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就要犧牲了,但決不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我就要犧牲了,但決不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當我們列舉反映二戰蘇德戰場經典電影時,諸如《莫斯科保衛戰》《解放》等蘇聯時期拍攝的一系列大手筆戰爭片會立即喚醒人們的記憶,同時躍入腦海的還有好萊塢大片《兵臨城下》。但如果想找到一部1991 年後俄羅斯拍攝的經典二戰影片,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是好題材都被蘇聯拍完了,也許是解體之初俄羅斯歷史虛無主義對影視創作造成了影響。不過,好片子還是有的。除了《我們來自未來》和《白色虎式》這種帶有玄幻特色的二戰片外,2010 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合拍的《布列斯特要塞》的確是一部良心之作。雖然國內引進該片時將影片名譯成了山寨氣息濃厚的《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但並沒有影響人們對該片的好評。

作為蘇聯衛國戰爭中最早發生的一次戰役,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規模並不大,也沒有對整個戰局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布列斯特要塞並沒有體現出一座鋼鐵要塞在戰爭中應起到的堅固堡壘作用,也沒有如一些影評文章中所說「牽制了大量的德軍部隊」。那麼這麼一場可以說是失敗了的要塞保衛戰,何以贏得了如此多的紀念和褒獎?筆者認為,是因為這場保衛戰進行得空前頑強、悲壯和激烈。

部分觀影者在看過這部片子後發出了一種評論:片子看上去雖然很真實,但沒有任何故事情節,沒有任何跌宕起伏,蘇軍被蹂躪屠殺,死人的速度幾乎勻速,沒有節奏和高潮……與其說這部電影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說是一部紀實片。這可能是因為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本來就是倉促之下的各自為戰,整場保衛戰由一個個小規模的戰鬥組成,所以就顯得零散。但更可能跟電影原作、蘇聯作家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斯米爾諾夫(СергейСергеевичСмирнов)的同名紀實文學的記敘手法有關。戰後,斯米爾諾夫花費十餘年時間尋訪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親歷者,並將要塞保衛者們的事迹寫進書中,使得原著也是一個一個小章節,從不同人的視角來重現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此後,他更不遺餘力地宣傳這些要塞保衛者們的事迹,為他們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呼喊,最終才讓這些真實的事迹廣為人知。

當人們提到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的時候,都會感嘆於蘇聯紅軍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勇於犧牲和堅決抵抗的毅力和決心。但是,首先要說明的是,布列斯特這個地方成為蘇聯領土的時間並不長。即使是在今天,布列斯特也不屬於俄羅斯,而是屬於白俄羅斯的一個邊境小城。因此,有人一直評價俄羅斯「保衛侵略果實從來不手軟」。誠然,從俄羅斯歷史來看,對領土的貪婪貫穿了這個民族的擴張發展史。但是如果單單從布列斯特來說,其實這片土地還談不上什麼「侵略果實」,因為近一千年來,這片土地的統治者一直在變。

蘇聯要塞守軍

按照布列斯特要塞的設計,中央堡壘的環狀兵營樓可以容納一萬兩千人居住,也就是一個標準步兵師的規模。加上周圍的捷列斯波爾、科布林和沃倫三個堡壘的營房,整個布列斯特要塞容納兩萬到三萬人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實際上駐紮在要塞內的軍隊卻少得可憐,要塞內留下的只是數量極為有限的留守部隊。除了兩個步兵師的留守部隊外,要塞內還駐紮有獨立工兵第三十三團和隸屬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邊防軍和內衛部隊。

1941 年6 月22 日凌晨,當德軍發起突然襲擊時,睡夢中的蘇軍陷入了混亂,隨後分散於營區各地的蘇軍指戰員自己聚集起來,組成一個個戰鬥單元抵抗德軍進攻。然而沒有統一指揮的蘇軍,最終的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德軍分割包圍,進而消滅。

要塞守軍唯一的希望是來自要塞之外的援軍,然而在德軍的閃擊之下,整個邊境線上都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隨著德軍深入蘇聯境內,孤懸於邊境線上的要塞陷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對於整個戰局來說,布列斯特要塞的戰鬥已經沒有任何戰略上的意義了,只能彰顯出蘇軍最後的英雄氣概。被分割包圍的蘇軍最終被壓縮為中央堡壘和科布林堡壘兩塊,指揮員分別是步兵第八十四團政治副團長福明團級政委和步兵第四十四團團長加夫里洛夫少校,最後在德軍的包圍和炮擊之下,全部失敗。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蘇軍各部隊駐紮位置和德軍進攻方向示意圖

震天動地的德國攻城炮兵

作為進攻的一方,面對進攻道路上的硬骨頭,德軍是有備而來的。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總參謀部將侵蘇德軍分為北、中、南三個集群。為了順利攻克要塞,第十二軍軍長施羅特將全軍的十二個炮兵營全部用來支援布列斯特要塞作戰。第十二軍下轄步兵第三十一、第三十四和第四十五師,炮兵作戰力量除了各師編製內的一個三營制炮兵團,還有分別配屬給這三個師的炮兵第六十七團一營、炮兵第七十團一營和炮兵第九十九團一營,使得每個師擁有四個炮兵營。其中,兩個營為105 毫米榴彈炮,每營十八門炮;兩個營為150 毫米榴彈炮,每營十二門炮。一共有一百二十門火炮組成的強大火力在對要塞進行遠程炮擊。此外空軍的容克斯-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也配合該師進行火力準備。

雖然如此,但是德軍想要啃掉這塊硬骨頭,也不是那麼容易。經過四天的激戰,德軍步兵第四十五師在投入了第二梯隊和部分預備隊之後,依然沒有攻克要塞。所以,德國人想了想,就搬來了重型炮兵第八三三營的一個連。這個營裝備了600 毫米口徑的卡爾臼炮。600 毫米的卡爾臼炮發射的炮彈重達2 噸,每小時可以發射六至十二枚炮彈,每個連的兩門炮交替開火,可形成較為持久的火力。如此威力巨大的火炮投入使用後效果立竿見影,經過兩天的炮擊,大部分建築物被摧毀,蘇軍最後的堅守者要麼轉入更為隱蔽的地下,要麼在地面建築里被德軍火力消滅。除了使用卡爾臼炮外,德軍的容克斯-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向要塞投下500 公斤的航空炸彈,新調來的工兵第八十二營負責用爆破的方式對要塞進行破壞。在這樣的攻勢下,有規模的抵抗被壓制了,德軍步兵開始按部就班地對蘇軍的各個據點進行清剿,要塞很快陷落。

博物館內保存的卡爾臼炮炮彈,背後的照片上顯示了該炮巨大的炮彈是通過專用的吊具進行吊裝裝填的

隨著布列斯特要塞的事迹逐漸為人們所知,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布列斯特要塞也成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象徵著蘇軍拚死保衛祖國、堅決戰鬥的崇高精神,也成了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勝利圖騰。

作為一部反映這場悲壯保衛戰的電影,本片可以說下足了功夫。它基於真實歷史而又不拘泥於歷史,進行合理的藝術創作而不是瞎編亂造神劇;展現悲壯戰爭場面不是一味用死人來堆積,而是將一個個真實的戰鬥還原出來,用細膩的特效、服裝和道具來再現那場戰爭——同樣是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國的抗戰劇創作者在選題和創作上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太多。而在道具、服裝和細節方面,雖然本片依然存在著一些瑕疵和穿越,但是比起手持56 式衝鋒槍瞬間卡拉什尼科夫附體的新四軍、煞有介事研究射擊時手腕抖動讓子彈拐彎的「槍斗術」的國軍上校和手撕鬼子的江湖俠士來說,實在不是一個數量級。但願有一天,中國觀眾也能看見製作如此精良的抗戰影視劇。

葉菲姆·莫伊謝耶維奇·福明(ЕфимМоисеевич Фомин,1909—1941)。左起依次為福明本人、影片《布列斯特要塞》中的福明和蘇聯1985 年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的福明。可見福明的領章上其實不應該有步兵符號

彼得·謝爾蓋耶維奇·克雷巴(ПётрСергеевич Клыпа,1926—1983),即影片中亞歷山大·阿基莫夫的原型,步兵第三三三團軍樂排列兵。他隨波塔波夫上尉突圍後被俘,隨即越獄,但很快又被德軍抓獲,戰後獲釋。1949 年,彼得因好友犯罪未及時揭發而被定為同案犯,判處有期徒刑二十五年,發配西伯利亞的馬加丹服刑。1956 年,正在為撰寫《布列斯特要塞》走訪當事人的斯米爾諾夫得知了彼得的消息,於是上書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要求重審彼得的案子。於是,彼得被迅速改判無罪,釋放後成為英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斯米爾諾夫的紀實文學序言里有這麼一句話:「我們黨及其二十次代表大會結束了斯大林個人崇拜時期法制遭到破壞的現象和種種錯誤。」彼得僅僅因為可能的包庇罪被判了二十五年,而斯米爾諾夫用要塞守衛者的身份就為彼得翻了案,這也許是另一個極端的踐踏法制。不過也可以看出,蘇聯和俄羅斯對戰爭英雄的重視,也值得外人深思

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沙布洛夫斯基大尉(ВладимирВасильевич Шабловский,1908—1941),步兵第一二五團的營長。戰爭爆發當天,該團主力均駐紮在要塞外,沙布洛夫斯基回要塞過周末,結果趕上戰爭。堅守兩日後,他與妻子加琳娜·科爾涅伊維娜·沙布洛夫斯卡婭(Галина Корнеевна Шабловская)等家人一同被俘。在押送的路上,沙布洛夫斯基與其他戰俘投河自盡。妻子加琳娜後來被釋放,隨後參加了游擊隊的外圍組織,以普通居民的身份為游擊隊工作,1943 年被德軍逮捕並執行絞刑。有中國影評者說片中最後雙雙自殺的蘇軍軍官夫婦就是沙布洛夫斯基大尉夫婦,其實不然。這位軍官袖口有政工標誌,說明他的軍銜不是大尉,而是高級政治指導員。在影片《布列斯特要塞》官網提供的演職員表中,這位高級政治指導員叫波切爾尼科夫。他們夫妻雙雙犧牲的劇情可能參考了沙布洛夫斯基大尉的事迹

伊萬·尼古拉耶維奇·祖巴喬夫大尉(ИванНиколаевич Зубачёв,1898—1944),步兵第四十四團後勤副團長,參加過蘇俄國內戰爭、蘇波戰爭和蘇芬戰爭。1940 年,時任該團三營營長的他面對沒有暴露軍銜符號的第四集團軍軍長、後來的著名戰將崔可夫,鐵面無私,上演了崔可夫版「列寧與衛兵」的故事,得到了高度評價。1944 年,祖巴喬夫在戰俘營病死。影片中,他身為步兵第四十四團的副團長一開始居然待在步兵第八十四團的營區里喝酒下棋,應該是為了故事開展得更緊湊

阿納托利·亞歷山德羅維奇·維諾格拉多夫中尉(АнатолийА лексан д рови ч Виног радов, 1912—1975),步兵第四五五團化學兵主任。被俘後,曾經三次組織越獄。最終維諾格拉多夫中尉逃出了集中營

安德烈·米特羅凡諾維奇·科熱瓦托夫上尉(Андрей М и т р о ф а н о в и ч К и ж е в а т ов, 1907—1941),邊防第九哨所所長。他戰死後,他的一家老小被德軍俘虜,1942 年全家被德軍殺害。1965 年,蘇聯最高蘇維埃追授他「蘇聯英雄」稱號

彼得·米哈伊洛維奇·加夫里洛夫少校(ПётрМихайлович Гаврилов,1900—1979),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最著名的指揮員,也是已知的最後一個被俘的要塞保衛者。加夫里洛夫少校在戰俘營中迎來了勝利。作為戰俘,他通過了審查,沒有受到太多的不公待遇就恢復了工作,前往西伯利亞管理日軍戰俘營。1957 年,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本文摘編自《透過鏡頭看歷史0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佩劍,第三帝國軍人榮譽和權威的象徵
兩分鐘看懂差點成為全球霸主的明朝
受中國漢唐刀具的影響發展而來日本刀
可能那是一個裙底飛揚的戰場,蘇格蘭部隊傳統服裝
兩分鐘看懂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業者們的王國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