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課堂教學視角的選擇與實踐 ——以「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

歷史課堂教學視角的選擇與實踐 ——以「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

原標題:歷史課堂教學視角的選擇與實踐 ——以「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


2015年9月22日,在廣東省東莞市高級中學,聽了一節「太平天國運動」的示範課。徐老師先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教材基礎知識進行梳理,之後用史料教學法從國力、國家權力結構和向西方學習的角度,重點闡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徐老師大膽創新的視角帶給了學生前所未有的思維衝擊,但學生的反饋卻很失望。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視角,既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又利於他們接受,還能提高他們的思維深度呢?圍繞這些問題,我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一、邊讀邊思,初定視角


徐中約曾說:


「在每一次大亂之後都會有很多人死亡,以致有足夠的土地供倖存者耕種,但經過一段和平時期,人口的增長不可避免的導致人均耕地面積下降。這引起了民生之艱辛,而艱辛又引發了盜匪和起義,這些致亂的狀況通常伴隨著治理不力、政治腐敗和道德淪喪。」[1]

這種由亂到治和由治到亂,且被傳統聖人視為圭臬的「歷史之自然演進理論」,在晚清時期是否適用呢?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是否和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政治的腐敗以及道德淪喪有關呢?我帶著疑問繼續閱讀。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士大夫的打壓和鉗制,官場中的那種得過且過、息事寧人和敷衍了事的風氣,以及官員們對民生問題的漠不關心,甚至忽視,無疑制約了清政府的行政效率。相對廉潔的官員,舞文弄墨,自視清高,不問政務。官員的腐敗甚至有了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傾向。官場腐敗、皇室奢靡,以及毫無節制的軍費開支,最終導致國庫的空虛,財政困難,軍備的廢弛日甚一日。康熙年間,八旗已衰落,1800 年前後,綠營也喪失了戰鬥力。


「士兵的餉額甚低,……把當兵作為一種副業而已。沒有紀律,沒有操練,害民有餘,打仗則簡直談不到。」[2]


面對個人土地佔有量的持續縮減,土地兼并加劇,農民負擔加重,清政府束手無策,導致大量無業農民流入城市,成為社會不安定的根源。他們或淪為無賴和盜匪,或加入起義隊伍。所有這些現象——行政效率低下、普遍的腐敗、官員的道德淪喪、財政的窘迫、軍備的廢弛——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治理能力的衰退。由此可見,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絕非偶然,是清政府治理能力衰退的結果。


那太平天國的崩潰是否也和天國政權的治理能力有關呢?按照這個思路,我找到了如下材料。


「搗毀廟宇神像及擾亂鄉村生活……太平基督教的非正統性也激起了洋人的反感……洪秀全缺乏領袖天才……南王和西王在 1852 年陣亡,東王和北王在 1856 年的內訌中被殺,……洪秀全失去了他們的輔佐,茫然失措……革命者宣揚廢除私有制,但其領導人自己卻聚集了龐大財富。他們倡導夫妻分營而居、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 ;但洪秀全本人卻有88 個嬪妃……太平軍在開始時獲得外國列強的同情,但他們沒有利用這一點……反而堅持將列強當做屬國看待。」[3]


種種現象——政權的腐化、領導集團的局限性、意識形態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外交的失誤——都印證了太平天國治理能力的矛盾與渙散。可見,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經過上面的閱讀與思考,我將本課的視角初定為「政權的治理能力」。


二、回歸主體,確定視角


奧蘇伯爾(David P.Ausubel)曾說:

「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4]


為此,我對高一的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經過初中的學習,他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需要老師從全新的角度解讀,渴望新的思維衝擊。


趙亞夫曾強調:


「中學歷史教學最好能顧及四個邏輯:①教科書的知識邏輯;②教師的教學邏輯;③學生的學習邏輯;④歷史自身的發展、演變邏輯。……①②是教學中慣用的邏輯,通過研讀教科書便可以把握和控制。第③個邏輯最容易被忽略,而且老師也不願意去注意它。」[5]


可見,課堂教學視角既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邏輯。「政權治理能力」這一視角雖然滿足了學生思維衝擊的要求,但顯然違背了教科書的知識邏輯和學生的學習邏輯。為此,我決定回歸教材。


嶽麓版必修Ⅰ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主要是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解析近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艱難演進的歷程。本單元除了要了解外敵入侵之外,更應該看到近代中國在傳統社會和近代社會之間的徘徊、彷徨與選擇,在外來衝擊和內在選擇的雙重推動下,近代中國人如何在人、國家、制度等層面促進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漸變。根據趙亞夫的「四個邏輯」,我最終將本課的視角確立為「清王朝政治體制變化」。


三、精心設計,展開視角


根據「清王朝政治體制變化」這一視角,再結合課程標準,我將本課的核心目標確立為:從政治體制的角度看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漸變。認識太平天國運動對清王朝的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的衝擊、重構和再崩潰,及這一時期崛起的漢族士大夫集團與地方軍閥勢力對近代中國的巨大影響。以核心目標為根本出發點,我從運動的爆發、過程和影響三個子目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子目,運動的爆發——清王朝政治體制的衰退


教師首先展示大事年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中國的社會狀況》,引導學生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並填寫表格。之後,教師進一步追問,從這些社會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的治理能力如何?從而將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之源與清政府的政治體制結合起來。

第二子目,運動的過程——清王朝政治體制逐漸解體及應對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太平天國前期進軍路線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太平軍對清王朝的衝擊:前後14年,從南到北,直逼京師,建立政權,南北對峙。


之後,由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相關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呈現下列材料和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解決。


材料一 :(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說 :)「我們村的張二癩子一貫偷雞摸狗,好吃懶做……可是聖庫還是按人頭分給他一石糧食。前天他又提回來一隻鴨子。」[6] ——於培傑《天王洪秀全》


材料二:軍官也是民政長官,每個單位設一個國庫和一座教堂,有兩司馬掌管……也進行科舉考試,題目不是取自儒家經典,而是選自《聖經》、太平天國詔書等……婦女允許在軍政機構中任職,設「女館」……採取措施幫助病殘孤寡人;禁止吸食鴉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7]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太平軍不排斥西方事物,……他們發現洋人的槍炮很好用之後,便大量採購,所以在李秀成和李世賢這樣的軍隊里有大量的洋槍炮。[8] ——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問題:閱讀上述材料並歸納總結,太平天國政權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政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析,並將太平天國的政權建設與清政府進行對比,並填寫表格。進而理解清政府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節節敗退是和其體制弊端的叢生密不可分的。那麼,面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清王朝是怎樣應對的呢?教師呈現下列材料,並引導學生閱讀思考。


材料四 :曾國藩就是利用這些團練,加以組織訓練,使之成為一種軍隊,這就是著名的湘軍……在清政府方面,等別人都失敗了,然後重用曾國藩。[9]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五:李鴻章剛與太平軍對陣的時候……因為對方是幾千桿洋槍一起轟擊,那種仗根本沒法打。然後李鴻章開始琢磨引進洋槍洋炮。 [10] ——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通過材料四、五,可使學生了解到,面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清政府被迫重用曾國藩,起用湘軍;學習西方,軍制逐漸走向現代化。


第三子目,運動的影響——清王朝政治體制重構和再崩潰


太平天國運動延續了十四年,影響了十六省。其興起蓬勃激昂,其衰亡哀婉可悲,但它卻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首先呈現下列材料和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解決。


材料六 :晚清時期,65.4% 的總督和 77.8% 的巡撫都是漢人……太平天國後,中央政府發現有必要與外省大員磋商,聽取他們的意見。[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七 :1861,清王朝成立總理衙門,並發起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問題 :閱讀上述材料並概括分析,清政府是如何實現中央和地方權力機構的重構?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析。通過分析,學生可了解到,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了漢族士大夫崛起,地方大員獲得一定自主權 ;也推動了清政府機構的變革,政府機構逐漸現代化。同時將太天國運動前後,清政府中央、地方權力機構進行對比,並完成表格。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推動了清王朝政治體制的重構。清政府政治體制的重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權的現代化趨向,但這能否挽救清王朝的危機呢?教師呈現下列材料,並引導學生閱讀思考。


材料八 :各省獨行其事的最顯著例證,發生在1911 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軍佔領武昌之時,各省當局宣布擁護革命,公然對抗朝廷,加速了清朝的崩潰……湘軍和淮軍是私家軍隊的先導……袁世凱繼承了這一傳統,……成為民國初年蹂躪中國的北洋軍閥的首領。 [12]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通過材料八,可使學生了解到,清政府政治體制的重構,並沒有挽救其統治危機,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地方的尾大不掉,最終導致中央集權走向崩潰 ;湘、淮軍成為軍閥的源頭,也是後來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

學情是教學的起點,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教學設計與實踐要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邏輯和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注釋】[1]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第161頁。[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年,第42頁。[3]同[1],第181-182頁。[4](美)奧蘇伯爾等著,佘星南,宋鈞譯:《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扉頁。[5]趙亞夫:《歷史教學設計的流程、診斷與策略(第一講)》,《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年第9期。[6]於培傑:《天王洪秀全》,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年。[7] 同[1],第170-171頁。[8]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2年,第178頁。[9]同[2],第44頁。[10]同[8],第179頁。[11]同[1],第182頁。[12]同[1],第182-183頁。


——本文載於《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第03期第54-56頁


小編:大魚(周四)


微信號:Pxy_luckygir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教學研究丨人的主體地位的首次確立——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闡釋
原創試題 l 2017學年諸暨市高二學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
教學課件丨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