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點矽谷行】「沉寂」的香港創業者:為何把目光投向大陸之外的方向
在本次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主會場的外圍,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創業團隊承包了東亞一側的展位。當這些熟悉的東亞面孔聚集在一起時,其實不用開口便可輕易地從他們的言行舉止甚至表情神態看出他們來自於哪個地區。
連續兩天泡在香港展區之後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這些創業者談到中國大陸市場時似乎興緻都不太高。當然,在美國 TC 大會上的露面就已經比較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在市場規划上的取向,但對於這些黃皮膚黑頭髮的人來說,沒有選擇祖國大陸這個熱氣騰騰的市場而跑到舊金山來,一定是另有隱情。
Eats365 是一個餐飲 O2O 互聯網創業項目,他的創始人 Wilson Lee 向筆者大致描述了他們在做的事情——C 端用戶可以打開手機端 app 或微信公眾號查看中意的餐廳,並在線上點菜、下單、排隊,實時查看排隊進程;B 端客戶,也就是餐廳老闆可以在線接收用戶信息,並實現從前台到廚房的無縫銜接。
這個項目聽起來有些像美團+餓了么+美味不用等,大致可以看作是一個針對餐飲業的整體解決方案。據 Wilson 介紹,目前 Eats365 主要面向香港及周邊地區,正在布局美國市場。暫時不考慮進入中國大陸的原因很簡單,大陸的這片市場早已決出了勝負,留給新入局者的空間已經太小太小了。
Wilson 也描述了他眼中的大陸競爭環境——極多極強的 IT 人才,令人咋舌的資本力量,以及一夕之間就會誕生的無數同類競品。「像我們這種項目,抄襲門檻很低的。」Wilson 說,「而中國大陸的 IT 水平現在在全球都是最強的,我們如果沒有資本加持根本拼不過本地團隊。」
Wilson 的這種擔憂只是這些香港創業者們共有的一小部分焦慮。
Film Players 是香港的一家智能硬體公司,主要產品是一款智能膜。這款產品在電流控制下可以呈現不同的圖案或文字,並可以控制表層的透明或模糊。創始人 Toby So 解釋說,目前這款產品主要面向餐廳、商場、戶外廣告公司等小 B 端客戶,用於裝飾、遮光或廣告等。
「大陸的市場太龐大了,我們根本做不來。」Toby 說起國語來顯得很吃力。Film Players 目前只有六名員工,而大陸的目標客戶成千上萬,Toby 認為以他們目前的能力無法保證供貨。「但是美國的線下門店就少得多,而且餐飲、零售發達的州也就那麼幾個,我們可以控制這個市場。」
除了對市場規模的擔憂外,Toby 也對與大陸渠道商合作這件事持猶疑態度。「我們在大陸缺少渠道和人脈資源,也不太懂大陸人做生意的方式。」Toby 說,因為這塊短板,他們也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盈利空間本身就很有限,算來算去最後錢全被渠道賺走了,對我們來說做這個生意就不值得了。」
像 Toby 一樣做智能硬體的香港創業公司還有 mindfio,他們研製出了一款可穿戴設備,用於檢測用戶情緒和身體狀態的波動,結合 App 可以觀察完整的檢測報告,並支持在線尋醫,本質上來說是一款心理健康產品。聯合創始人 Terence Chan 介紹說,他們的產品除了面向 C 端銷售外,也出售給瑜伽館、醫療機構等 B 端客戶。
mindfio 目前不打算進入大陸市場的原因比較特殊。他們的產品強調一個「正念」的概念,引導用戶通過練習瑜伽或調節呼吸等手段平復負面情緒,但目前這個詞在大陸人的心中隱隱約約有著很尷尬的印象。
「很多年之前大陸有人用這個概念干過很多不好的事情,讓不少人對這個詞有不良印象。」mindfio 說,因此他們暫時對進入大陸市場持謹慎態度。
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期有時政評論稱,過去十數年間,內地科創發展如火如荼,香港卻相對沉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香港過去作為講究務實和效益的重商社會,對於高風險和高不確定性的科創不夠關注,另一方面則是香港內部的政治爭拗所致。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特區政府 2012 年就曾提議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但由於立法會「拉布」等原因,這一部門直到 2015 年底才告正式成立。目前,香港的科研開支約佔 GDP 的 0.73%,而深圳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 4.05%。
香港,作為 21 世紀初的世界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似乎正在急匆匆地追趕下一波時代地快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日表示,特區政府未來將多方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創業中心。不少媒體報道中寫道,香港想要成為「東方矽谷」。
香港的優勢顯而易見。擁有優良的教育系統、充足的資金、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系統;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微電子、材料/能源、商業等各行業聚集了大量的頂級學界專家;而且,在由高壁壘科技和 IP 支撐的智能時代,模式創新的比例下降,技術創新的勝算增加,香港趕上了天時地利——但由於供應鏈、市場需求、風投資本等方面的硬傷,香港創業團隊普遍面臨技術轉化、商業模式落地的問題。
在供應鏈問題上,深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硬體生產基地,與香港隔河相望。在資本傾向上,內地的 VC 迫於創業項目估值越來越高的壓力,也正在向香港等地區傾斜。紅杉資本沈南鵬去年「接觸了 500 多個香港創業項目」,一對一地從中篩選出 100 多個,投資了 14 家公司,注入了數千萬港幣。在市場需求上,更不用說大陸十四億人的巨型需求。
但目前看來,也許需要擔憂的不僅僅是這些英語好過國語的香港創業者的語言問題,讓香港創業者更快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
相關閱讀:
《矽谷東望,一個野蠻生長的中國市場》
《有華人正在矽谷,像美國人那樣去創業》
請持續關注【動點矽谷行】,後續我們也將隆重推出新一季的 《矽谷心跳》,這些精彩的內容會帶你看看那個你聽過沒見過的矽谷。
(動點科技記者柳鵬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 【動點矽谷行】「沉寂」的香港創業者:為何把目光投向大陸之外的方向來自動點科技.
※本田將在 2018 年推出首款中國專屬電動汽車
※前易到 CEO 彭鋼:不會回到樂視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