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我們現在的社會也像這樣的考場和班級,隨時在那裡升升降降。社會變遷如此之快,誰的位置也不安穩,壓力不大才怪。低端的固然難受,中間的和高端的也睡不好覺,大家都在患得患失。


鐵皮娃娃(心理學專家)


寒假的一天,我送女兒去上奧數班之後,在等候區的沙發上坐著。這時風風火火地走進來一位媽媽,向前台詢問小學一年級的語文班到底教些什麼東西。前台說是看圖說話之類,顯然不能讓這位媽媽十分滿意,儘管如此,她還是給孩子報上了一期——當然,價格是以千元計。

我在那兒看得十分感慨,這剛小學一年級啊,著的哪門子急呢。可這樣腹誹人家,又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我不也坐在這裡?寒假回來,問問我教的初一學生,有誰假期上課外班了,呼啦啦站起了一片,他們互相問候,惺惺相惜。據說,越是好班、好學校,這種情況越是普遍。聽家長說,有的重點中學老師一開學站在前面問,這部分內容你們都學過了嗎?一看全班都學過了,就直接講更高級的東西。如今校外教育年產值數以億計,真不是鬧著玩的。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一位同事這樣評論:這就好比看比賽,本來大家都坐在看台上,都能看見,可有一些人站了起來,結果最後所有人都得站起來,因為你不站起來,你就看不見了。

說起來,還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能怪那些先站起來的人嗎?的確,有些家長本身特別焦慮,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就把自己的壓力變成孩子的壓力。課外班看準了這個需求,利用這種焦慮感,製造出市場。


不管起初如何,一旦一個遊戲規則形成了,就不管你是什麼動機、什麼想法,參與者全都「綁架」進來。不僅我們不能免俗,前一陣見到一位心理學家,是國家心理教育方面文件的起草人,他的孩子也不能免俗。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只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親子班的孩子們都挺忙的。連孩子都被折騰到這份兒上,這不安全感您說得有多大?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點擊播放 GIF/497K


永遠都在比較


我是幾年前轉行當教師的,所以對學校的好多規矩都不太熟悉,對於別的老師司空見慣的現象,我看卻總有點時空錯亂的陌生感。比如監考。


學生大考是按照成績分考場的——真感謝我上學時還沒有這種技術,據說是為了防止作弊。所以,在一班,也就是第一考場考試的,是全年級成績最好的學生。以此類推,在十幾考場的孩子,就是墊底的了。如果監考的恰好是這樣的考場,可以預計,你將眼睜睜地看著一片一片的孩子拿到考卷後不久,一個一個開始趴在桌子上睡覺。還有一些不睡或睡不著的,就在那裡無聊地扭來扭去。有同事從這樣的考場出來就感慨,這些考場的孩子,一個個站都站不直,腰都是軟的。可見,所謂腰桿不硬,不僅是比喻,也是寫實。


要是只有這些對自己、對學習都放棄的孩子也就罷了,最難受的是那些在考場排名的升升降降之間煎熬的孩子。同事曾經接受過一個學生的心理諮詢,他有考試焦慮——因為上次考試去了較差的考場,覺得很沒有面子,承受不了。

記得我第一年教高一的時候,第二學期開學,兩個女孩來找我,其中一個是我的課代表。課代表說:「我調到另一個班了,課代表我推薦讓她來做。」我很奇怪地發現她看上去有點難過的樣子。她們走後,我才聽同事感嘆地說,這個重點班的孩子,因為成績掉出多少名之後了,所以被調到普通班。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這升升降降的,大人都要被整出心臟病了,何況孩子。

不僅降了班難受,升了班也難受。我遇到過一個孩子,原來在普通班,到了高二,升到重點班,很不適應。覺得重點班的同學都很假、很裝,明明考得很好,說考得不好;覺得老師對自己這樣從普通班升上來的另眼相看——雖然這可能是主觀感受,是不適應的表現,可畢竟是不適應。


在心理學上,並不是發生了壞的改變壓力才增大,而是只要有改變就有壓力。在測量壓力的量表中,不僅降薪、失業會造成壓力,經濟情況的明顯上升、顯著的事業成就也是壓力。


說起來,我們現在的社會也像這樣的考場和班級,隨時在那裡升升降降。社會變遷如此之快,誰的位置也不安穩,壓力不大才怪。低端的固然難受,中間的和高端的也睡不好覺,大家都在患得患失。


而我們的文化,又特別善於做比較,標出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比較等級的位置,就如同我們會那麼天經地義地用分數給學生劃分考場一樣。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離不開秩序感


我們小時候,一個人走著走著就上學了。如今很多孩子是坐私家車上學的,早上上學時間校門口堵成一片。要是僅僅因為路上車太多導致堵塞也就罷了,問題是,很多時候擁堵是人為製造的。


有時我看到車風惡劣的車時,就忍不住想:別看今天開著車——甚至是名車,很威風,可是加塞的心情,還是和三十幾年前排隊買排骨或帶魚時差不多。加塞兒是短缺經濟的結果,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菜市場什麼時間再賣這些高蛋白的東西。經濟上缺乏安全感,再加上缺乏應有的秩序意識,結果就是加塞兒。類似的概念,在學校叫作弊;在商場叫不正當競爭;在官場叫腐敗。


我在美國待過幾年,美國最讓我震撼的,不是去看尼亞加拉大瀑布,而是路上的秩序。


記得有一次路過一個小鎮,那裡正在修路,單方向只有一個車道通行。我心想這下壞了,得堵多久啊。沒想到沒過多久就到了前面那個十字路口,然後發現那裡沒有警察,沒有紅綠燈,只有一個大大的STOP,但四個方向,真的是每個方向一次過一輛車,秩序井然,難怪當時我們可以這麼快地通過路口。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回國後,類似的無燈無警察的小路,一定是堵得一塌糊塗。總會有自作聰明的車,從自行車道或人行道插到前面去,最後把幾個方向都卡死。


當然,我們在排隊方面也在進步,比如世博會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在排隊。可就是那時候,還是有人乘管理人員不備,面帶得意之色,橫跨欄杆加塞兒,估計心裡比劉翔奪冠還要高興。


我一向相信,外在的環境是人內心狀態的體現。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擁堵混亂的街道,就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如此混亂、缺乏秩序。我們共同合作製造了一個混亂嘈雜的環境,又在這個環境中,感受到壓力、感受到不安。


安全感離不開秩序感。所謂秩序,就是知道事情有一定之規,有準則,有公平。相信秩序存在,我們才可能感到安全。有安全感的人才會耐心等待;有安全感的人才會選擇合作而不是你死我活;有安全感的人才會相信雙贏。而在一個秩序不受尊重的環境中,沒有人會感到安全。加塞兒的人通過不守秩序買到排骨或帶魚來獲得優越感,歸根結底是另一種自卑;而排隊的人則一邊排著,一邊擔心自己的那一份被別人買走。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男人在忙什麼?


在我生活的兩個最重要的圈子中,都是女人比男人多。一個圈子是學心理學的,從大學時班級中1∶2的男女生比例,到如今在任何一個心理學培訓班、工作坊去目測,男人都是稀有動物。另一個圈子是基督徒,這個除了在教會裡目測,還有國家的統計數字,男女比例大概是3∶7。如此說來,如果一個學心理學的男士信了基督,就是鳳毛麟角、稀有動物里的稀有動物。


我想過,這種現象是偶然的嗎?是必然的嗎?如何解釋?也許,女人比男人更關注內心世界,所以才會到心理學或信仰中去尋找答案,尋求超越?儘管這兩個方向殊途也不同歸,但畢竟都與心靈有關。


那多數的男人們都在做什麼呢?最簡單的回答,都在忙事業。


除了事業,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讓男人們忙碌。身體健康的,有的打球,做戶外運動;身體一般的人,有的喝酒、打牌、上網打遊戲;等而下之的,有賭博、性泛濫、物質濫用、家庭暴力等等。在這份清單中,很多都與成癮行為有關,也就是癮症。這些事情,印象中多半是男多於女的,也是一般女人常會對男人抱怨的方面。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癮症的心理學解釋和情緒有關。有癮症的人通常在體驗和表達情緒上有障礙,於是通過成癮行為來釋放情緒。比如喝酒,說借酒澆愁,顯然是期望通過喝酒來調節情緒;抽煙的人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說的是成癮物質帶來的快感;賭博也會在大腦中形成和物質成癮類似的機制,所以下注會越來越大,這是成癮行為的又一癥狀,即對刺激物的適應,需要加大劑量才能保證同樣程度的快感;至於性濫交,病理上有可能是所謂性愛成癮;還有看似最無害的工作狂,也可能是工作上癮,通過工作逃避面對自己的情緒、情感。


內心不安的時候,當女人們看到內心的缺失並設法尋求解決時,男人們卻可能根本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需要,而是在成癮的行為中去尋求替代的滿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溺中,忘記過去、忘記未來,只有當下的快感。


假如我們時代典型的男女結合,是一個在情感上不滿足的女人和一個忽略內心世界、沉溺於某種癮症的男人,這兩個人怎麼能過到一起去呢?難怪我們現在的離婚率這麼高。婚姻家庭不穩定,後院都不安穩,何來安全感?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一歲前的不安


中國的漢字很厲害,比如,這個安全感的「安」字,是一個房屋裡有一個女人。一個家庭中,往往是家中的女人承擔著營造家庭氣氛的責任,男人普遍對情緒不敏感,安全溫暖的氣氛要靠女人來營造。一個善於調節自身情緒也善於包容他人情緒的女人,就為一個家庭帶來了安全、平安、安穩;而一個情緒化的、喜怒無常的女人,對家庭的傷害甚於男人。當然,女人的安全感也離不開男人。男人對女人的愛以及男人在經濟上為家庭營造的安全感,是女人安全感的來源。


這就要從社會層面進入到心理層面了。


從個體發展來說,人的安全感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1歲。這個年齡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成功建立起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會形成內心的信任感,在親密關係上成為安全型的人。反之,如果1歲的孩子不能和一個主要照看者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他/她會終生帶著一顆不安的心,成為焦慮型、逃避型或紊亂型的人。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的依戀關係,能夠預測一個人20多歲以後的親密關係。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如果說我們感覺現在缺乏安全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如果說不安是一種普遍的心態,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就要懷疑,是不是作為一個群體,我們和媽媽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呢?不安,翻譯成心理學的辭彙就是焦慮,焦慮型的依戀關係,來自時親時疏、對孩子時好時壞的母親——要說明,這裡的「壞」,恐怕並非母親的意願,而是嬰兒的主觀感受。


成年人所有的競爭、不確定感、你爭我奪、完美主義,不都像一個沒有被無條件接納和無條件關愛的孩子的舉動嗎?他/她所有的表示,都是試圖用自己的行為來爭取到一點有條件的愛——如果我更成功、更有錢、更有權勢,我就會被愛了。一個從小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是不會這麼躁動的。


問題是,在孩子最需要關愛的時候,本該在家安然度日的媽媽們都在幹什麼呢?是忙於工作,把孩子寄養給了老人、保姆?或是因為兩地分居,一個人又忙家務又忙工作照顧不過來?種種不得已,或多或少都會帶有時代的烙印。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中國女人為何強悍?


我參加過很多心理工作坊。


同心理培訓不同,心理工作坊有很多的互動體驗,其中最驚心動魄的,就是現場做個案。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位香港來的專家感慨地說在內地做個案發現一個普遍的家庭模式:母親過於強勢,而父親軟弱、逃避,由此帶來家庭關係模式的失衡,孩子深受其害,也就是這個來參加工作坊的案主的心理問題。


這些工作坊的同學,有搞心理學專業的,也有很多是白領、知識分子、企業人士等等。但內心中,他們還是一個不被愛的小孩子。


另一次,一個從加拿大回來的治療師在訪談時,談到中國女人的強悍,說這是中國百年歷史的代價。百年來內憂外患,社會動蕩,女人必須要足夠強大才能支撐起家庭。她的姥姥在戰亂中一個人大著肚子逃難、生下她的母親,這樣一種記憶,已經深深銘刻在了民族的潛意識當中。時代之殤,成了個人之傷。


家庭治療理論認為,癥狀即關係。那麼,如果這個時代的「癥狀」是不安的話,那麼必定是在某些關係上出了問題。比如,時代的壓力造成男女之間、夫妻之間關係的問題,進而影響到下一代,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張力。創傷就是這樣在代際之間傳承,國外對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研究發現,這類重大歷史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至少會傳遞到第三代。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不以為然,不就是說說嗎?說,並不容易。如果你想想,要把自己在潛意識和意識邊緣掙扎的事情、要把生命中最不堪的記憶回想起來、說出口,你就可以理解,為何說和聽都不容易。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潛意識中壓抑的內容越多,這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就越差。當他/她說了出來,進入意識領域,能夠在對話的過程中被理解、被接納,問題也就消解了。


如果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把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當成一個來訪者,而這個來訪者又有那麼多不可說、不想說或想說也想不起來的事情,有那麼多不敢正視、不能正視的傷害,那麼我只能說,這個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實在有待提高。


如今,我們好像得了集體失憶症。這片土地上能讓人產生回憶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個時代好像這樣的一個人,忙忙碌碌地工作,穿著時尚的服裝,在擁擠的城市道路上開著車煩躁地左奔右突。


可如果你能有一個特殊的鏡頭探進他的內心,你會看到他幾十年來、近百年來的傷和痛還沒有癒合,那些被草草包紮的傷口還在化膿、淤血、發炎——難怪這個人心情常常莫名煩躁,有時還會突然爆發一下;一時大幹快上、夜夜笙歌如同吃了興奮劑,一時又哀傷自憐、失眠抑鬱。這樣一個人,無論外表如何風光無限、光鮮亮麗,內心世界卻支離破碎、漏洞百出。


有一年我出差去塞班島。這個島嶼是當年二戰末期日美戰鬥最慘烈的地方,現在上面有美軍的紀念碑,也有很多日本人的紀念碑。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在塞班紀念館裡看到的一本圖畫書。書里,當地土著老人們把自己的經歷講給孫輩,然後孩子們用兒童畫把老人們的敘述畫了出來。雖然塞班土著的損失在二戰史上如此微小,但他們自己並未遺忘。回憶的過程,就是面對和醫治的過程。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你不知道的事,對你影響最大


如果要回顧總結一下這篇文章有限的探索,可以這樣講:安全感,需要的是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秩序,比如愛。


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缺乏安全感,那麼從父性的角度,我們缺乏穩定的秩序感——秩序、規範主要是父親式的權威教給我們的;從母性的角度,我們缺乏無條件的愛——情感更多來自母親式的包容和賜予。古人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如果陽剛正氣不足以立天,溫柔包容不足以潤物,我們又到哪裡去安身立命?


有這樣一個問題:是你知道的事情對你影響大,還是你不知道的事情對你影響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後者。


在講心理健康和人際溝通中,有一個概念叫「約哈里之窗」,就是把溝通中的內容分為四個區域:開放區(我知、別人也知)、隱私區(我知、別人不知)、盲區(別人知、我不知)、未知區(大家都不知)。最危險的,就是這個未知區。所以知道的、說得出來的,可能並非最本質的。當我們追問我們為什麼缺乏安全感時,也就是在追問,那些我們不知道的、忽略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生活依然繼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每天依然有成千上萬的新信息、新情況冒出來挑戰我們的身心。大人們還是要忙著掙錢,孩子們還是要忙著上課外班。這幾年,媒體都在說要慢下來,把慢生活作為一種時尚:慢生活,大快感;慢一點,等一等靈魂。慢,的確很奢侈,說要慢下來的媒體人,不是比誰活得都要忙碌嗎?


慢下來做什麼?人的內心永遠沒有外在世界變化那麼快,慢,是為了給心靈醫治、成長的時間;給心理適應壓力變化、調整狀態的時間;給男女彼此了解、學會彼此相愛的時間;給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彼此認同的時間;給社會各群體溝通對話、相互磨合的時間;給人將目光從外部轉向內部、關注生命更本質的東西的時間。


時代如此,環境如此,自我如此。也許我們依然有十萬個理由感到不安,但那個讓我們能夠安心的支點也許只有一個。如果,當不安的感覺再度浮現在我們的心中,那也許正是我們要面對、正視自己並且去追問和尋找的時候了。


以上內容,來自


《不安的生活》

當代中國背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不安的生活》


作者:何力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徐志摩:「學會抽煙,大學教育就夠格了」
溫州的蹤跡,跟隨我來看
《紅樓夢》最不起的眼擺設中的秘史
加濕器殺菌劑:從好意到噩夢的悲劇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景甜的背景算什麼,那些擁有驚人背景的童星,讓你驚掉下巴!
在自然面前,它們已經完全成了背景,你能把它們找出來么?
美國的第一夫人都是什麼背景?最美的不是希拉里,而是她
鄰居們都認為丑到家的背景牆,可當我搬家那天都不說話了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背景沒經驗,在社會中該做什麼才能有出路?
他不拼爹沒背景,卻在美國政界商界一路通殺,靠的是什麼?
鄰居家的背景牆辣眼睛,還是覺得自家的好看!你們覺得呢?
家裡背景牆難找,在這有你想要的嗎?
沒有品牌,沒有背景,這些只是我自己做的首飾!
唐僧從長安出發後遇到的第一隻妖怪是誰?沒有神佛背景卻能得到善終,只因他是中國古代聖賢的粉絲
為什麼我的照片好看?因為我是個有背景的人啊!
這才叫背景牆,你家的真的只是牆,這視覺效果是不是已炫瞎你的眼!
甄嬛沒有她絕對不會鳳臨天下!槿汐這樣背景原來我們都忽視了
他們的穿著和身後背景格格不入,這不是現實,只是心中嚮往
明明都這麼厲害了,他們居然還有這樣的背景!
Top又有緋聞女友了?看了她的背景,我覺得應該是真的!
沒有美貌和背景的女人,你除了讀書還能做什麼?
三國最有背景的人物,他的周圍全部是大將,結果卻不好
韓雪不光背景雄厚得讓你驚嘆,她的美,更是讓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