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傳統文化的重塑與道教的責任

傳統文化的重塑與道教的責任

文/寇小岳

由於特殊時期的歷史原因,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曾經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偏見和誤解。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代被曲解乃至摒棄,這不僅僅是我們一個國家的損失,更是全人類的損失。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也希望能通過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來解決存在於生活中和社會上的一些切實問題。我們的國家,也需要去挖掘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展現我們的文化實力和大國風采。

1

什麼是傳統文化?

我認為:凡是根植於中國歷史,在漫長的歷史中為廣大群眾所認可和踐行,能在當今社會中產生積極影響,提升民族自信,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

譬如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和諧」、「誠信」、「友善」等等,都是來源於我們的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新被挖掘和塑造的時期。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新得到重視。那麼道教,在傳統文化的重塑中,應當肩負起哪些責任呢?

傳統文化的重塑(資料圖)

1991年初春,傅圓天大師在為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道教辭典》題詞時談到:「開展道教文化研究、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以貢獻於今天的人類。」這實際上已經指出了道教對於重塑傳統文化的責任。

道教是一個純粹根植於中國土地上的本土宗教。老子撰寫《道德經》,距今已有2500年;祖天師張道陵創教,至今也有近2000的歷史。這充分能夠說明:道教的文化和教義,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道教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和最為傑出的代表。重塑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道教對於自身的教理教義進行進一步闡釋和發展的過程。其最終的目的就如傅圓天大師所提到的:「貢獻於今天的人類」。所以對於傳統文化的振興和重塑,道教義不容辭。

我們區分傳統文化和當今文化,是承認其在思想認識、倫理觀念和對待世界的態度等方面的諸多不同。而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則是要促進兩者的和諧、互相啟發和借鑒,在提升民族自信的同時,為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來看,這叫做矛盾的對立統一。而用道教的教義來看,這叫做「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調和,化衝突為互補,這正是道教應當為傳統文化的振興和當今社會的發展,所提供的最根本的智慧。在這個過程里,需要道教去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道教要能夠正確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

儘管道教一直是被國家所認可的正規宗教。但在相當一部分群眾中,道教仍然與「封建迷信」劃等號。這也應該是道教界需要去自我審視和反省的。道教決不能僅僅消極地依靠「國家承認」,來強調自己不屬於封建迷信。

而恰恰相反,道教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如何區分正規的信仰與封建迷信。在日常形式上,諸如全真派的齋醮科儀,正一派的符籙功法之類,不僅不是迷信,還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十方韻、廣成韻、無錫道樂等道教的文化形式,都已經正式進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卻鮮為人知。

道教界應該大力去弘揚和宣傳這樣的文化遺產,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更直觀地去認識到正統的道教信仰與封建迷信的區別。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人也會從中了解到道教自身的深厚底蘊。在內涵上,道教也應該積極向世人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教文化,是能夠與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互相驗證,彼此扶持的。

比如,在道教信仰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的女仙。而在道門之中,也有非常多德高望重,道法深湛的坤道。這是因為道教作為一個宗教,自古以來即強調陰陽和諧,男女平等。這是任何一個其他宗教在歷史上都沒有達到過的高度,唯有道教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一以貫之。而我們當今的核心價值觀中,也包含了平等的理念。這就與道教的理念達成了一個完美的融合。

道教強調陰陽和諧(資料圖)

同時,道教也一直強調,道法的靈驗與否,與自身的道德修為密不可分。道教十分強調做人的問題。宋代的白玉蟾祖師在《道法九要》開篇就指出:「學道之士,當先立身。」傅圓天大師也曾經說過:「先學會做人,然後才能學做神仙。」內修一身道德,是道教信仰的基礎性性原則,也是道教區別於封建迷信活動的根本所在。

「仁義禮智信」,是道教徒對待世俗生活的方式和態度。我們在許多的寺廟宮觀里,都能看到「忠孝神仙」這樣的匾額,這些都是道教對於道德倫理的直接教化。所以道教的廣大教眾和信教人士,在傳播道教文化的同時,也必須要以自身的道德修養去讓人感受到道教信仰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建立起區分以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封建迷信的思想自覺。

其次,道教界及信教人士,應當積極樹立救國助民的正面形象,關注俗世教化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

陳攖寧先生曾經說:「古代道教,入世則治國安邦,出世則成仙了道。」但是在許多人眼中,道教是一個「出世」的宗教,道教徒隱居山林,不問世事。這是對道教的誤解,當代道教有責任和義務改變這樣的形象。

道教歷來以救國助民為己任。當代中國政府一直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國際爭端,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侵略擴張,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在八百年前,全真派的丘處機祖師,就已經在同成吉思汗的對話中,闡述了這樣的觀念。

當代道教也一定要抓住契機,向世界人民傳遞和平的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僅來源於當代中國政府和人民,而是自古以來就蘊藏在中華文化之中的。當代道教有責任和義務將其挖掘提煉出來,以思想和宗教的方式,闡述和平之美。

和平之美(資料圖)

同時,在領土、領海問題上,道教也應該積極從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去讓更多人知道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對於中國人乃至全體華人的意義。就像傅圓天大師在《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貢獻力量》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兩岸道教徒要以太上立教的宗旨為追求,本著維護民族傳統精神,弘揚道教,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道教應該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宣傳,讓全體國人,全球華人感受到文化的歸屬感,提升對祖國統一的思想認識,還能夠對傳統和現代的中國文化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對中華民族和傳統文化的自信。

此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這樣的慣例:許多英雄和傑出的人物,在逝世以後都成為了道教里的神仙。比如「崇寧帝君」就是漢代的忠義名將關羽、「旻天大帝」是唐代為國捐軀的縣令張巡,而在近現代的東南沿海和台灣地區,有一些廟宇供奉的「憫世天尊」,則是民族英雄林則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一直以來也是道教徒們所倡導的人生境界。道教的教義一直認為,「端人正士,忠臣孝子,雖未通仙道而仙之標格已具。故其剛明正直之炁,自不可已,則為神明而廟食千載,復降於世,則為聖為賢。」成為神仙不僅僅是有道之士的歸宿,更是活著的人們對他們的品德與功績的認可和紀念。

所以道教界一方面要積極為國家和人民樹立正面形象,讓人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神仙之道」;另一方面,每一年我們的國家都有許多為了人民的福祉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英模,他們的功業不應該被忘卻,所以當代道教可以定期舉辦為他們而做,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記住他們的貢獻。

剛明正直(資料圖)

而對於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道教應該積極挖掘,傾力保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道教曾經影響了諸多文化形式的發展。

比如書法藝術,實際上即是被道教文化所熏陶出來的藝術形式。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時代最傑出的書法家:譬如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顏真卿,宋代的蘇軾、黃庭堅,元代的趙孟頫等等,都是虔誠的道教信徒。

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在當代社會,有許多本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亂象叢生,有一些則是發展式微,瀕臨滅絕。作為一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宗教載體,道教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將他們挖掘和整理出來,並以一個正確的方式向世人呈現出這些傳統文化形式的真正魅力。

第三,道教對於傳統文化的塑造,要躬親踐行,切實去做,而不是停留在空泛浮華的口頭宣傳。

所謂「執事者,不在多言,在力行如何耳。」當代道教在弘揚傳統方面,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我們的道醫,或者是一些養生培訓,旨在幫助人們提高身體素質,增加幸福指數。許多道觀有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技藝課程,在豐富了人們休閑生活之餘,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但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陶冶情操(資料圖)

因為當今社會所反映出很多社會問題,既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是道德的缺失。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將倫理與道德的教育,蘊藏於求知的過程之中。韓愈說:「傳道、授業、解惑」正是對這一模式最好的詮釋。但是當代教育的應試性、功利性等特徵的浮現,使得道德教育被弱化。

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低齡化的社會問題,就開始越發頻繁地浮現出來。既然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是對症下藥解決這一問題的非常優秀的方案,那麼道教界就應該在此有所行動。因為道教,最善於以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來從根本上防治和解決社會問題。

漢書·董仲舒傳》里說:「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這其實也闡述了道教的教化宗旨。我認為,道教界應該去重點關注校園霸凌問題。霸凌問題這些年來一直存在於校園當中,近些年由於傳媒手段的日益發達已經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但並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一些道德感缺失的未成年人,利用種種身體或資源上的優勢,在校園裡恣意橫行,對被傷害者造成的心理影響,有的可以貫穿一生。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但因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當下的法律手段,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制裁。而常規教育的收效,目前來看並不是很明顯。

那麼道教界應當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我認為,首先,道教界擁有豐富的武術資源,也開設了許多武術課程。面對那些受到校園霸凌侵害的孩子,道教弟子應該伸出援手,教給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的身體能力和面對非法暴力時的心理能力。

其次,道教應該去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如何對待和運用自己的力量。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任俠」是一種以個人暴力蔑視國家法度的行為,用今天的眼光看,即是對於暴力的濫用。

而到了唐代,道教的杜光庭祖師創作了《虯髯客傳》,重新塑造了「俠」的概念。將其轉化為具有「仁義禮智信」內涵,富有人情味的武士,從此奠定了後世對於武俠精神的理解基礎。

從那之後,直到今日,無數的文學及影視作品中所創造的大俠形象,比如《聊齋志異》中的燕赤霞,《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等待,都在詮釋著道教對於武力的引導,即:「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審究真偽。」道教精神所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夠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能力,非但不會尋釁滋事,還應該能夠為同齡人創造更好的環境。

傳統武術(資料圖)

第二個值得道教去關注的問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往往因為他們的家庭環境因素等制約,既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很難及時得到來自於父母的關愛。這些孩子的內心,對於生活的溫飽和精神的富足,都是非常渴望的。

面對這種情況,道教應該充分地發揮其「濟世度人」的一面。道教界的慈善,絕不應該僅僅是捐資助學,而是應該用深厚的傳統文化來充盈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讓他們看到:「學道之人,洞明心地,不樂奢華,不嫌貧賤。」另一方面也要讓他們明白學道之人之所以能夠如此,他背後的文化根源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才是道教慈善所應該達到的效果:不僅只救一時之急,更能夠為一個人的一生提供一個積極的指引。

無論他是否信仰道教,這個指引都能為其所用,並且帶來幸福。因為這樣的指引,來自於道教的智慧,同樣也來自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我上面所舉出的例子,都與未成年人教育有關。因為未成年人才是承繼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和希望。

只有讓越來越多的,有著謙遜姿態和健全人格的年輕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播才不是流於表面,才能真正看到重塑傳統文化的希望。

第四,在弘揚和重塑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道教界人士,一定要堅定立場,堅守文化。

道教能夠歷經2000餘年,中間遭受數次沉重打擊,至今仍然能夠發揮影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是堅持。傳統文化在歷經世事變遷之後,能夠重新煥發光彩,乃至向全人類展示其智慧內涵,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傳承者的堅持。

政治因時局需要,會對文化與宗教進行有目的的褒貶;學者則往往因其學派立場,做出一些誤導或者平庸的結論;但真正信仰道教的人,本著對「道」的堅守,對信仰的虔誠,能夠不在乎時俗褒貶地貫徹堅持信念的事情,這才是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彰顯的真正希望。

對「道」的堅守(資料圖)

我們正處在一個信仰和文化劇烈衝突與雜糅的年代,道德與價值觀念要經受的衝擊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劇烈。

道教信眾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和教育,通過正氣和厲行,讓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到以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正面力量與價值。至於其效果,我相信:「誠信相孚,自然靈應。」

(編輯:念遠)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傅圓天大師「弘道利人,服務社會」道教思想學術論壇在青城山舉行
遇事如如不動,要沉得住、穩得住
在紀念傅圓天大師登真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接二連三有人失蹤,原來是因為假山洞中別有洞天——這一切都是古墓惹的禍?
什麼是「五行」?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