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謝德林的「敲擊卡門」與「老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20世紀的音樂世界呈現出兩個極端的演變趨勢,一方面,學院人士把固有的調性體系打破,但是破而立之的各種現代派體系,並不是一般人能輕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通俗流行音樂的發展,隨著爵士樂以及搖滾的爆發,儼然已經佔據了音樂生活的主流。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專業音樂人士倡導和打造的精英音樂文化,逐漸被擠回到其象牙塔尖。面對著20世紀多元的音樂文化,處於尷尬之境的學者,倒是用「亞文化」一詞貶低他者。但是,難道專業作曲家們就未曾創作普羅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通俗作品?
斯皮瓦科夫版《卡門組曲與「老肖」第一鋼琴協奏曲》
其實,這類作品也是非常普遍的,各位音樂愛好者和音響發燒友們,看看手頭上的唱片,尤其是在那些發燒唱片中,20世紀的作品其實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比如本文要介紹的這張俄羅斯旋律唱片公司發行的《卡門組曲》。這張唱片收錄了斯皮瓦科夫指揮莫斯科室內樂團演奏的,謝德林的芭蕾舞劇配樂《卡門組曲》(改編自比才的歌劇《卡門》),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兩首曲子雖然都是創作於20世紀,但這兩首曲子其實都非常容易「入耳」,尤其是前者,還被發燒友們起了一個俗名——「敲擊卡門」。
在介紹這兩部作品之前,繼續啰嗦一下關於「古典」與「通俗」兩者的歷史問題。回溯到1728年,一台以英語演唱的歌劇——《乞丐歌劇》,讓亨德爾在英國倫敦的義大利語歌劇事業畫上了句號。那部《乞丐歌劇》為何能夠這麼強悍?兩個原因,其一,用英文唱而不是義大利語,英國普通老百姓能聽得懂;其二、採用了當時英國的通俗流行曲調,而且也抄襲了普塞爾與亨德爾等作曲家之前的名段曲調。在1928年的德國,作曲家魏爾更是把這個「通俗歌劇」的題材改編成德語版本的《三分錢歌劇》,這部以當時的通俗流行曲調與爵士樂為原材料打造的「通俗歌劇」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可惜由於猶太的血統,魏爾不得不於1933年逃亡到美國,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作曲家。
青年肖斯塔科維奇
關於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肖斯塔科維奇,對於這位當時新興的(前)蘇聯陣營中最著名的作曲家,大家可能都會覺得畏懼。畢竟他的交響樂、四重奏、鋼琴獨奏作品,大多艱澀費解。但是,大家有沒有聽過他除十五首交響曲外的那些雜七雜八的管弦樂作品?比如電影配樂、通俗歌劇、芭蕾舞曲以及為爵士樂隊而作的組曲等。這些作品中,有為數可觀的部分是非常通俗易懂且妙趣橫生的。
《肖斯塔科維奇管弦樂作品集》
說到老肖的鋼琴協奏曲,就必須提起他年輕時代的經歷。20世紀初默片電影的時代,電影院通常需要一位鋼琴演奏者按照劇情的喜怒哀樂即興配樂。肖斯塔科維奇年輕時就做過這樣的事情,按他自己的話說:「這工作又討厭,又令人筋疲力盡。工作很累,工資低微。可是我幹了,哪怕這麼微薄的錢也是我巴望著要的。當時,我們就是那麼困難。」這經歷為他後續創作電影配樂,甚至其他的作品,都深刻的影響。而他為電影配樂的才華,不僅為他謀得名聲,據說還保了他的性命,因為斯大林極其喜歡肖斯塔科維奇的電影配樂。
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932年,是作曲家意氣風發的年青時代。當時肖斯塔科維奇也受到德國左翼作曲家魏爾的影響,也創作了的大量「古靈精怪」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市井的譏諷、幽默、嘲笑與挖苦。尤其是作曲家本人也是鋼琴家的原因,他考慮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在大眾面前演奏鋼琴協奏曲的時候,應該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作品。所以為鋼琴、小號和弦樂團而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就誕生了。他寫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都比較容易「入耳」,與他寫的兩部「艱澀」的、「苦大仇深」的、「折磨小提琴家」的小提琴協奏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想知道老肖的鋼琴協奏曲能通俗到什麼程度?請看文後的彩蛋視頻:迪士尼想像中的老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包括了4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混雜著各種怪異的風格。第一樂章混雜了從巴洛克的復調直至爵士式的通俗歌舞樂;第二樂章則是傷感的圓舞曲和晚期浪漫主義的抒情;第三樂章是自由的前奏曲的風格;第四樂章更是把古典、現代派、爵士樂都混在一起了。而且,作為獨奏存在的小號,也是被拼貼在鋼琴協奏曲的傳統形式之上。神奇的是,無論是風格的拼貼,還是獨奏小號的搶戲,都沒有任何違和感,這就是充滿靈感和朝氣的青年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
肖斯塔科維奇這部作品中用到的爵士樂素材其實僅僅是淺嘗即止,就如同他為爵士樂隊而作的兩套組曲。在嚴肅音樂的演繹中加入大眾化的詮釋,就如同假期的餘慶節目。這種「餘慶思維」為肖斯塔科維奇帶來了滑稽幽默而機智靈慧的音樂表現,而這正是他對音樂藝術的重要貢獻之一,尤其是在於普羅大眾而言。
EMI版《肖斯塔科維奇自彈自作鋼琴協奏曲》(1958年訪法錄音)
旋律公司版《肖斯塔科維奇自彈自作鋼琴協奏曲》(1956年前蘇聯錄音)
關於謝德林的「敲擊卡門」
讓我們把時間跳轉到1967年,同樣是(前)蘇聯作曲家創作的一部作品,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力,在市面上有眾多頗具實力的演釋版本同時存在,一說起這部作品的俗稱——「敲擊卡門」,幾乎所有音樂愛好者和音響發燒友的腦海裡面都會迴響起它的樂聲。
比才的歌劇《卡門》本身就是通俗易懂並大受歡迎的作品。由其改編而成的作品,小提琴與管弦樂隊的《卡門幻想曲》就有兩個版本: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改編的,以及美國作曲家韋克斯曼(Waxman,1906–1967)改編的。曾經創作了音樂劇《音樂之聲》和《國王與我》的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在1943年把《卡門》改編為百老匯的音樂劇《卡門·瓊斯》,並且於1954年拍製成電影上映。謝德林的芭蕾舞劇配樂《卡門組曲》則是為弦樂團與打擊樂器而作的,各種錄音的名版中,有包括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濃烈的首演錄音,而斯皮瓦科夫的這版80年代的錄音,錄音質量更加理想。BIS公司的法伯曼(Farberman)的版本也是值得推薦的,法伯曼這位美國作曲家指揮家,後來更是改編了一個版本全打擊樂演奏的「敲擊卡門」版本。
百老匯的音樂劇《卡門·瓊斯》
謝德林「敲擊卡門」的誕生,源於一次(前)蘇聯和古巴的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敲擊卡門」是芭蕾舞劇《卡門芭蕾》的配樂,由於這個配樂經常直接作為音樂會組曲在音樂會中演出,所以按照慣例這組配樂就被稱為《卡門組曲》。當初,《卡門芭蕾》是由古巴國家芭蕾的總監阿隆索(Alberto Alonso)編舞的,主演《卡門芭蕾》的是謝德林的妻子普麗謝茨卡婭。謝德林是看了阿隆索與自己妻子的排練才開始動筆的。作為肖斯塔科維奇的晚輩,謝德林的創作理念按他自己是說法是更加「後前衛」,在其同期與後期的作品中運用了各種先鋒派的手法,比如偶然音樂(Aleatoric music)和序列音樂(Serial music)。但是,「敲擊卡門」卻並不屬於這類作品,在此作中,謝德林顯得相當節制,只是在配器上比較大膽。大規模地使用包括馬林巴在內的各種打擊樂器,使得作為芭蕾舞劇的配樂,相當生動而賦有表現力,充分烘托出《卡門芭蕾》那火辣濃烈的氛圍和悲劇的故事情節。甚至直接聽《卡門組曲》,卡門的整個故事都已能瞭然於心中。
作曲家謝德林與其妻子普麗謝茨卡婭
為什麼採用弦樂組和打擊樂組,這麼奇特的樂團配器組合呢?謝德林解釋道:「歌劇與芭蕾舞劇,雖然各自有其表現的方式,但毫無疑問是兩類如兄弟般關係密切的藝術體裁。我認為,用於芭蕾舞劇配樂的管弦樂,其聲音效果必須比歌劇多幾分熱度。從客觀上來說,作為芭蕾舞劇的配樂,其敘事表達性必須比歌劇的管弦樂強。如何才能使得比才的音樂更加具備鮮明的特性?我必須抉擇在交響樂團中以何種樂器代替歌劇中的人聲,以何種樂器烘托出舞蹈動作的節律。前者,在我的心目中,只有弦樂才能完成這個任務,而後者,只有打擊樂器組能勝任。於是,樂團就由弦樂和打擊樂組成。」
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卡門組曲》首演錄音
1967年4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的正式首演,但這部風格鮮明通俗易懂的作品卻不知何故引起官方的不滿,被勒令停演。批評的矛頭直指謝德林,指責謝德林冒犯了比才的原作,將卡門降格為一個性象徵。當時,謝德林甚至被罵道:「你將西班牙人民的女英雄描寫成一個淫娃!」顯然,說這句話的人從未閱讀過梅里美的原作。幸運的是,謝德林得到了同行們的讚許。肖斯塔科維奇稱讚道:「這樣技巧地處理大家熟悉的旋律,比寫一首成功的原創作品還要難。」指揮家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也極盡努力把《卡門組曲》錄製成唱片。後來,由於肖斯塔科維奇的幫助,《卡門組曲》慢慢返回到演出的節目單中去,而《卡門組曲》揚名世界則是更晚的事情了。謝德林的《卡門組曲》,其音樂藝術性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稱道和喜愛。另外,也由於其突出的音響效果,「敲擊卡門」也成為了音響發燒友們的超級試音碟的代名詞。
法伯曼指揮謝德林的《卡門組曲》以及自己作曲的《爵士鼓協奏曲》
本文首發於《高保真音響》雜誌
彩蛋:迪士尼想像中的老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北京國際音樂開啟20周年慶典之旅 余隆攜齊默爾曼父子亮相開幕音樂會
※FOCAL的新耳機?不用四處打探了,你們想要的都在這裡
※深 「藏」不外露的黑科技——SendiyAudio M1221同軸圈鐵耳機試聽
※敦厚且忠實的頌歌——派揚P8書架箱
※攜手共建世界級音響王國,IAG先歌國際2017年度經銷商會議
TAG:高保真音響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