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使女的故事》與特朗普的美國

《使女的故事》與特朗普的美國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 s Tale)成為2017年艾美獎大贏家,獲五項大獎。

圖/視覺中國

《使女的故事》與特朗普的美國

文 | 米琴

(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 s Tale)成為2017年艾美獎大贏家,獲五項大獎。

今年3月底,電視劇《使女的故事》片花公布後,引起一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在網上憤怒漫罵,認為這部劇是左派搞的政治宣傳,是對特朗普政府的攻擊。

隨即,有其他網民指出,這部劇是根據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而這部小說30年前就出版了。某評論說:「親愛的特朗普的支持者們:……特朗普政府和小說中的暴虐政府之間的任何相似之處都是巧合。」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作品曾獲布克獎和卡夫卡獎。《使女的故事》(1985)一經問世便在國際文壇引起轟動,迄今已譯成40多種文字。中文譯本出版於2002年(台灣)和2008年(大陸)。小說還曾被改編為電影、歌劇和芭蕾舞劇。在過去的30多年間,《使女的故事》是美國許多大學課程的必讀書目。

《使女的故事》屬於《1984》一類的惡夢國小說。故事發生在2020年至2030年間,恐怖分子襲擊華盛頓後,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激進分子奪取政權,建立了極權國家——基列共和國。這也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受到嚴格控制,無法擁有財產。她們依照功能被分成不同等級,授予不同的工作,像夫人、嬤嬤、使女、妓女等。

小說著重描寫了使女的生活狀況。使女的責任是生育,實際也是性奴。她們沒有名字,不能讀寫,甚至不能與人自由交談。違規的人會遭處死。在這個國家,凡是提供墮胎的醫生和同性戀,都被處以絞刑。小說也描寫了使女如何採取各種策略進行抵抗。

《使女的故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陳小慰 譯

譯林出版社

2008年4月

特朗普當選後,這部小說在美國的銷量就翻了幾倍。許多女性在《使女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對未來的恐懼,因為大選中特朗普曾對一些女性不敬、進行人身攻擊;媒體還曝出他把女性當性玩偶、甚至吹噓自己是名人,因此可以隨意性騷擾女性。

大選結束後的第二天,美媒就出現標題為「在特朗普的美國,《使女的故事》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文章 。作者認為,基列共和國中的情況,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有,擔心美國社會中本就存在的男女不平等、歧視婦女、性騷擾、色情性戰爭、反女權主義和家庭暴力等等,在特朗普時代會進一步惡化。

特朗普就職兩個月後,有文章對比了《使女的故事》中女性的狀況,與在特郎普治下的美國生活的婦女狀況之間的「讓人齒冷的相似之處」。作者列舉了一些州在今年1月以來出台的各種限制墮胎的政策,說明美國婦女與小說中的婦女一樣,不管她們是否願意都要被強迫生孩子,男人控制女人的子宮並有意剝奪女性的知情權。還有經濟上的不平等,以及女性更多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等問題 。 而就在電視劇片花公布的那周,有得州女性抗議該州要建立新的墮胎法規時,就都穿上了電視劇中使女穿的紅衣服 。

「由 30年前出版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觸發了特朗普的支持者」一文的作者指出,那些抗議電視劇的人,實際上在這部作品中看出了對共和黨右翼政治運動的諷刺,因其內容涉及反智主義、反女權主義、對女性身體乃至子宮的控制、對環境污染和性病傳播的漠視等。

3月初,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長文,回顧30多年前她創作《使女的故事》的過程。當時她住在西德,柏林牆尚存在,她想像美國如果變成極權國家將會是何種情景。文章介紹了小說中的一些內容,回答了讀者通常提到的問題,並談到即將在4月播出的電視劇。最後,作者提到大家對美國大選結果充滿焦慮,擔心會危及到基本的公民自由,以及女性在過去幾十年來爭取到的權利 。

5月,在接受《人民》雜誌採訪時,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提到,她在去年美國大選時,聽到一些共和黨人說「如果女人懷孕了就不能說是強姦」,這讓她感到和她的小說中所描述的何其相似。她認為,她的書與人們對特朗普入主白宮的擔心產生共鳴,就是擔心他會讓那些對婦女的保護倒退回去。 「一夜醒來,她們發現自己不再是在看幻想小說」。她希望《使女的故事》電視劇,能使人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特朗普治下的美國的危險。

「《使女的故事》是對保守派女性的警告」的作者,特別「認識到特朗普的美國的危險」。她指出,曾用下流語言侮辱女性的特朗普當選總統,會遮掩很多人以為已經屬於過去的明目張胆的misogyny(中文譯作厭女主義,通常指蔑視歧視女性)。她認為美國得州是基列國,印第安納州也是基列國,而現在印第安納的州長已成了副總統,整個國家將會更像基列國。她抨擊美國那些著名的保守派女性,包括特朗普的助理康威女士,認為她們的作用和小說中那些幫助男性統治者壓迫女性的「夫人」相似。康威曾捍衛特朗普,稱他是女性的「偉大的老闆」。小說警示:當這些「夫人」最終後悔時,她們幫助形成的歧視女性的文化已經超出了她們的控制。

劇版《使女的故事》劇照

與上一篇文章針鋒相對的是,「《使女的故事》正像是特朗普的美國?沒這麼快」。作者批評了把得州和印第安納州稱為基列國的說法。她也不同意很多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和《使女的故事》中的人物做比較,並認為作品與我們的生活相關。她說:太多人視自己為社會的犧牲者而不是參與者,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產生和獎勵「特朗普」的文化。我們都為了自己的舒適而妥協,都多多少少對不直接影響自己的苦難視而不見,稱自己是「犧牲品」更容易解除自己的責任。

「不,《使女的故事》與美國毫無關係」的作者則認為,小說描寫的社會,只與某中東國家有相似之處。況且特朗普也不想把傳統性道德強加於人,因為他自己結婚三次,曾在《花花公子》色情影片中亮相,多次在《霍華德?斯特恩秀》節目中談論他的性經歷。也就是說,特朗普並不屬於基督教保守派極端分子。

還有評論者認為,《使女的故事》首先是對集體主義和身份政治的控訴,而那兩者都正是現代左派最喜歡的。「停止把《使女的故事》和特朗普的美國做比較」的作者認為,如果這故事有任何「及時」之處,那便是關於社會機構如何為保存道德的絕對真理,而犧牲思想自由的描寫。正是進步左派而非其對立派正在那個刀刃上跳舞。

美國左右兩派都有人用這部作品當鏡子,照出對方的缺點。而一些中國學者更感興趣的是,小說中描寫的權力機制和抵抗策略。可見,《使女的故事》對讀者的啟發是多方面的。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特別聲明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陳嘉映:哲學和理性是為了探尋人類究極真理
解密日本黑社會的刺青文化
畫家調皮起來也是挺讓人頭疼的
幾種簡單的小物件,教你不動聲色展現自己的藝術感!
香港「大坑舞火龍」列入非遺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