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 達生》之寓言六則

《莊子 達生》之寓言六則

原標題:《莊子 達生》之寓言六則



《莊子達生》是《莊子》外篇其中之一,談論修心養生的道理,運用寓言的手法曉喻生命通達之理,非常睿智而富有哲理,值得與大家分享。在先秦時期,儒、道兩家並行不悖,在探索人的心性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較之佛教和西方哲學淵源更加久遠,對於天人關係,有著透徹而高深之見解,令現在人嘆為觀止!


《莊子達生》開篇曉明主旨,「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通曉生命真諦的人,不會去追去於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天理的人,不會去追求於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身體得以保全,精神復歸本原,天人合一,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


莊子以道家思想,闡發人之生命追求的本質,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之「身心兼修」的古老哲學。芸芸眾生,受各種雜念驅使,起心動念,耗盡了精力,大多終生無成事。如何凝聚精神,專一從事,達到至高境界,實為修心之功夫。

早在上古時期,堯帝就洞悉了人性之奧秘。在禪讓時告誡舜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的貪慾之心越來越危險,對天道的追求越來越微弱,只有精益求精專一其心,才能做到中正平和通達天理。


堯帝的這段話被尊為「中華十六字心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點,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文化修心之精要在於,凝聚精神,拋卻私慾雜念,追求本心自明之「道心」。



01 酒醉神全。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


酒醉之人從車上摔下來,雖然摔的很重,但不會傷了性命。他的骨節與正常人相同而所受傷害不同,就因為他的精神凝聚而專註。他乘車時不知,摔下來也不知,心裡也沒有死生恐懼的念頭,所以與地面碰撞也不害怕。


男士們都有過醉酒的經歷,腦袋一片空白,什麼也不知道了,處於一種短暫的失憶狀態。醉酒的情形類似於「忘我」的狀態,在酒精的麻痹下,人感覺混混沌沌,完全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自我」消失了。


很有意思,修道之人所苦苦追求的「超脫」境界,反而在醉酒時出現,這可能是「酒文化」的根源吧。莊子用「酒醉神全」來體現精神專一的狀態,對於意識的研究細緻入微,對於印證超然忘我的境界確為傳神之筆。



02 痀僂承蜩

孔子到楚國去,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孔子說:「先生真是巧啊!有門道嗎?」駝背老人說:「我有我的辦法。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迭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


迭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了;迭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也就會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只有精神高度專註,才能成就高超技藝。人們讚歎德國產品的高超品質,殊不知是幾代人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我們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工匠精神」。凡事都講「短平快」,只貪圖眼前利益,無法沉下心來深研細究。「山寨」充斥市場,假貨橫行天下,折射出人們浮躁的心理狀態,利益至上永遠培育不出一流品牌。



03 外重內拙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用瓦片作為賭注的人心地坦然而賭術高超,用金屬帶鉤作賭注的人心存顧慮,用黃金作為賭注的人則頭腦發昏。同樣一個人,同樣的賭術,卻因賭注不同而表現不同,大凡對外物看得過重的人其內心一定笨拙。


「瓦注者巧,鉤注者憚,金注者昏」,多麼深刻的哲理,這是人性的弱點!慾望蒙蔽了雙眼,名利迷惑了心智,有多少人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專註於財貨名利,必定投機鑽營不擇手段,即使道貌岸然也改變不了貪婪本性。專註於君子風範,必定內心恬淡不為所惑,即使貧賤也樂得其所坦然自若。


看清一個人,不要聽他怎樣說,關鍵要看他怎樣做,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子曰:「剛毅木納近仁,巧言令色鮮以仁。」那些油嘴滑舌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心懷不軌的人;而那些不善言辭剛毅木納之人,恰恰是心懷仁慈的人。


貪圖名利之人,其出發點是私利,永遠是利益至上,不要苛求其道德高尚。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喪失人格,不惜奴顏婢膝,不惜損公肥私,不惜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些人就是社會風氣敗壞的根源,是社會的毒瘤,其行事必定是「外重內拙」,為社會公理所不容。


04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現正表現出內心空虛盛氣凌人的樣子。」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挑戰,它也沒有什麼反應,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已精神專一,不動不驚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在現代漢語中,「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已失去了本意,形容反應遲鈍,獃頭獃腦的意思。


莊子用訓雞的過程,喻示了人之修心過程,由盛氣凌人到平靜安詳,再到精神專一。心態平和,精神凝聚,就會成就非凡,就會無往而不勝。在這裡,「呆若木雞」類似於道家所講的「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是神情專註不拘小節。


愛因斯坦是成就非凡的科學家,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生活中的愛因斯坦近乎「白痴」。有一次,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愛因斯坦忘記了自己住在哪裡。不得不打電話問自己的秘書:「請問愛因斯坦教授的新家在哪裡?」秘書沒有聽出他的聲音,拒絕告訴住址。沒有辦法,愛因斯坦只得低聲說:「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我就是愛因斯坦教授。」愛因斯坦的專註精神和忘我境界,使其跨越了一座座科學高峰,「相對論」的偉大成就,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之門。



05 梓慶為鐻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ju),人無不驚嘆其惟妙惟肖鬼斧神工。魯侯問他:「你用什麼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我是個做工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


齋戒三日,不再懷有「慶賜爵祿」之心思;齋戒五日,不再心存「毀譽巧拙」之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時候,所有外界的紛擾全都消失,然後動手加工製作。我的純真本性融合於木料的自然天性,製成的器物疑為天成。」齋戒一般指對神的虔誠之心,沐浴更衣,洗滌污垢,表達一種外在的誠意。


莊子提出了「心齋」的概念,即心的齋戒,排除一切「慶賜爵祿」和「毀譽巧拙」的外部干擾,以表達內在的誠意。梓慶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技藝,是以虔誠之心,對自己職業的崇拜,這是很高的境界。「心誠則靈」,心懷至誠,則能發揮人之靈性,打開天人合一的奧妙之門。

在制鐻之前,梓慶做了齋戒七日的思想準備,排除雜念凈化心靈,以「忘我」的心態,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制鐻當中。梓慶完全與器物融為一體,是人的本性和物的自然屬性的完美結合,他所看到的是物的自然屬性,是為天成。梓慶所成就的巧奪天工,是他認識上所達到的高度,與其說是制鐻,倒不如說是重塑自我。



06 忘適之適


「忘足,屨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忘掉了腳,便是鞋子的舒適;忘掉了腰,便是帶子的舒適;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內心的安適;不改變內心的持守,不順從外物的影響,便是遇事的安適。本性常適而從未有過不適,也就是忘掉了安適的安適。


「忘適之適」特別具有哲學意味,忘記了舒適,就是最舒適,這同樣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世上之事大多與人的感覺有關,感覺猶如一把尺子,時刻在衡量人的慾望尺度。感覺滿足了,就會知足而止,感覺不滿足,就會不斷索取。


忘掉了存在,是真正的存在,感覺到存在,表明和環境還沒有融為一體。正如家庭一樣,溫馨之家就不會感覺到家的存在,一切皆為自然。如果回家感覺如住店,不是自己出了問題,就是家庭不再溫暖和諧了。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買鞋必須要自己去試,反覆地試,沒有了或緊或松的感覺,這時候鞋就合適了。如果鞋不合適,這兒磕,那兒磨,時刻提醒你腳的存在。


俗語講:「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如果腳沒有了感覺(忘足),鞋就最合適了。推而廣之,忘掉是非爭執,就是內心的最適宜;不改變自己的本心,不順從外物影響,處事一定能恰如其分。「忘適之適」是修心的最高境界,自然平和,中正安適,這是儒、道文化之殊途同歸。

《莊子達生》雖為外篇,相傳並非莊子所作,但也秉承了莊子之一貫思想,寓言六則更是哲理深刻精妙絕倫。對於心性的探索,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科技發展並不代表人之本性的改善。擯棄雜念,專一精神,是成就一切事業的本質所在。只有心無旁騖,才能專心致志,這也是《大學》之精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天空1840 的精彩文章: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靈魂泣血!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朗普訪華:美國總統所見之中華文明
《萬曆十五年》:皇帝罷工了!

TAG:歷史的天空1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