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痛心!「長江女神」白鱀豚極度瀕危,如何留住它即將遠逝的身影?

痛心!「長江女神」白鱀豚極度瀕危,如何留住它即將遠逝的身影?

羊城派原創文本/夏楊

最近,一篇網路熱文倍受關注,並引來中科院院士的回應。話題都指向了有「長江女神」、「水中大熊貓」之譽的白鱀豚,它目前極度瀕危,已「功能性滅絕」。

白鱀豚「滅絕」爭論再成話題 資料圖

這讓人痛心!這個大自然的精靈,已經走到了種群滅絕的邊緣。它原本站在萬里長江生物群落頂端,由於人類活動的過度和無序,如今已幾無立錐之地!

這時候再說人類要反思、要保護環境之類的話,對白鱀豚而言顯然已經太遲,當務之急是,還有沒有辦法能留住它即將逝去的身影?另外,該如何避免它的悲劇再度發生?

白鱀豚的悲劇令人心痛 資料圖

萬古長江的真正主人

我們說大熊貓是生物進化的「活化石」,從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開始它已經存在。而說到白鱀豚,那更是「活化石」,它從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從太平洋遷徙到長江,從此在這裡安家,它是萬古長江真正的主人!

主要活動在長江中下游 圖/中國國家地理

人類很早就了解到有這種生物存在,我國秦漢時期成書的《爾雅》稱之為「鱀」,東晉大學者郭璞在《爾雅註疏》中解釋「鱀」:「體似鱘,尾如魚。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余。江中多有之」。

古書《爾雅》中有「鱀」的記載 資料圖

「江中多有之」,據說當時種群數量超過5000頭,成群結隊在江面覓食、嬉戲,不時躍出水面,留下美麗的白色身影。這種可愛的精靈,被譽為「長江女神」!

在很多年前,長江邊的漁民會依據白鱀豚躍出水面和發出的叫聲來判斷天氣。這種敏感的水生物,能準確告訴人們江面上即將發生的風雲變化。

白鱀豚被譽為「長江女神」 資料圖

白鱀豚能預報天氣,這是有原因的。「豚」不是魚,而是一種哺乳動物,屬於小型鯨類。它們靠肺呼吸,因此每隔一兩分鐘就要浮出水面,有時還會噴出水花、發出聲響。尤其天氣悶熱、暴雨來臨時,它們會頻繁露出水面,江邊民眾稱之為「白鱀拜江」。

白鱀豚需要露出水面換氣 資料圖

不是江豚也不是白海豚

古書中的記載僅有片言隻語,並沒對白鱀豚展開生物學研究。而現代生物學認識白鱀豚很晚。並且可悲的是,發現時種群已經瀕危。

1914年美國人霍依在洞庭湖地區收集到一個白鱀豚標本,將其帶回美國。美國學者米勒對其研究後,確認是一個獨特的新物種,直譯為「中國江豚」。白鱀豚正式成了國際承認的新物種。

歸為「江豚」顯然並不準確 資料圖

不過,此後很長時間,國際生物界一直認為白鱀豚是江豚的一種。直到1978年中國科學家提出證據,將之單列為「白鱀豚科」。在「鯨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屬」中,僅有白鱀豚一個物種。

白鱀豚是一種小型淡水鯨 資料圖

儘管生物學上已進行區分,但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難把江豚和白鱀豚分清楚。其實二者雖然外形相近,但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比如江豚吻部渾圓,白鱀豚則長著尖嘴;江豚通體灰褐色,白鱀豚的顏色則淺很多,背面淺青灰色,腹面白色。

江豚的吻部是渾圓的 資料圖

還有人容易把白鱀豚和中華白海豚混淆,因為外形更像。但二者生活區域不同,一個生活在海里,一個生活在淡水中。且白海豚生性活波,喜歡頻頻躍出水面;白鱀豚則生性害羞,躍出水面較少。

中華白海豚時常躍出水面 資料圖

圍繞白鱀豚,還有一個現象不得不說:直到今天,人們對它的稱呼還有分歧。白鱀豚又名「白鱀鯨」、「中華江豚」、「揚子江豚」、「白旗」、「白鰭」、「江馬」等,但在通俗稱呼中,則常見「白鰭豚」、「白暨豚」等,且這兩個名字見諸報端的幾率更高。雖然這種叫法並不科學,但人們已經習慣了。

「白暨豚」也是個習慣叫法 資料圖

急速消逝的「水中大熊貓」

可惜,白鱀豚成群結隊在長江中嬉戲的場景早已成了傳說,現在萬里長江中已難覓其蹤。

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中尚存較大群體,此後數量急劇下降。據報道,1980年代初尚存400多頭,1986年減至300多頭,1990年調查時只有200多頭,1993年為130多頭,到1995年不足100頭,2002年時估計已不足50頭……

種群數量在迅速減少 資料圖

2006年,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25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歷經38天行徎3400公里,在長江流域展開大規模搜尋,結果一頭白鱀豚都沒發現!

科考後科學家給出「已功能性滅絕」的結論。這意味著,儘管白鱀豚可能還有存在,但作為一個物種已稀少到難以繁衍下去的程度。

此後幾年,雖然長江邊仍不斷有人發現「疑似」白鱀豚的蹤跡,但都沒有確切證據。個別人拍到了照片,經專家辨認也並非白鱀豚。

2006年中外聯合科考隊的留影 資料圖

作為高居長江生物群食物鏈頂端的白鱀豚,為何種群會如此快速地縮減?歸納學界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過度捕撈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食物;二是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白鱀豚棲息地遭到破壞;三是工業污染危及白鱀豚免疫和生殖系統;四是長江航運繁忙,船隻噪音污染危害白鱀豚聲吶系統,螺旋槳直接帶來致命傷害;五是違規漁業活動造成成白鱀豚意外死亡增多。

長江水域中的生物危機 資料圖

統計顯示,1973-1985年間,有59頭白鱀豚被發現意外死亡,其中被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

滾鉤是一種貼近水底的漁具,一條線上掛著成百上千個魚鉤,白鱀豚一旦被鉤住,就無法浮到水面上呼吸,最後被活活淹死。

發現時已死亡的白鱀豚傷痕纍纍 資料圖

毋庸諱言,以上這些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侵佔,已嚴重擠壓了白鱀豚的生存空間。

當然這其中也有內在因素。白鱀豚自身繁殖能力弱,雌豚兩年才孕育一次,且基本上一次僅生一胎。而種群數量減少後,成功繁育後代的幾率就更低了!

長江中已難以見到它的身影 資料圖

拯救計劃遺憾未得實施

對瀕危動物的保護,我國不能說不給力。大熊貓、金絲猴、朱?等珍稀動物的種群都得以恢復和穩定。為何白鱀豚卻一天天走到了極度瀕危地步?

大熊貓種群已得到有效保護 資料圖

國際上公認的物種保護有三種辦法,一種是通過保護生態系統,讓它在自然環境下繼續存在,這叫「原址保護」;一種是把物種遷徙到更適合的環境中去,這叫「遷地保護」;第三種是通過「人工繁殖」方法來延續物種。

對白鱀豚的保護,這些方法都用了。1978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成立了白鱀豚研究組;1983年國家立法規定狩獵白鱀豚為違法;1992年國家設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1996年武漢成立白鰭豚保護基金會……

可能的保護方式我國都用了 資料圖

對於白鱀豚拯救措施,原址保護和遷址保護都顯得為時已晚。那麼,能不能像拯救大熊貓、朱?那樣開展人工繁育?其實,我國已擁有豚類人工繁育技術,但該項目啟動的時候,白鱀豚種群數量已極度稀少,人工捕獲用以研究的更少,人工繁育技術根本沒來得及施展。

朱?種群也已經成功恢復 資料圖

1980年1月,湖北嘉魚捕獲一頭雄性白鱀豚,這是我國捕獲的第一頭白鱀豚,取名為「淇淇」,被養殖在中科院水生動物所(武漢)。科學家希望,再捕一頭雌性白鱀豚,就可開展人工繁育。

此後曾捕獲一雌一雄兩頭幼年白鱀豚,科學家滿懷希望,準備等雌豚「珍珍」成年後作為「淇淇」的配偶。然而遺憾的是,「珍珍」未到成年就因肺炎病死。

1980年「淇淇」被捕捉上岸 資料圖

此後很多年,淇淇再沒能等來另一半,並在2001年孤獨終老。這頭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鱀豚,也成了目前為止人類接觸到的「最後一頭白鱀豚」。

白鱀豚人工繁育計劃至今未得實施,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試想,如果人類意識到白鱀豚的瀕危程度更早一些,如果白鱀豚拯救計劃啟動得更早一點,或許悲劇不會發生……

「淇淇」曾給了科學家希望 圖/南方都市報

痛定思痛莫忘亡羊補牢

白鱀豚的悲劇令人遺憾,人類應該反思的太多太多。好在,關於善待自然,關於科學發展等的反思早已開始,改善計劃也早已在實施。

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共識 資料圖

而當下,我們需要從白鱀豚的悲劇中吸取教訓的是,痛定之後莫忘「亡羊補牢」。畢竟現在除了白鱀豚,還有很多生物同樣處在瀕危狀態。對於它們,現在開始努力保護和積極拯救,時間上還來得及!

比如被稱為「微笑的精靈」的長江江豚,出於同樣的環境因素,目前也已處於瀕危狀態。

「微笑的精靈」江豚也已瀕危 資料圖

拯救瀕危動物要及早行動,不要像白鱀豚這樣到了「功能性滅絕」的程度才痛心不已!這,或許是「長江女神」遠去的背影留給我們的最大的啟示!

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努力,改變發展模式善待大自然,調動一切力量保護環境,珍愛每一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可愛的生命!

劉亦菲與江豚「親密接觸」 圖/微博「@劉亦菲」

及時保護環境,別留下太多遺憾 資料圖

來源|羊城派

欄目主持|夏楊

責編|魏禮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派 的精彩文章:

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雙11」快遞訂單超8.5億件
跨境商品都有「身份證」 通檢僅需29秒
天啊,零點下單0:25收貨,「雙十一」南沙速度創紀錄
9小時破1000億!今年「雙11」廣東人最愛買這幾樣
早教機構「天才寶貝」突然結業 數百萬學費被捲走?

TAG:羊城派 |