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之戰久攻不下,毛主席改變策略,命此帥前往千古秘境尋路突圍!
史海拾記
【筆記君註:1927年,這是一個我們應該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發生了一起中共黨史軍史上重要的事件——秋收起義,到今天整整九十年了。秋收起義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毛主席率領的第一支工農軍隊隨之正式創建,同時我們黨的第一面旗幟也正式誕生,是保存信仰火種、播撒信仰火種的一次重要行動。同時,秋收起義井岡山鬥爭、瑞金中央蘇區、長征等革命實踐是我們黨在危險境地中保存革命實力、以星星之火醞釀燎原的重要轉折。今天起,我們將一起聆聽歷史的腳步,回顧那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
上一篇說到紅軍巧渡金沙江,將數十萬追擊軍甩在身後,跳出包圍圈,贏得了暫時的自由空間,但這種自由是短暫的,因為蔣介石不允許紅軍繼續做大做強,他下死命令要求務必繼續布置圍堵的包圍圈,將紅軍置於險境之中。
此時紅軍已經到達四川會裡附近整軍休息。
會理位於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北岸,為川滇交通要邑,由國民黨川康邊防軍第1旅劉元瑭部防守,其部署是:會理以東至寧南一個團,會理以西的姜驛、黎溪一帶一個團,旅部率另一個團(欠一個營)駐會理。會理守敵加上民團共有三千餘人,擁有機槍六挺、迫擊炮三門,環城工事堅固,有已建成和正在建的大小碉堡二十餘個。
紅軍渡過金沙江後,野戰司令部於5月9日致電各軍團首長,對行動作出部署:令紅3軍團(欠一個營)及幹部團圍攻會理,消滅守城的國民黨軍第1旅。若至10日強攻不下,應加緊進行坑道作業,於12日炸城,對城外的國民黨軍一個團則應堅決消滅之;紅9軍團向蒙姑、巧家之線開進,破壞沿江船隻,遏阻東岸追敵;紅1、紅5軍團負責消滅國民黨軍增援部隊於會理以北地區。
蔣介石與龍雲合影
紅3軍團與幹部團到達會理城下後,立即展開攻城作戰。劉元瑭急調駐會理以西姜驛、黎溪的部隊向會理增援。紅3軍團以一部包圍會理城,主力對進入城西高地的國民黨軍援軍展開攻擊。國民黨軍援軍大部被擊潰,一部竄入城中,會理城內守敵因此增加到兩個多團,劉元瑭也從西昌派出一個旅南下增援會理。
根據以上情況,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紅1軍團繞過會理城,進至會理以北之五里牌、大灣營、大橋、白雲岩地域,向西昌偵察、警戒;紅5軍團取捷徑集結會理城東北之交戶保、杉松坡地域,向東、北兩個方向偵察,並受紅1軍團林彪、聶榮臻指揮,打擊由西昌增援之敵,保障紅3軍團進攻會理;幹部團仍集結金庄廟、沙壩一帶,並派隊分向白沙、大攔河兩方偵察。
12日,紅3軍團採用坑道爆破方法,對會理髮動總攻,戰鬥激烈。劉元瑭督部拚死防守,紅3軍團進攻一日,始終無法突入城內。雙方形成僵持局面。
在紅3軍團進攻會理期間,國民黨「追剿」軍先後到達金沙江南岸。5月11日,蔣介石令其迅速過江,在川、康軍的配合下,圍殲紅軍於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地區,並規定各部任務如下:第24軍劉文輝部以有力部隊固守會理、西昌待援,主力應在大渡河上游富林以西,沿大渡河北岸,趕築碉樓,嚴防紅軍北進;孫渡縱隊進駐鹽邊、鹽源,沿雅礱江西岸築碉防守,阻止紅軍西進;薛岳部各縱隊迅速渡江,解會理之圍,隨後進至西昌築碉,左與鹽邊、鹽源之孫渡縱隊,右與昭覺之川軍連成封鎖線,嚴堵紅軍南返。
國民黨軍大軍逼近,繼續在會理與其糾纏,紅軍很可能將喪失主動。毛澤東與中革軍委冷靜判斷局勢,決定利用國民黨軍追兵尚未到達的時機,抓緊休整部隊,然後迅速北上。12日,中革軍委致電各軍團和軍委縱隊:「我軍渡過金沙江,取得戰略上勝利和進入川西的有利條件。現追敵正企圖渡江跟追,但架橋不易,至少需四五天,西昌來援之敵前進甚緩,並企圖從兩翼迂迴。同時,爆炸會城亦須十四號始能完成坑道作業。」因此,「我野戰軍以遏阻追敵、打擊援敵,並爆炸會城之目的和部署,決定在會理及其附近停留五天(十五號止),爭取在長期行軍後的必要休息與補充。如情況變化,當縮短此停留時間繼續北進。」同時,要求各軍團以備戰姿態在部隊中進行軍政教育,加緊擴紅、籌款及做地方工作等。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紅3軍團繼續圍攻會理,其他軍團就地轉入休整。
紅軍在會理留下的標語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在會理郊區的鐵廠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中央紅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廣泛實行機動作戰的經驗,批評了林彪反對機動作戰,企圖改變中央領導的嚴重錯誤,統一了戰略思想,統一了對遵義會議以來軍事戰略和作戰指揮的認識,增強了團結,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討論了渡過金沙江後的行動計劃,決定按照遵義會議所確定的在川西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到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經毛澤東提議,中革軍委確定由熟悉川軍和當地情況的劉伯承任先遣隊司令,聶榮臻任政委。
而要通過彝區這個當時外界知之甚少的秘境,難度可想而知。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自由打賞或轉發!謝謝您!!
※後衛紅5軍團成為巧渡金沙江的鋼鐵屏障,堅決阻擊敵精銳部隊數日夜
※前有天險,後有敵軍重兵圍堵,毛主席如何決策脫離險境,一劍定乾坤
※此天險水急浪高,毛主席看準一處渡口,由此帥率最精銳部隊予以突破
※此渡口若不能佔領,紅軍會全軍覆沒於長江邊,毛主席親令一帥辦此事
TAG:陳春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