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每天對著500多個棺材是什麼樣的體驗?

每天對著500多個棺材是什麼樣的體驗?

國 風

很多人對死者敬而遠之,但在齊伯鄉,有位名叫劉朝先的苗民,卻每天守在平壩棺材洞中,守護著567具族人的棺材。

文|雷虎 圖|阮傳菊

貴州平壩縣齊伯鄉有一支苗族,卻把逝者放進洞穴中洞葬。在他們眼裡,生有兩種:進城務工,下鄉務農;死也有兩種:「下鄉」土葬,「進城」洞葬。生和死,沒有明顯的界限,都是活著。

山青水秀的貴州平壩

桃花村不是桃花源

洞葬,曾經是一項流傳廣泛的苗族風俗,但如今已慢慢變成歷史。因而尋訪葬洞的過程,並不容易。給我們做嚮導的,是平壩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

葬洞在距平壩縣城20多公里的桃花村,我們開著越野車在喀斯特峰叢中蜿蜒,嚮導示意司機在半山腰中停車,指了指遠處的山峰——削壁千刃的山峰中,隱藏著一處並不起眼的洞穴。他說,洞穴中曾經有人家;山谷小徑更深處,現在還有村落。正是無窮盡的山水阻隔,使貴州很多村莊還保留著最原始的風貌。

升級改造中的桃花村

桃花村,村莊中央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廣場,場上儘是黃土,幾輛推土機來來回回平整土地,幾個工人挑著竹簍運土方,當地要發展旅遊,修一個停車場。

嚮導指了指停車場旁邊的峭壁說,棺材洞就隱在環繞廣場的群峰中。一位挑著竹簍、身穿勞工服的村民向我們走來。他叫劉朝先,是村裡的文物協管員,他手裡拿著開啟棺材洞的那把鑰匙。

劉朝先帶我們繞過推土機,向著前方一座山坡走去,「這座山,我們都叫它老熊山,棺材洞就在我們頭頂上。我平時守洞時沒事,就挑挑土方換點煙酒錢!」

這片平地會改建成停車場,劉朝先就在這裡打散工

經他指點,我們才發現,距地面20來米高的山腰上,果然有一個若隱若現的山洞,藏在幾十株古樹後的圍牆內。古樹之前,是村裡的中心廣場,是人氣最鼎盛的地方;古樹之後,是傳說中的棺材洞,是千百年來逝者集中安放之所。古與今,只不過一樹之遠。生與死,只不過一牆之隔。

古樹不言,守靈人手上的鑰匙「吱嘎」一響,大門打開。守靈人沿著懸崖邊的百步階梯盤旋而上,走到一半時,他停下來和長在懸崖邊上的古樹老藤點頭示,像是和老朋友打招呼。

直到走到階梯的頂端,葬洞的一角露出黑壓壓的棺材。

距離停車場工地不遠,便是桃花村的棺材洞

567個逝去故事見證者

直到走到階梯的頂端,葬洞的一角露出黑壓壓的棺材。

這是一個喇叭型的喀斯特岩洞,按考古隊的測量,洞長45米,寬24米,最高處21米。數百具棺材由外而內擺滿了整個山洞。

場景壯觀,然而並不令人生畏

「平壩棺材洞有棺木567具,大多保存完好。葬洞內棺材,分為船形棺、圓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6種。1987年貴州省考古所對部分棺木進行清理,其中第516號船棺木經碳14測定,年代距今1110±80年,是葬洞中最早的棺木。

平壩棺材洞對研究我國西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族歷史、葬俗傳統工的要『標本庫』。」隨行的平壩文物局工作人員賈賢徽對棺材洞給出了官方解釋。

1110±80年前,那時是中唐時期。當棺材洞第一次被放進了棺材後,每隔一段時間,棺材洞就會放進一具新棺。考古學家通過不同的棺材型制變化,以及棺材內陪葬物的風格變遷,能推測這個村莊的歷史。

文物局的專家說,桃花村的村民在去世後,要請鬼師作法後,才能把死者送進葬洞,因而要了解葬洞的由來,和鬼師溝通是最好的方式。

我們請劉朝先幫忙去請村裡的鬼師,劉朝先卻說:「鬼師,村裡的鬼師,今天正在山裡放羊,一時半會兒回不來。為何要找鬼師來講呢?那些個儀式,我都會。而且,儀式鬼師們早就不做了啊!」

這可絆倒了在場的工作人員。劉接著不停地向我們講述民間版的棺材洞。

洞里的棺木按家族分支安放

「這個棺材洞,是我們桃花村劉家人的祖地。桃花樹的劉姓,都是一家,後來分出桃花、鵝抱蛋、新寨、中寨4個村民組。於是,洞里就按不同的老祖宗分支,安放洞內不同方位。

最左邊的第一區歸桃花組的;第二區是鵝抱蛋組的;新寨和中寨在第三區——老祖宗最講究規矩,即便是去了那邊,『趕集』也要保持隊形!」

劉朝先指著層層疊疊的棺木調侃,他說調侃不是對死者不敬,對死者敬而遠之,那死者才是真的死了。「最右邊是第四區,我們稱它為『自留地』,葬在這裡,沒必要長幼尊卑那麼多規矩,在這裡大家可以『雜居』。

還有洞里最裡邊的,則是『禁地』,只用來安放重病去世的族人,病的越重的放得越深!像是得肺結核去世,那就得放到最裡邊。

劉朝先每天都會進入洞里「上班」

山洞雖然不大,但卻崎嶇起伏。劉朝先每講解一個區域,都需要從岩石上爬高下低。

從第四區到第三區,要經過一塊一人多高的岩石,劉朝先縱身一跳,但卻沒有站穩,在倒地前,他左右手各扶住一塊棺木才沒有倒下,劉朝先於是一路扶棺而行。似乎,在他眼裡,棺材不再是棺材:像是電梯扶手,僅僅是輔助上下的工具;又像是親朋好友,是相互攙扶的臂膀。

對於近代的棺木主人,劉朝先如數家珍

「你看那邊一對是劉興忠夫婦,劉興忠先過世,家裡窮,一具大的棺材都打不起,棺材也沒錢油漆;等到劉興忠妻過世時,已經是很多年後了,孩子們給她打了一具黑漆棺,棺體比他愛人的大了一圈,說不定裡邊還有陪葬呢。雖然生前,貧富貴賤不一,但死後還是不離不棄!」

「你看那邊是一對父子,父親沒有等到孩子長大,就來這兒了。沒想到孩子沒有長大,就來這兒陪他老爸了。小棺材立在大棺材上,像不像兒子騎在老爸背上騎大馬?這爺兒倆幸福的背後,站著個心碎的妻子和老媽。」

守洞人劉朝先

他坐在洞內一塊巨石上,環顧四周的棺木,棺木不言,但劉朝先已默默記下長眠在棺木中的人的故事。

「進城」的生者和「下鄉」的逝者

來葬洞後,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桃花村村莊規模不小,為何洞葬流傳了千年,葬洞卻只留下567具棺材?」

劉朝先呵呵一笑:「洞葬的風俗在村裡傳了千年,如果棺材都進洞,那村裡有十個洞也塞滿了。城裡雖好,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城』的。就像北上廣好,但真正能在北上廣留下來的,又有幾人?」

只有進了桃花村的棺材洞,才是一種身份的認同

桃花村村民去世,有「進城」和「下鄉」之分:進城,不是去城市,而是指進棺材洞洞葬,苗族人認為棺材就是亡靈們的「房屋」,當族人死後,把棺材集中放入葬洞後,就像在建造一座冥界之城。

下鄉,則是指在野外土葬可以隨便找個地方,就像農民自建房。最早時,「進城」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是族人凝聚力的象徵。並不是所有劉姓族人死後都能「進城」:死在外地的劉姓族人,是不許「進城」的。

洞里不通風,常年夾雜著各種味道

為何會有這個風俗,劉朝先也說不清楚,他只給說了村裡關於洞葬起源的傳說:有一年,有一位劉姓祖先去世,後人決定把祖先在村外的山坡上安葬,在抬棺出村時突然遭遇山洪,祖先的棺材被大水沖走,全村人出動找了三天三夜,最終在村內的山洞內找到棺材。村裡的鬼師說,這是祖先思念故鄉不想離開的表現。從那以後所有劉姓族人去世後,都「進城」,久而久之,形成了這龐大的棺材洞。

這個傳說,和苗族歷史文化的專家研究苗族洞葬習俗緣起不謀而合:洞葬,其實是苗族先祖們思鄉故土情愫的體現。很多苗族不希望下土安葬,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扶靈還鄉。

每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土,不時有族人來祭祀

只不過,此「故土」其實不是桃花村,甚至不是貴州,而是黃河流域的城池;「祖先」也不是在「桃花村」去世的那位「祖先」,而是5000多年前被黃帝部落從中原驅逐的「九黎」部落——傳說很多苗綉、蠟染圖案,就是苗族先當年在中原的城池地圖演化而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進城」和「下鄉」之分,其實是「他鄉」和「故鄉」之爭。桃花村劉氏族規規定不讓死在外地者「進城」。其實是在堅持「扶靈還鄉」意念。

摞起來的棺木,是同一家族的意思

桃花村,「進城」和「下鄉」,這都是極富象徵意味的名詞。可以代表村莊,以及村莊的聚和離。「這是我爺爺,這是我太爺爺,這是我爺爺的爺爺……他們都『進城』了,毫無疑問,得『進城』。」劉朝先拿著根木棍,指著一摞疊起來的棺材秀他「進城」的家族。

「但我母親,她以後要不要『進城』,我得要好好問問,因為現在『進城』早已不流行……」劉朝先把棺材洞中的棺材清點了一遍後,在洞口的長凳上靜座很久後默默離開。清點洞中的棺材,然後在長凳上靜坐守靈一小時,是他的例行工作。

劉朝先每天的工作,還包括清點洞里的棺材

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做守靈人,每個月文物管理局會給我300塊工資哦!」

劉朝先還沒來得及關上棺材洞的鐵門,近處的工地上就傳來叫喚聲——包工頭正在催他挑土方,棺材洞下的廣場上正在修建停車場,包工頭僱傭劉朝先做零工。包工頭覺得劉朝先太愛小便宜,有了150元一天的高工資,還做300元一月的守靈人。

編輯|KK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忍住不過雙11,就是為了去這裡
5000公里的呼喚,催我遠行
特朗普訪華,外孫女唱中文歌
拜託,如果你沒有耐心,就別去當幼兒園老師
3人被刑拘!攜程親子園曾一度被叫停,背後負責人張葆葆是誰?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