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靈魂泣血!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靈魂泣血!

原標題:《報任安書》:司馬遷的靈魂泣血!



01


讀《史記》,不了解司馬遷,就不能觸摸到這部鴻篇巨著的靈魂。想了解司馬遷,不讀《報任安書》,就不足以感知一代史家的偉大之處。


我們能看到的,往往是司馬遷身後光輝顯耀的一面,卻不知其身前無以言表的屈辱和悲傷,彷彿身披光鮮的外衣,掀起來看到的是累累的傷痕。

是苦難和屈辱的人生,是肉體和精神的摧殘,挫而彌堅,愈挫愈奮,錘鍊出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史記》是司馬遷人生的寫照,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司馬遷的曲折人生成就了《史記》的偉大。


任安是司馬遷的好朋友,應該是知己朋友的那一種。在高光先生的《司馬遷》中有詳細的描述,在司馬遷被漢武帝治罪期間,任安傾其所有來搭救司馬遷。按照漢朝的律法,可以繳納一定量的罰金來減免罪行,司馬遷屬於重罪,需要繳納巨額罰金約三十萬金。


司馬遷家境不富裕,那裡能拿出這麼多錢。任安拿出家裡所有的積蓄約十萬金,可惜除任安外再無人肯伸出援手,因無法湊足三十萬金而搭救未成。這是任安對司馬遷的情義,司馬遷非常感激,視為知己。


02


在漢武帝時期,有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戾太子謀反。在古代太子謀反動搖國本根基,事態非常嚴重。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漢武帝是有反覆的,剛開始認為太子死有餘辜,後來又覺得太子被逼而反死的冤屈。


而任安正是屬於反對太子謀反的那一派,漢武帝認為,任安在太子危急之時首鼠兩端懷有貳心為人不誠,處任安以腰斬之刑。


在危急時刻,任安想到了好友司馬遷,因為司馬遷常跟隨漢武帝左右,有諫言的機會。


司馬遷深知任安之罪絕無寬恕的可能,自己雖然在漢武帝身邊有說話的機會,但為李陵直言所惹得大禍還沒有了結,豈敢再向漢武帝唐突諫言。


司馬遷非常為難,他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因為有更重要的使命,他只能修書一封,向好友任安傾訴苦衷說明一切。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向任安敞開了心扉,袒露了自己複雜的心緒,自卑與失望,屈辱與怨恨,無奈與不甘,憂鬱與苦悶,節義與死生……。

雖然隔著千年,但從字裡行間透出的那種複雜的感情,也會令人心情鬱結為之感嘆。《報任安書》就是司馬遷的人生寫實,在任安生命的最後時刻,司馬遷感喟無能為力。


但作為人生知己,那種靈魂的交互,精神的告白,無疑是一種生命的重託,遠遠超過了生命本身的意義。無從了解任安能否看到這封信,可這已經不重要了。


如果地下有靈,任安一定感到欣慰,因為他的名字與《報任安書》一起流傳千古,這是他絕對不會想到的。司馬遷救不了任安的命,但給了他永生的機會。



03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誰為為之?孰令聽之?」這是司馬遷內心的獨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為了什麼?自己的心裡話又能向誰訴說?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伯牙絕琴是一個歷史典故,講的是知音難覓的故事,鍾子期是於伯牙的知音,鍾子期死後,於伯牙從此不彈琴,因為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司馬遷感嘆,自己雖懷「隨和」之才,有許由和伯夷的德行,但不能引以為榮,只是自取其辱罷了。凡偉大之人,其內心都是孤獨的,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們的報復和志向。


曹雪芹在著《紅樓夢》時,也發出同樣的感慨:「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04

同情李陵,仗義執言惹大禍。司馬遷遭受宮刑,起因是為李陵兵敗之事辯解了幾句,惹得漢武帝動怒而受到處罰。


在《報任安書》中,對李陵兵敗有詳細的描述。李陵帶領五千勇士孤軍深入匈奴腹地,對抗十倍於自己的強敵,與匈奴單于大戰十多天,終因寡不敵眾而兵敗。


李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司馬遷,明知道有危險,但他還是敢於直言,這顯示出司馬遷善良正直的一面。


用整整一個段落來寫李陵的事情,足見司馬遷對英雄的仰慕,心懷正義之情,雖禍及自身,卻無怨無悔。


05


士可殺,不可辱。經歷了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司馬遷對死生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自己就這樣輕易死去,就如同九牛一毛螻蟻草芥一樣毫無意義,怎麼能和那些節義之士相比呢?


感悟到生命的價值,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是全文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話,也是司馬遷用盡生命之力,發自內心的呼喊。


對死生的重新認識,使司馬遷頑強地活了下去,因為他有未竟之事業未了之心愿,死的其所,生而有為!

06


刑不上大夫。現在的人們可能對這句話有誤解,認為士大夫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其實不是這樣的。


古人很注重名節,士大夫是高貴、儒雅和名節的象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古人價值標準的體現。


如果士大夫遭受刑罰,勢必因屈辱而破壞其高貴的形象,在社會中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士大夫獲罪,一般會自裁或賜死,由此而躲避律法的公開處罰。


司馬遷遭受了牢獄之災,深切地體會到,在那種屈辱的環境下,想保持名節何其難也!


他列舉了周文王、李斯、韓信等王侯將相達官顯貴,一旦遭受不測之禍身陷囹圄,就如落入陷阱中的老虎,憑你有萬般能耐也身不由己。


如果刑罰之前不能及時自裁,到了大刑伺候棍棒加身的時候,想要保持名節就太難了,這是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7

發奮著書,表達心志。自古因富貴而留名的人很少,只有那些功勛卓著的人才能名垂千古,這是司馬遷的處世觀點,也是他的人生價值。


他列舉了一系列流芳千古之人,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寫《離騷》;


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斷足而撰寫《兵法》;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


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致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


司馬遷為自己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得到了片刻安慰。與偉大之人為列,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著書立說的宏遠,受此大辱也不足為惜。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是他活著的意義,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08


辱負重,巨著傳世。就因為多說了幾句話,就遭受如此大禍。被人羞辱和嘲笑,真是愧對祖宗,無顏面對死去的父母。


每天都感到神情恍惚九曲迴腸,在家裡也是心神不定茫然若失,走到外面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每每想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就冷汗直冒濕透衣背,真是痛苦到極點了。


每當讀到這裡,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司馬遷在內心的煎熬中苦苦掙扎的那種情形,無以言表無可名狀。掬一捧同情淚,寄一片崇敬心。


苦難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司馬遷用自己的生命在書寫,他的心血浸透了這部巨著。可以說,沒有苦難的人生,就不會有《史記》的厚重。


(本文載自公眾號:歷史的天空18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天空1840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朗普訪華:美國總統所見之中華文明
《萬曆十五年》:皇帝罷工了!

TAG:歷史的天空1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