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現存最為古老的法書真跡—《三希寶帖》

現存最為古老的法書真跡—《三希寶帖》

《三希寶帖》是一千六百年前晉代書聖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其侄王珣留予後世的僅有三件手書真跡。由清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一年親自定名,並專門在其起居之所養心殿西暖閣辟出專室奉藏此三件稀世珍寶。此室便是舉世聞名的「三希堂」。

《三希寶帖》是現存最為古老的書法真跡,為歷代奉為無上至寶、書法鼻祖,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神品,分藏於北京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縱23cm;橫14.8cm ,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伯遠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中秋帖》據傳為王獻之的手筆,帖上的「至寶」二字是乾隆帝親筆題寫的。但是,據專家鑒定,《中秋帖》和《快雪時晴帖》都是後人臨摹的,只有王珣《伯遠帖》是真跡。

「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仍被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宮外不知去向。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輾轉數年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以35萬元港幣的價格從香港購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語人生 的精彩文章:

男人要自強不息,女人要恪守坤道
佛說: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是渡人
清朝名將年羹堯的書法,你認為如何呢?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種智慧

TAG:禪語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