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棧道建築歷史上的奇蹟
秦蜀棧道建築歷史上的奇蹟
作者:雲山 祝英
陝西省漢中人習慣用「北四南三」來說穿越秦嶺巴山的七條棧道。即北面秦嶺有陳倉(古)道、褒斜(古)道、儻駱(古)道、子午(古)道;南面巴山有金牛(古)道、米倉(古)道、荔枝(古)道。這七條(古)道路,無論是在工程規模上,還是在工藝技術上,都堪稱建築史上的奇蹟。
先說工程規模。這七條棧道相加起來總共有3300多公里,許多地方是在懸崖峭壁之上鑿孔架木形成的懸空棧道。以褒斜道為例,談談它的狀況。《張國策·秦策》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的記載。這裡的千里棧道,包括由關中到漢中的褒斜道,和由漢中到四川劍閣的金牛道。其中,褒斜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它的開鑿。促進了祖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原與西南的聯繫,推動了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褒斜(古)道由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褒谷口)入秦嶺,溯褒水上行,經留壩縣馬道、武關、南河、柳川,抵江口鎮;再沿紅崖河(褒河上遊河道)進入太白縣王家楞,經白雲、太白縣城,翻越五里坡;而後沿斜水下行,經桃川、鸚鴿,止於眉縣斜峪關(斜谷口),全長235公里。道路沿褒、斜二谷修成,故稱褒斜(古)道。
「無水不成道」是我們祖先經過無數次的踩踏、選擇而認識到一條規律。而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中選擇較低的埡口通過,則可大大降低坡度,縮短路程。秦嶺南北對應的褒谷口、斜谷口由褒、斜二水聯繫起來,其間的分水嶺,是太白山的余脈五里坡。這是秦嶺山脊中最為平緩的一段。如從斜峪關入谷,沿斜水上溯,翻過相對高度僅200米的五里坡,就越過了秦嶺主脊,再不用翻山,一路下坡便可抵達漢中。可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褒斜二谷開道,是經過精心選擇的。
褒斜(古)道之所以稱為棧道,是因為有棧閣。什麼是棧閣?就是在陡峻的山崖間,鑿石架木,下撐立柱,上鋪木板所構成的通道。根據現在殘存的遺迹,專家們研究認為,棧道以選用的材料而論,有木棧和石棧之分。棧道以其結構而論,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平梁立柱式、平梁立柱加柵蓋式、平梁立柱加斜撐式、平梁無柱式、石積式和凹槽式、由於河谷兩岸地形的變化,褒斜道經常需要跨河而過,這樣就得造橋。從現存於河床基岩或巨石上的柱洞分析,這些橋為多跨式樑柱結構的木橋。由於褒斜棧道的經濟、軍事價值極為重要,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歷史上也有關於改道的記載。它的興盛時期,主要是漢魏和隋唐時代。到清康熙年間,對褒斜道的南段還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修整。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古代先民克服秦巴大山的險阻,將自然踏勘出來的原始小道,開鑿為可供千軍萬馬行進的棧道,在人類交通史上是少見的。褒斜棧道的修建標誌著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古代棧道在道路選線、棧閣結構等方面的原理,仍能給現代化的交通道路建設以有益的啟示。
褒斜棧道是漢中通向關中,或關中經漢中通達於巴蜀(指今日四川),穿越秦嶺的道路,是世界上最早的棧道。綜上,如此稱漢中為「棧道之鄉」應當是名副其實的了。(周雲山 舒祝英 供稿)
審核:田也,來源:雲山 祝英,責編:楠陽,序號:665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馮甜 漢興漢水悠悠漢中珍檔:88年前的魯迅譯著珍稀版本
※鎮巴那些耕耘歲月的攝影人,贊!
※趙萬宏漢上泛舟往事已逝,功德長存——讀王蓬《功在千秋——記一位保護石門石刻的公路專家》
※羊白漢水悠悠山水漢中
TAG:赤土嶺文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