元、叫程乃珊、叫童自榮。

看見一個孩子一點點長大,是一件很讓人安慰的事,但也很遺憾,太熟識了,會沒有驚喜感的。早在本書印刷之前,我已經把所有文字看過好幾次了,包括一些後來沒有採用和因為種種原因刪減的文字。然而,當一本沉甸甸的書真的放在我面前時,我還是花了幾個晚上,把全文從頭至尾又讀了一遍,雖然那些文字,那些圖片,我已經這樣熟悉。

我發現,很多小小的細節,能看出很多東西,何況,寂靜的深夜,聯想是那麼恰如其分的一種行為模式。

在潘我源的文章中有這樣的記敘:"還有一次,蘇秀導演的一部戲,在整個譯制組的會議上,蘇秀和陳敘一頂起牛來了。我記得好像是對戲和某個角色理解的分歧。兩人爭得不可開交。陳敘一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蘇秀要堅持自己的看法。那天是一屋子的人,氣氛是更僵。大家僵坐在那兒。過了一陣,我又出來發話了。我說:"我們是不是先休息一會兒,等會兒再接著討論。"組長答應:"好吧。"大家如釋重負,站起來作鳥獸散了。到院子里,蘇秀對我講:"小潘,謝謝你,你給解圍了。要不然我和老頭兒都下不了台。"再接著開會的時候,一切如常了。"(《陳敘一也要聽我的》)我不禁聯想起蘇秀老師自己筆下的陳敘一,那還是幾年前的舊文,"文革前,我擔任譯制導演的捷克片《鎖鏈》,是一部心理片。戲配好後在鑒定時,他認為女主角的一句台詞 雨停了 說得沒有內容,批評我對戲沒理解透,台詞沒能傳達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又詳細分析了女主角的處境和感受,談了整整一個半天。大家都在傳:蘇秀搞的一部片子,光 雨停了 三個字,陳廠長就談了大半天。……我當時覺得特別沒面子,心中一直悶悶不樂。老陳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次在籃球場上,他裝作無意中跟我閑聊的樣子,談起了當年跟佐臨學戲時的事。他說: 我擺好了沙盤給佐臨看,他不滿意也不會跟我說,只是讓我重新去擺,要你自己去揣摩什麼地方不對。 我完全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也完全體會到了他對我們這批年輕導演的期望。從此便不再計較他態度的好壞,或者他批評我們的場合恰當與否。"

陳敘一

一前一後,陳敘一是怎樣的人,上譯廠是怎麼樣一步步走向成功、輝煌,難道不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么?那麼多的人,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對老廠長念念不忘,無比崇敬與追念,原因難道還需要解釋么?

那真是太單純的年代,跟廠長頂牛,居然還可以繼續導戲、配戲,真是趕上好時候了,否則,未必沒有被罰去當門房之虞。

單純年代的人就是傻,堂堂廠長居然連上廁所都不肯用公家的紙,不像後來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廠長,可以把自家衛生紙的發票也拿去廠里報銷,畢竟是思想解放不夠,即所謂有時代的局限性。不過等到不局限了,上譯廠也就江河日下,雖然還可以腆著臉說質量比過去的還要好,電影院的觀眾卻早已罵著街起了堂,這真是沒有辦法可想,所謂形勢比人強是也。

邱岳峰

邱岳峰是一個可以說上一輩子的話題,然而說得太多了,"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於是無可再寫,於是審美疲勞。然而《峰華畢敘》里有驚喜,因為有邱必昌的文字在,那是一個敏感而孝順的兒子對自己父親的回憶,那也是本書中難得一見的大塊好文字。其實,這文字還敵不過作者本人的描述。我至今還記得,某個清冷而冬日下午,在蘇秀老師那個可以被陽光照到的陽台上,花白頭髮的邱必昌把自己父親的照片、遺物一點點攤開的場面,那真是偉大的兒子,可以把自己父親的東西收藏得這樣完好,齊備。而由他親口敘述的關於父親的夢,讓人有種恍若隔世的夢蝶感,那實在是一個太"邱岳峰"的夢。

畢克,一個那麼高傲、華麗聲音的擁有者,透過那一組紀念文字,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藝術家黑色的晚年生涯,那種凄冷、陰暗、近於絕望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卒讀。你不會想到銀幕上那個硬朗而剛毅的聲音,要以怎樣的勇氣與忍耐,一點點耗盡自己最後的時光。

尚華是四個人中我唯一見過的,那些珍貴的記憶,怕是一輩子也忘不掉了。文字可以讓我回想起很多,然而相對的,這部分的文字,反倒是最弱的,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讀下去,很無力,只有石頭的文字是例外,平平實實的敘述,卻很動情。表一下功勞,這個信的線索,是我找來的。

畢克

尚華

金霖的文字,像她本人一樣靈動而精彩,是整個書後部的最大驚喜。我也曾有幸去過萬航渡路的老廠址,還是陪著蘇老師去的,可惜只見得物是人非,只好聽老人們說些貞元舊事了,絕比不上金霖似的親歷親為,有感而作。

程乃珊的文字,看下去你能感覺到她對老翻譯片的喜愛,但是你的感覺還不完全,如果你聽過她在藝術人文頻道節目錄製現場的敘述,你會知道,她對配音的痴迷熱愛,那些文字傳達出來的,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蘇秀老師說,我想做一本書來紀念這幾個老頭,因為他們實在是太苦了。是啊,夜深人靜讀這樣的書,你的感覺真的不會太好。陳敘一花了一輩子心血精心打造了這台完美的譯制機器,結果被人家一刀切送回家去養老,那種鬱悶與無著感,你我怎麼會感同身受呢?還有邱岳峰絕望的自戕,畢克孤寂的結局,尚華清貧的晚年,這些用聲音構架起藝術聖殿,帶給我們無數喜悅與感動的人們,他們自己的生活,竟然如此的凄清、無助,我們能用他們藝術的不朽來聊作安慰么?何況,安慰的又是誰呢?是他們,還是我們這些心有不忍的讀者?

這書很輕,你可以在兩三夜時間裡讀完,但它所承載的故事,太沉重了。然而,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希冀,希冀這書,不僅僅是紀念,那些偉大的聲音傳奇,竟真的還可以,再續輝煌,如果不,那麼,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請讓我存一點點希望,希望可以抓住回聲的尾巴。

上譯廠演員1980年代初合影

後排左起:楊曉、楊成純、曹雷、胡慶漢、嚴崇德、翁振新、畢克、楊文元

中排左起:程曉樺、周瀚、蘇秀、王建新、丁建華、尚華、施融、陸英華、富潤生

前排左起:孫渝烽、劉廣寧、伍經緯、趙慎之、於鼎、喬榛、童自榮

2008年5月

《峰華畢敘》,文匯出版社2008年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配音網 的精彩文章:

譯壇雙「妹」——李梓和程曉樺的故事
唐燁口述:百味「人聲」——說說配音那些事兒
不滿足於做「匠」——聽蘇秀老師談藝
蘇秀:不倦的紅舞鞋——英國彩色故事片《紅菱艷》評介

TAG:中國配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