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宦官有多猖獗?連皇帝最後批朱拍板的權力都有,太放肆了

明朝的宦官有多猖獗?連皇帝最後批朱拍板的權力都有,太放肆了

架空內閣權力,太監大權在握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了中國歷史上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將中書省的權力分歸於六部,另外還設了其他機構。但這樣造成了權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無法處理政務,所以後來又設置了內閣、殿閣大學士,以後發展為內閣制度。但內閣畢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而只是類似於一個智囊團的性質,因而他們得到的權力也只是票擬。隨之而產生的另一項權力則是「批朱」,這一特權則掌握在司禮監的手裡。

所謂「批朱」,相當於現在的蓋印。批朱權是皇帝的權利,也是明王朝辦事的最後一道程序,批朱之後,意味著最後拍板,而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利,本該由皇帝完成,後來卻落入了內宮的手中。因為有這樣的規定,司禮太監批朱時有「間有偏旁偏訛者,亦不妨略為改動」的權力,就是可以改動票擬之權。因此,批朱權就成了司禮監壓制內閣的有力武器。

操縱廠衛

眾所周知的東廠,其實只是司禮監的一個下屬機構而已,是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三人擔任廠公,人稱「督主」。東廠作為一個特務機構,由於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勢非常大,這一點僅從東廠一把手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關防一顆,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若司禮監掌印太監與東廠督主同為一人,那麼此人的權力可想而知。

與東廠相呼應的則是錦衣衛。雖然錦衣衛設立較早,但由於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勢力的不斷膨脹,錦衣衛的地位逐漸屈居於東廠之下。錦衣衛的官員常常由掌握東廠的司禮太監親信出任,這樣司禮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制約錦衣衛了。如英宗時期王振為司禮太監,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就是他的私黨,可謂政出一門。

插手財政 

徵收各種賦稅的大權,關係到整個國家財政的收入。而在明代,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權卻又一次被宦官干預。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宦官楊實等人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這便是宦官插手財政的開始。隨著宦官勢力的增大,稅務權便逐步被宦官制約,而到了萬曆時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在明代紡織業是第一大手工業,而其中又以絲織為主,而監督織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攬了下來。在宦官職務中有「織造」一職,而且有提督太監,南京、蘇州、杭州各一員。在明朝這三個地方是經濟中心,因而油水之大可想而知。而織造所管基本上以絲織為主,而絲綢又是值錢的東西,所以宦官把持這個職務,使他們對經濟的干預又加深了一步。當時輿論有這樣的呼聲「今天下之為民害者,熟有甚於監督織造之使乎」、「今天下苦織造久已」,這主要是宦官借織造之名,加大所需織造的數額,營私舞弊,敲詐民財。關於宦官插手財政的方面還有很多,此處不再贅述。

統兵監軍

關於宦官統兵,大名鼎鼎的鄭和就是因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賴。明軍在土木堡的慘敗也正是由於王振親自統兵的結果,而汪直更是喜歡統兵打仗。至於宦官監軍,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明末時期,每有戰事,將領所到之處則必有監軍之太監。而那些太監非但不能給明朝宦官政治的特點起到積極作用,反而處處掣肘軍事將領,因而所打之仗也多敗績。《國史舊聞》中指出宦官監軍的四處弊病:侵蝕軍事、避敵殃民、遏制大將、謊報軍功。

擔任鎮守和守備

  所謂鎮守和守備,本來都是武將的職銜。但隨著宦官勢力的擴張,各地的鎮守、守備逐漸由他們把持。《明史·職官志》中有「鎮守,鎮守太監始於洪熙,遍設於正統,凡各省各鎮無不有鎮守太監,至嘉靖八年後始革」。另外,職官志中還設有南京守備、天壽山守備、湖廣承天府守備等職務。由宦官擔任地方鎮守和守備,地方行政必定會受到干預,加之宦官的惡劣本性,地方百姓則會嚴重地受到他們的禍害。

拉大旗扯虎皮,狐假虎威

但是,我們可以從各種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權力有多大,它畢竟不過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權力。不論宦官有多麼的厲害,他們無不是拉著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們不能滿足皇帝的意願,或是對皇權造成了威脅,立即就會被皇帝除掉。王世貞曾說,「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憂,再嚬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如魏忠賢,勢力權傾朝野,生祠遍立中國,真是到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天啟帝一死,照樣還是被崇禎帝一舉拿下,最後自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真是太時髦!明朝晚期的人愛旅遊!還有推薦文、套裝行程供參考!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