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軍主力準備穿越此秘境通道,先鋒部隊又會遭遇什麼,前途未卜!

紅軍主力準備穿越此秘境通道,先鋒部隊又會遭遇什麼,前途未卜!

史海拾記

【筆記君註:1927年,這是一個我們應該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發生了一起中共黨史軍史上重要的事件——秋收起義,到今天整整九十年了。秋收起義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毛主席率領的第一支工農軍隊隨之正式創建,同時我們黨的第一面旗幟也正式誕生,是保存信仰火種、播撒信仰火種的一次重要行動。同時,秋收起義井岡山鬥爭、瑞金中央蘇區、長征等革命實踐是我們黨在危險境地中保存革命實力、以星星之火醞釀燎原的重要轉折。今天起,我們將一起聆聽歷史的腳步,回顧那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

上一篇說到紅軍攻打會理遇到敵軍頑抗,由於敵軍做了充分準備,且城防工事堅固,紅軍的輕武器無法擊穿,一時半會攻佔不了,中革軍委召開會議決定留一部分繼續攻城,實際上是防止城內之敵出城,其他部隊休整,繞開會理前往彝區過境,再去大渡河。

中共冕寧地下黨組織得知紅軍到達的消息後,派人到達瀘沽向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聶榮臻彙報了冕寧黨組織的情況,以及從瀘沽到大渡河的道路、敵情、民情、給養等詳細情況。紅軍由此了解到國民黨軍的準確部署,定下了北進決心的路線。

從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從瀘沽越小相嶺,經越巂(今越西)到大樹堡,由此渡大渡河到對岸的富林。這是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也是國民黨軍的重點防禦方向,沿途各要地皆有重兵扼守。另一條路則是山路,從瀘沽過冕寧,經大橋鎮、拖烏,穿過冕寧西北的彝族聚居區,至大渡河邊的安順場。此路崎嶇難行,且要穿越彝民區,當時彝漢矛盾很重,彝民敵視漢人,也是個千古秘境,國民黨軍估計紅軍不會走此路,因而防堵力量比較薄弱。

當時在大渡河地區,川軍第24軍第4旅守瀘定至安順場一線,第5旅守安順場至富林一線,川軍第21軍王澤浚旅增援富林,即日可達;在通往雅安的大道沿線,則駐有劉湘的重兵。楊森的大渡河守備指揮部設於富林。

劉伯承仔細分析了冕寧地下黨提供的情況和通過電台截獲的國民黨軍部署,判斷:國民黨軍顯然是認定紅軍將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因此紅軍如果從大樹堡渡江,會正好遭遇國民黨軍主力,不易成功。紅軍應該立即改變原定行軍路線,以少部兵力經越巂向大樹堡前進,擺出由此渡河欲襲成都的架勢,迷惑、牽制敵人,而紅軍主力則轉道經冕寧到安順場的小路,穿越彝民區,出敵不意,直插大渡河。

毛澤東等中央和中革軍委領導人完全同意劉伯承的建議,立即決定:紅軍主力部隊通過彝族區,直撲安順場,在國民黨軍防線的薄弱環節突破。

20日,中革軍委致電各軍團和軍委縱隊,指出:「渡過大渡河,進入到川西北地區,成為目前戰略上的實際要求,但由於我軍渡過金沙江的勝利及經會理北上,敵人已預知和預防我軍北渡大渡河進入川西。現時敵人的布置,在利用大渡河的天險,大、小桐(相)嶺及梁(涼)山等的阻隔,夷(彝)民與紅軍的隔閡,企圖以劉(湘)、蔣(介石)兩部突擊我軍於大渡河南岸,另以劉文輝、楊森、郭勛祺所部在北岸層層遏阻,破我渡河計劃。」依此情況,「我野戰軍目前應以迅速北進,爭取渡江先機,首先進到清溪、瀘定橋、洪雅地區,與川軍作戰、機動,爭取赤化(四川),為戰略上基本方針」。同時,要求各軍團「以極迅速、堅決、勇猛、果斷的行動,消滅阻我前進的川敵各個部隊,敵如固守工事據點,則繞過之。對追我之蔣敵中央軍,應儘力遲阻之;如逼我過緊,使我不便過河或迂迴,則應堅決回擊,以消滅其一部」。

21日,中央紅軍從冕寧縣瀘沽地區分兵兩路北進。主力為左路,經冕寧縣的大橋、拖烏等地,通過彝族聚居區,向石棉縣安順場前進,搶渡大渡河;紅1軍團第2師第5團為右路,由軍團參謀長左權、該師政治委員劉亞樓率領,沿西昌至雅安大道前進,經越巂(今越西)縣向大樹堡(今屬石棉縣)前進,以迷惑和牽制大樹堡對面富林之敵。此外,以紅3軍團一部阻擊從西昌尾追之敵。

22日,右路紅2師第5團從瀘沽出發,翻越小相嶺,攻佔越巂,殲敵一個營,釋放了被國民黨關押在縣衙里的彝族群眾數百人,並前出到大樹堡渡口,打出「攻打富林,進軍雅安,解放成都」的標語,還動員當地彝族群眾幫助紮成數十隻大木筏,擺出了由此渡江的架勢。對岸國民黨軍十分緊張,日夜加強江防。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自由打賞或轉發!謝謝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會理之戰久攻不下,毛主席改變策略,命此帥前往千古秘境尋路突圍!
後衛紅5軍團成為巧渡金沙江的鋼鐵屏障,堅決阻擊敵精銳部隊數日夜
前有天險,後有敵軍重兵圍堵,毛主席如何決策脫離險境,一劍定乾坤
此天險水急浪高,毛主席看準一處渡口,由此帥率最精銳部隊予以突破
此渡口若不能佔領,紅軍會全軍覆沒於長江邊,毛主席親令一帥辦此事

TAG:陳春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