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績進步?先學會如何休息
「訓練、休息、營養」,是成績進步的三大要素,但大部分的跑者都太著重於訓練,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距離、配速、時間等。但卻都忽略了休息與營養的重要性,今天就來討論一下休息的重要性吧!
為什麼需要休息?
人體是非常複雜的機制,但又會本能地在複雜之中維持住一種平衡,只要不失衡,身體就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反之一旦失衡,身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調節機制就很容易出問題,進而影響身體的機能。
以運動舉例,最常見的是在我們辛苦的訓練或比賽之後,身體就會本能似的尋求一份大餐或一個享樂作為安慰,此為人性。但若我們剝奪掉人性的本能,試想當訓練得很辛苦之後,卻沒有適時給予回饋,甚至限制了享樂的追求,長期下來,人體就會失衡而產生對訓練的抗拒。
什麼情況會讓身體感到失衡呢?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的壓力來自兩個層次,一是身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身理關乎於你的肌肉、骨骼、心肺系統以及各類器官等,在經過訓練的耗損之後,必然會產生損傷,休息是為了讓撕裂傷或發炎的肌肉群獲得充份的休息後,才會更為強壯,若只是重覆不斷地破壞你的肌肉,沒有充份休息,體能並不會進步。
心理上的壓力則是來自於為了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必然會經過一段痛苦的過程,心理對痛苦的忍受像是一種存量的概念,存量趨近於滿載時,我們會渴望訓練,渴望比賽;反之一旦存量用盡,即使肌肉仍處在健康狀態,但心理就是會有抗拒訓練、抗拒喘氣、抗拒酸痛的感覺。最常見的例子是過去可以完成十組的間歇訓練,但現在不僅達不到目標配速,兩三組下來就累趴下,意志力再強也不頂用。
因此,休息的意義就是在重建我們受損的肌肉纖維,補充訓練過程中耗損的肝醣,也重新裝載心理存量,累積想要再開始訓練的期待感。
該如何休息?
為了將休息排進訓練計劃中,休息分成三類:
一、減量休息日
顧名思義,仍保持基本運動量,但是相當緩和的運動,心率在60%左右的輕量運動,這最適合排在大量訓練後的前一日與後一日。
這一天可以是游泳20分鐘、騎車30分鐘、慢跑20分鐘、或只是散步走回家。是的,就是這麼少的訓練量!許多運動的朋友,休息日仍排了過多與過高的訓練,或成了個補課(前幾天少練了幾組,趁今天補回來),這多出來的訓練不但沒有讓身體得到喘息的機會,其實也影響了接下來幾天的訓練強度,成了休息不確實,隔天訓練也拉不出強度的無效率模式。
二、 全休日
每周固定會有一日全休,通常在這一天因為不需要早起,能獲得最完整的睡眠時間。這樣的安排,通常會放在周五或隔天有長時間訓練的日子。
主因在於許多上班族通常都是周六有長距離高強度訓練,或周日有比賽,當天都必須早起,睡眠質與量都被剝奪了,因此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變得格外重要。
此外,全休日也因為不需要練習,多出來的時間也可以用來陪陪家人、看看書、清理一下單車,或趁機趕緊把工作處理好才能在假日時好好專心訓練。
三、 全休期
以上提的兩種休息型態,都是在一個星期內可以安排的計劃,有時只會安排一個全休日,但有時身體較疲勞時,則可能一周里會同時有減量休息日與全休日。
而全休期則是在持續3-4個月訓練期後(一般是在完成一場大比賽之後),就很適合讓自己進入一段全休時期。
至於全休期該休多長呢?我會建議至少是2至4周,特別是在Ironman的長距離鐵人賽,或是一場重要的馬拉松之後。
對於許多職業IRONMAN鐵人選手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比賽就是在十月份的KONA,許多人的模式就是在大賽之後,進行為期約1個半月的休息,直到隔年1月才開始訓練。
但這時期是完全不動嗎? 倒也不是,這時期很適合從事一些平時較少做但仍可運用一些肌肉的的活動,可以是瑜伽、登山、滑雪等等,維持最基本的體能,同時也保有趣味性,才能夠真正讓身體與心理同時放鬆,才能繼續讓身體維持均衡與健康的狀態!
耐力運動教練 Joe Friel 的建議
下面是美國鐵人三項教練委員會前任主席,知名耐力訓練博客主:Joe Friel,關於休息的建議
Q:對於業餘的運動員來說,恢復日也很重要嗎?那些只跑了5K路跑的人跟那些跑了初馬的人,休息模式會有差異嗎?
A:恢復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被動與主動式休息。
被動式休息表示不進行任何肢體運動的完全休息,這是跑步新手的最佳選擇,一天完全不運動,能夠讓新手的身心都得到休息,也會藉由恢復變得更強壯,因為對於運動新手而言,運動本身就是非常累人的事。
至於有經驗與一定體能水準的運動員,在恢復時最好可以採用主動式休息法,做一些短而低強度的運動,什麼叫做低強度呢?如果用心跳錶或GPS運動記錄器計算的話,就是讓心跳達到Zone 1(心跳達到50-60%的最大心率),而所謂「短」時間的運動,對於不同運動員也會有不同標準,每周訓練超過12小時的運動員,「短」可能表示45分鐘,對於每周運動4小時的運動員而言,「短」可能表示10分鐘左右,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有時同樣會需要採用被動式休息法,只不過頻率會比新手來得少。
如果不知道怎麼做,要被動還是主動?要45分鐘還是10分鐘?最好是保守為上。因為對於訓練而言,休息多總會比休息少來得好。
Q:為什麼不能天天都跑步,一定要休息呢?
A:我常覺得很疑惑,為什麼有人會立下「只跑不休息」的訓練計劃,這不但對於身體健康沒有好處,對於心理健康也不太妙,基本上這會帶來多種負面的影響。
就算是我訓練過的專業運動員,我都會強迫他們在訓練之間休息,休息的頻率可能是每周、每月或每年,這樣會讓運動表現進步,因為休息能夠讓身體更加強壯。
Q:跑者在跑步恢復日是否可以進行一些低衝擊性的交叉訓練,例如游泳或是瑜珈?
A:對於老手或是體能水準較高的運動員而言,交叉訓練是沒問題的,甚至這樣的訓練對於他們的恢復幫助很大。
跑步對於骨骼的壓力相當大,關節會受到連續的衝擊,尤其是在路面上跑步時,所以路跑賽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研究指出連續多天在路面上跑步是造成運動傷害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此外,游泳與腳踏車是非常低衝擊性的運動,能幫助運動員在進行主動式休息法時維持心肺功能的運作。還有其他低強度的方式可以協助進行主動式休息,例如登階踏步,越野滑雪,與橢圓機訓練等。
Q:你最推薦什麼樣的恢復器材或方式?
A:最有效的恢復方法就是睡眠與營養,就睡眠而言,如果要用鬧鐘叫你起床,就表示睡眠時間通常是不足的,解決方法就是早點上床睡覺。一般人會需要每晚8小時的睡眠時間,有些人需要更多。
就營養面來說,運動員訓練後,最需要補充的是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在第一階段恢復時間(注)後(基本上依據不同的運動內容,會延續幾個小時),此時最需要的會是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維生素、與礦物質。
若就微量營養素含量多寡而言,最棒的食物就是蔬菜、海鮮與水果。
再強調一次,睡眠與營養永遠都是恢復體力最重要的一環,其他的被動式休息法還包括了按摩、伸展、水中漂浮、冷熱水交錯浸泡、冰敷、抬腿、穿壓力襪、充氣加壓設備等。有些器材的幫助還沒有被科學證明,但運動員常利用這些設備來進行恢復。
*編註:第一階段恢復指的是運動後30分鐘以內的即時補給,越快越好,即時地補充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搭配適量蛋白質(比率約為4:1)能有效啟動身體的恢復機制,加速恢復。
以上內容轉載自 全球鐵三
版權歸原作所有
點擊你感興趣的標題吧
※集體為黑馬猛片《呼嘯青春》打call!
※跑步時,怎麼呼吸?
※男女互換身體?明明就是本色演出
※這個十一 Jaybird X3 陪你
TAG:悅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