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周身經脈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以特定稱號概括的腧穴,稱為特定穴。五輸穴即屬於特定穴中重要的一類,其分布特點: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其排列次序特點: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其經氣流注特點:經氣由小到大,由少而多,由淺入深地出入、流注,分為井、滎、輸、經、合穴五類。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五輸穴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五臟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輸,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比喻經氣在經脈中運行的特點。即「井」為初出之意,像水的源頭,比喻脈氣運行起始的部位;「滎」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剛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比喻脈氣逐漸充盈的部位;「輸」為灌注、輸送之意,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變化,比喻脈氣運行較盛的部位;「經」同徑,為直行道路之意,像水在河道中暢行流過,比喻脈氣運行通暢的部位;「合」為彙集之意,如江河水歸入大海,比喻脈氣運行彙集的部位。由此可見,五輸穴是臟腑經脈氣血運行出入的部位,也是調節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重要穴位。

五輸穴的臨床運用,總體上的論述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即滎穴、輸穴多治療經脈病證,而合穴多治療與經脈配屬的臟腑疾病。《難經·六十八難》又有所發揮,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這就是五輸穴所主之病。如井穴能通接十二經之大氣,能蘇醒厥逆,兼有清熱、通絡止痛活血之功,所以臨床上用於治療急症或慢性病的急性發作。例如厥證,其病因雖各不相同,但病機則主要在於氣機紊亂,升降乖異,氣血妄行。其主要證候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井穴因能通接十二經氣,使陰陽順接,從而達到開竅蘇醒之功。無論何種厥證,刺十二井穴出血均有較好療效。中風及癇證等原因所致的厥證,應以針刺十二井穴為主,即可達到治療或緩解的目的。滎穴有退熱作用,既能退外感發熱,又能清臟腑之熱。對外感發熱常「井」、「滎」合用,井穴放血,並根據兼證的不同配刺其他穴位。

另有關於《內經》中五輸穴具體運用的記載現分述如下。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五變主五輸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五變主五俞」之說,如「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俞,故五五二十五俞,以應五時」。就本篇所提後人一般有兩種認識:其一為按時序不同而分刺五輸,即「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其二為按病變表現的不同特徵分刺五輸,如「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根據五變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腧穴進行治療,是針刺治療的基本法則之一。臨床上,一般根據病變不同,所刺腧穴各異的原則,以取穴施針。若能參合時日,則療效更佳。

治咳證

《素問·咳論》在論及咳證的治法時說「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療臟咳,取五臟之輸穴。五臟咳癥狀中多伴隨疼痛,如《素問·咳論》云:「心咳之狀,咳則心痛」、「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等,即《難經》所云「俞主體重節痛」,故取俞穴。馬玄台曰:「五臟俞穴者,肺俞太淵,脾俞太白,心俞神門,腎俞太溪,肝俞太沖是也。」治療腑咳,取六腑的合穴。六腑咳癥狀中多伴隨嘔、遺矢、遺溺,如《素問·咳論》所云「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膀胱咳狀,咳而遺溺」等,即《難經》所云「合主逆氣而泄」,故取合穴。馬玄台曰:「六腑合者,大腸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腸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膽合陽陵泉是也。」治療咳證兼浮腫者,加刺其經穴。咳嗽伴隨浮腫者,即《難經》所云「經主喘咳寒熱」,故取經穴。馬玄台曰:「若臟腑之咳而面浮腫,則隨臟腑之經穴而各分治之。肺之經穴經渠,大腸之經穴陽溪,胃之經穴解溪,脾之經穴商丘,心之經穴靈道,小腸之經穴陽谷,膀胱之經穴崑崙,腎之經穴復溜,心包絡之經穴間使,三焦之經穴支溝,膽之經穴陽輔,肝之經穴中封是也。」

治痿證

《素問·痿論》對痿證的治療原則除了「治痿獨取陽明」之外,還有「補其滎、通其俞」。經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吳崑注云:「十二經有滎有俞,所留為滎,所注為俞。補,致其氣也;通,行其氣也。」也是強調了治痿必須辨證論治,調其滎輸,有虛有實,謹按時間。例如肺氣熱之痿躄,若肺有熱邪,屬實,則取肺經輸穴太淵,瀉法治之;若肺氣不足,屬虛,則取肺經滎穴魚際,補法治之。故張介賓有云:「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治痹證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素問·痹論》有云:「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強調五臟痹以刺俞穴為主,六腑痹以刺合穴為主,五體痹要根據發病部位,進行循經取穴治療,分辨其屬於何經病變,進行針刺治療。這也是痹症針刺原則之一,五臟痹以「通」為主,六腑痹以「瀉」為要。如心痹取神門、心俞治之;肝痹去太沖、曲泉;腸痹取曲池、小海等。

綜上所述,五輸穴是腧穴中的一些特殊穴位,與臟腑關係密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另外值得說明的是,《靈樞·本輸》所論手少陰心經所述各穴,都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因心與心包絡本屬一體,其氣相通,心有病,則由心包絡代心受邪。這也印證了關於《內經》經脈數目的不同學說中,「十一條經脈」理論確有其存在過的痕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警惕高血壓「偷襲」腎臟
路邊經常見到的小薊,治療咳血等疾病有奇效
中醫治療肝硬化經驗分享:20年乙肝患者突然感到肝區疼痛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