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醫治未病的法寶
太極拳與中醫
一、中醫醫理亦是太極拳理
真正的太極拳,每一式都講求神意氣所組成的太極之陰和形體動作所構成的太極之陽的轉化和互孕,很符合《內經·素問》的一句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陰陽是太極之母,明陰陽,既是太極拳師功夫有成的標誌,也是中醫專家進入大家境界的路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醫家通太極拳也就不奇怪了。
雖然太極拳界的人士津津樂道於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張三丰,但是,從《內經》的記載來看,太極拳的雛形可能來源於中醫的治療實踐。比如,《內經》中多次強調,治療疾病,可採用「導引按蹺」的方法,王冰解釋道:「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1975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文物——帛書《導引圖》中有44幅圖,其中的許多圖形,和當今太極拳的動作很相似。
隨手拈來,中醫的許多經典理論,彷彿蘊藏著太極拳功夫的關竅。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力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的論述,和太極拳所主張的「開合、出入、升降、聚散、化」本身不就是一回事嗎?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云:「天之為物,故恆於動;人之有生,亦恆於動。」太極拳神意氣和形體所醞釀的連綿不斷之動,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恆」動嗎?
東漢名醫華佗所指出的合理運動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不就是太極拳最根本的運動觀嗎?
筆者所重點習練和推廣的智勇太極學中的太極拳架——內功太極拳、松腰太極拳和水性太極拳,幾乎所有的內在感覺和外在變化,都沒離開這些中醫經典的論述啊!
二、當代某些太極拳不符合中醫醫理
當代,中醫大夫幾乎都習練過24式簡化太極拳。但練著練著,一些人就有了疑問,甚至會產生太極拳不過如此的感慨。
這不是太極拳的錯,因為,這套24式簡化太極拳,其實只傳遞了太極拳豐富內涵的一點點痕迹,一絲絲風景,更博大精深的傳統太極拳,並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24式簡化太極拳的編創,據說參考了蘇聯舞蹈專家和體育專家的意見,因此,其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並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雖然,配合編創24式簡化太極拳,專家們也做了一些醫學機理方面的研究。
1956年4月16日,《北京日報》刊出了《太極拳的生理保健基礎》一文。這篇文章是蘇聯體育家、醫學博士克拉斯諾賽爾斯基教授親自指導,由北京醫學院曲綿域醫師完成的。這是一篇較早用現代醫學理念考察太極拳的文章,文章認為:「太極拳和一般健身體操不同:打太極拳的時候,除去全身各個肌肉群和關節需要做各種複雜的與平衡的動作以外,還要配合深呼吸和橫膈膜的運動,而更重要的是『心靜』,精神貫注。這對於中樞神經是有良好影響的。」
這篇文章的發表,對推廣太極拳很有幫助——太極拳作為有醫療價值的體育運動項目,也因之深入人心。從此之後,編創太極拳的熱潮此起彼伏。
但是,對於真正懂得太極拳價值的中醫大家來說,有些新編創的太極拳,並不科學。
著名中醫家周潛川先生就曾明確表示過:「就所編造練功的『拳路子』而論,似乎過於繁複,而違悖了『太極十三式』的簡賅原則。尤其是有某些動作,在身法的方向轉折,腿腰的消步進步,指掌的屈、伸、探、撈,胸腹的吞、吐、凹、吸,肩背的消、聳、搖、曳,頭頸的頂勁撞勁,都因架子繁複,反而把全身的『經絡』、『氣脈』搞得糾結不清。例如:三陰的氣脈每每過遲,三陽的氣脈經常領先,太嫌過速,二者不能緊密地配合。據我不完全的統計,我所接觸過的一部分練太極功的人,大約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們不是面如塗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煥發,精神健壯,而細察內臟經絡,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虛陽上逆證(血壓高的病因之一),左半邊身體發麻症 (陰分受病的現象),後來大半因高血壓而中風不起。」
非常可惜的是,周潛川先生精闢的見解,並沒有引起世人的警覺。
三、許多中醫專家亦是太極拳家
還好,我們的中醫專家們,並沒有迷失方向。就像他們曾拜師傳承中醫一樣,回歸傳統太極拳,幾乎成為他們或者他們後人(傳人)的必然選擇。
家住北京隆福寺街的王友虞,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身份。其一,李式太極拳的第四代傳人,主要師承了第三代傳人陳丹肪(亦為京城的名醫);其二,7歲開始背誦醫學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陸續跟爺爺、外公和師父學習中醫、針灸,並拜「四大名醫」為師深研中醫。
李璉,中醫主治醫師,中醫世家。其父李介鳴教授,為四大名醫施今墨入室弟子。李璉本人自幼從其父學中醫,後侍診學習於祝諶予、董德懋等名家,並攻讀於北京中醫學院。在他16歲時(1968年),開始隨著名太極拳家吳圖南先生(吳圖南先生曾向太醫院正李子裕先生學過醫道,太極拳很有成就,壽至105歲)學練傳統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如今,他在太極拳上很有造詣,已出版《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一書。
曾擔任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的呂炳奎老中醫,則指令其子嘉澄隨吉良晨教授學練太極拳。如今在國外工作的嘉澄,仍每天堅持練拳,在身心健康方面頗有收益。
或許呂炳奎老局長的話可揭開中醫師學練傳統太極拳的秘密:「本《內經》『正氣存內』、『精神內守』之旨,張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孫思邈『大醫醫未病之病』的精神,尊前賢之啟迪,從『精氣神』當中不斷激勵自己,鼓勵自己,認為『世上有健康長壽之法,無長生不老之術』。要防患於未然,提高人的生命係數,縮短人的衰老時間,是醫者之大願也。」
這樣的「大願」,醫者或許真的需要太極拳的幫助;反過來說,練太極拳者,也很需要醫者的幫助。
四、太極拳和中醫須臾不可離也
實質上,太極拳與中醫,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陰一陽,不可須臾分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共生共榮。
以前,中醫大家給患者診治疾病,不僅僅是「望、聞、問、切」和開處方、配製藥劑、推拿按摩,更把講授人生的道理(即人們常說的傳道,傳授聖賢之道,也可稱之心理療法)和傳授涵養身心的方法(導引之術、太極之功)當成重要的內容來做。這樣的治療方式,既符合中華傳統文化整體為本的理念,也和太極拳「練整體,整體練」的要旨相匹配。
當時有的中醫專家,全天坐診,很少有疲憊的時候。他們邊為病人診治,邊進行太極拳功夫的錘鍊。比如,有的中醫專家(太極拳專家),號脈、開處方時,往往用一個比乒乓球略小的圓形硬物抵住長強穴(尾閭下方),據說,此法可以用於各種虛證的治療,培補真陽作用明顯。有的到了中午,就關上門診,用練太極拳基本功——混元庄(亦稱之為渾圓樁)的方式來休息;這樣,站庄一小時左右,到了下午再坐診,精力依然像上午那樣旺盛。
為提高自身的醫學水平,實現自身的健康長壽之目標,中醫大家們往往「功夫用在醫學之外」。太極拳因為和中醫有高起點的血緣關係,所以,用心體悟太極拳之真諦,也就成了醫學大家們的自覺行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太極拳大家往往也是中醫高手。因為沒有中醫的滋養,對太極拳的理解也就會始終桎梏在武夫的層次,不會有大的突破。因此,證諸實際,太極拳家和中醫家的內在修身之路,很多時候是相互融通的。拳醫原本是一家啊!
老一代的中醫家們,為了提高按摩和針灸水平,往往會錘鍊太極功夫中的揉球法和震顫法。揉球法有兩種,一種是手中本沒有球,但要想像手中有一個氣球,然後反覆揉動之;一種是揉動紙糊的球,體會如果一用力球就會破而如果不用力球就會落地的感覺。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不僅太極拳「沾粘連隨」的功夫會出來,而且按摩時,輕重緩急的指法也就有了功底。震顫法一般要求1秒鐘內至少震顫8次,這樣的頻率,用在中醫治療上,可治療內髒的疾病;用在太極拳實戰上,可以讓敵人五臟碎裂。
太極拳因推手(亦稱揉手)而訓練出來的聽勁功夫,其本質和中醫的「號脈」沒什麼不同。如果中醫大夫的號脈水平高,進行太極拳的推手(揉手)訓練,則必然會事半功倍,太極拳的聽勁功夫能很快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
太極拳講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種氣化理論的來源,很可能源自中醫的「氣化論」。如果中醫大夫們通過傳統太極拳的錘鍊,體驗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真實不虛,對中醫的理解,就有可能突破名相(名詞術語)的障礙,抵達中醫的核心地帶。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的經典如是說。
「一曰心靜,二曰身靈,三曰氣斂,四曰勁整,五曰神聚。」太極拳的經典如是說。
從這個意義上說,習練太極拳就是在研習中醫啊!而太極拳這個中醫,並不需要去學很多中醫的專業術語,就是每天盤拳走架,就能祛病強身——很多疾病在不知不覺中就痊癒了。太極拳是中醫治未病的法寶。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
※防護膝關節扭傷,明白這些淺識
※錢就是貨幣,但貨幣為何要叫「錢」?錢原來是農具,漲知識!
※人體內有這七種「潤滑液」決定你壽命長度
※噫!新穎,從出汗看練習太極拳的層次,有點意思
※肌肉像綠巨人,這個轉基因的怪物也,看了你還敢吃!
TAG:德義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