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信佛需要具備哪幾種心?
修行者的發心可謂千差萬別,每一個人的學佛目的不同,自然發心也就不同。就「希求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成就佛道」而言,要發「增上生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時,還要有「般若慧」。
1、增上生心:希求來生的果報比今生殊勝,希求來生生人中,具有大福報;或者希求能升天。站在解脫的角度上,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福,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高度,要進一步發「出離心」求出三界。
2、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佛說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所以,修行人要時時提醒自己,三界無安,片刻不可留,希求出離三界,永出輪迴。
3、大悲心:《大日經》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悲心即是悲憫一切眾生之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正如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說:「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凈化。」
4、菩提心: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希求證得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云:「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能,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為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
5、般若慧:即是了達諸法實相之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正所謂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生一切菩薩。《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心經》亦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千經萬論,處處讚歎般若,可見般若是成佛之必需,沒有般若慧便不能成佛道。
我們所說的「發心」,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切實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儒家尚且有此學修並重的說法。我等佛子豈可落於其後?禪宗亦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我們要將學習到的理論緊密結合生活,把學到的佛法認真落實在生活中,時時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真為生死之大事,真為佛法之弘傳,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否則便是憨山大師所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雍瑞法師 )
福 慧 共 修
2017徹悟大師圓寂日供燈祈福共修
2017年1月14日,農曆十二月十七日,是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圓寂紀念日。 大師基於儒學,歷經禪教而終歸凈土,在佛法修學上博通性相二宗、參究禪門要旨,持戒奉經,念佛修凈,即通禪學又達教理,最終歸心凈土而圓成偉業,成為凈宗名盛一時,影響千古的一代宗師。
※應該怎樣處理鬼神要與人想通的問題?
※怎樣修法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為什麼有人說「修行」就是「修心」?
※如何區別外道和正法?
TAG:佛教知乎 |
※修行者學佛 需要哪幾種心
※一句佛號念到底 需要具備三種心
※家居養花:要想養好花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呢?
※想要自己做一款遊戲,需要學習哪些知識?
※養一隻貓主子,你需要做哪些準備
※哪些糖尿病病友需要吃阿司匹林,哪些不需要吃?
※幸福的婚姻需要哪幾種正能量?
※佛教 抄寫心經需要注意哪些?
※醜男想變帥,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禮物不需要貴重,只是需要你努力花心思的過程
※辦一場多肉婚禮,需要準備哪些?
※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治癒無聊,你需要準備一些「特殊」活動!
※禮物不需要貴重,只是需要你努力花心思的過程。
※風信子科普:懷孕前都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孕婦飲食需要注意哪些東西 幾種小常識獻給你
※具有高級感的電影臉,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眼睛乾澀?你需要這些治癒系眼藥水
※除了深水養護,想要養好芍藥還需要知道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