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崖山之戰後,崖上被刻12個巨字令人悲憤不已,幾百年後才剷除

崖山之戰後,崖上被刻12個巨字令人悲憤不已,幾百年後才剷除

1279年農曆二月七日,崖山海面,浮屍十餘萬!這些,全部都是有血性、有骨氣、有膽量的南宋軍民!南宋在獨立抵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數十年後,終於滅亡。

崖山之戰後,崖上被刻12個巨字令人悲憤不已,幾百年後才剷除

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崖山之戰,不僅南宋徹底滅亡,而且一個文明、強大、光榮的民族,第一次完全被游牧民族佔領,漢族整體被奴役,漢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史無前例的打擊和破壞。 數十年的抗元鬥爭消耗掉了漢民族最精英的人群,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不見了,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興盛的商業文明都被迫中斷,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繼任王朝在保守封閉殘暴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中國喪失了發展的良機,開始落後於西方。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沒料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早有異心,投降元朝,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南去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宋端宗落水得病,不久崩逝,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護衛皇帝逃到崖山,繼續抗元。

1279年正月,元軍尾隨而至,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宋軍逃往海南及台灣的水路全部被斷,被元軍三面包圍。統帥元軍的將領,並非蒙古人,而是漢將張弘范!

張弘范的父親張柔是保定人,在蒙古軍南下之時曾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後來張柔兵敗被擒,投降蒙古,從此張柔及11個兒子一家大小全部都成了蒙古將領,成為滅亡南宋的馬前卒和急先鋒。

面對元軍的重壓,張世傑知道陸軍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下令盡焚陸地上的房屋、據點,將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將趙昺的「龍舟」放在各船中間。元軍乘風縱火,但宋船皆塗濕泥,沒有成功。元軍火攻不成,於是封鎖海灣,斷絕宋軍汲水道路,宋軍饑渴交加,疲敝不堪。

勝,已無可能,但死,亦要死的轟轟烈烈。宋軍上下視死如歸,張世傑依舊大戰元軍,元朝三次招降全被他堅決拒絕。

1279年農曆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準備正面進攻,他先命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張弘范用布預先遮蔽埋下伏兵的樓船,然後以鳴金為號,發動猛攻。元軍伏兵負盾俯伏,在箭雨中迅速駛近宋船,船艦接近之時,元軍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宋船,一路打到宋軍中央。張世傑見大勢已去,帶領余部十餘只突圍而去。

皇帝趙昺的船已經無法逃脫,左丞相陸秀夫眼見突圍無望,眼含熱淚,先逼自己的妻兒跳海,然後便背著八歲的少帝趙昺投海。《宋史》曰:「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隨行的南宋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也不幸落海身亡。

崖山之戰後,崖上被刻12個巨字令人悲憤不已,幾百年後才剷除

第二天,崖門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急忙派人尋回屍體,然而趙昺的屍體卻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偷偷埋葬。

宋室覆亡,漢將張弘范志得意滿,為顯示自己的功勛,他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十二個大字——「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滅亡一個朝代,是齊世大功,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幾乎滅亡一個文明,中國歷史向下發展的轉折點倏忽而至。

這十二個字也成為刻在漢民族內心上的一個傷疤。一直到1486年,此時明朝已經建立100多年,張弘范的河北老鄉,永年縣辛庄堡河西村人徐瑁,擔任廣東巡按,來到崖山,看到這十二個大字非常氣憤,於是命人將這些字鏟去。他想在崖上改刻成「宋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以彰顯民族氣節。但當時廣東碩儒陳獻章(陳白沙認為應刻為「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最終未刻成。

崖山之戰後,崖上被刻12個巨字令人悲憤不已,幾百年後才剷除

解放後,原來曾經刻字的石壁因擴航道被炸除。直到1964年秋,田漢同志書寫了「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被刻在了近岸的奇石上。

周恩來總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迹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崖山之戰,歷史之痛;十萬軍民,永彪史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磨坊 的精彩文章:

考生掉進溝渾身濕透,向考官要火遭拒絕,考官一解釋眾人大笑
宰相:你正學我的書法?官員把白灰堆黑桌上:這個字就是跟您學的
尚書女兒嫁宰相還要下廚房,登門問罪,親家:看看他婆婆在幹嘛!
《賣油翁》的配角竟是文狀元,一門四進士兄弟倆狀元,老陳家驕傲
罪官寫給大臣一封信,後來信被找到,皇帝一看大喜:越級提拔大臣

TAG:歷史磨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